这些问题看似琐碎,甚至有些古怪,但答案中可能隐藏着时间、状态或环境的关键细节,且不易被苏晓以“无关”或“侵犯隐私”为由打断。
当苏晓试图以“问题与案件无关”进行干预时,秦风会平静地解释:“苏律师,我们在重建现场环境和当事人的最后状态,这些细节对于判断案件性质至关重要,符合侦查规程。”
他严格在法律和程序框架内操作,让苏晓难以找到程序上的漏洞进行强力阻挠。
对于苏晓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提示”,秦风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反复咀嚼。
当苏晓提到“老一辈创业时的那些事”和“从未真正解开的结”时,秦风立刻将其与正在调查的沈卫东案联系起来。
他指示侦查员:“重点查沈卫东去世前半年,他与韩胜利之间是否发生过激烈的争执或理念冲突,不仅仅是生意上的,也包括私人恩怨。”
当苏晓评论长房与二房的“微妙平衡”时,秦风思考的是:这种平衡被打破,除了韩建明,是否还有其他隐藏的受益者?或者,是否有第三方在故意打破这种平衡?
他将这些模糊的指向,与自己手中掌握的线索进行交叉验证,试图分辨哪些是误导的烟雾,哪些是通往真相的幽径。
苏晓的每一次“无心之语”,都让秦风对韩家权力结构的复杂性和历史积怨的深远影响,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回到队里,周强忍不住向秦风抱怨:“秦队,这个苏律师也太难缠了!每问一个问题,她都要掂量再三,动不动就搬出法律条文,这调查还怎么开展?”
另一位参与问询的年轻警员也附和:“是啊,感觉束手束脚的,很多问题都没法深入问下去。她在这儿,简直就像给那些韩家人套了个金钟罩。”
团队里的气氛因为苏晓的介入而显得有些凝重和沮丧,大家都觉得调查难度陡然增加。
秦风听着队员们的抱怨,脸上却露出一丝若有所思的表情。
他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地说:“换个角度看,未必是坏事。”
“苏晓的出现,恰恰说明我们触碰到了某些人最敏感的神经。她越是极力维护、试图划清界限,越说明那个界限之内,藏着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而且,”秦风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一个高水平的对手,虽然会增加我们取证的难度,但她的每一次反驳、每一次设限,本身就在为我们勾勒出那个隐藏区域的轮廓。与这样的对手过招,逼迫我们必须更严谨、更讲究策略,思考也必须更深一层。”
“她就像一面镜子,或者一个高精度的探针,她的反应,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只要我们足够敏锐,就能从她的防御中,找到薄弱点和突破口。”
队员们听着秦风的分析,脸上的烦躁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深思。
他们开始意识到,与苏晓的交锋,或许是侦破此案必须经历的一场淬炼。
一次关于韩兆文当晚行踪的问询结束后,苏晓整理好文件,站起身。
韩兆文在助理的陪同下先行离开了问询室。
苏晓并没有立刻离开,她走到门口,停顿了一下,然后转过身,看向正在整理笔录的秦风。
她的眼神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职业性的锐利,而是带着一种复杂的、近乎审视的意味。
“秦警官,”她的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一些,少了几分法庭上的咄咄逼人,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沉,“有时候,知道得太多,对所有人都不是好事。”
她微微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然后缓缓说道:“您现在做的,就像是在拆解一个缠绕了太多年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