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被斩断的联系,并未带来预想中的空虚与惶恐,反而像卸下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老槐村长的孙子,槐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不是作为某个意志的延伸,也不是作为某种力量的管道,仅仅是槐生。
他抬起头,打量着眼前这座荒废的义庄。
黑漆漆的木门上,剥落的朱漆如同干涸的血迹,门楣上悬挂的灯笼骨架在风中摇曳,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这里是路的尽头。
他体内再无金纹流转,魂魄深处的烙印也已彻底消散,那股能让他感知“同类”、辨明方向的玄妙感应,更是荡然无存。
他成了一个普通人,一个迷失在荒野里的普通少年。
然而,他心中却有一个无比清晰的声音告诉他,就是这里,不能再往前一步。
前方不是悬崖峭壁,却比万丈深渊更让人望而却步。
那是一种本能的警示,源自生命本身,而非外力赋予。
槐生没有丝毫犹豫,他走到义庄门前那片疯长的铃舌草旁,拨开半人高的草叶,在中央的空地上盘膝坐下。
草叶的边缘锋利如刀,轻易便划破了他的裤腿和皮肤,但他恍若未觉。
他缓缓闭上双眼,将外界的一切隔绝在外。
风声、草木摇曳声、远处不知名野兽的嘶吼,都变成了模糊的背景。
他的世界,瞬间沉寂下来。
他不再去想那条需要被走完的路,也不再去追寻那消失的联系。
他就只是坐着,如同一块顽石,一株草木,与这片荒凉的土地融为一体。
千里之外,断桥的另一端。
无名的牧童站在桥头的最后一寸土地上。
他脚下,那座由无数光点汇聚而成的桥梁已经彻底凝实,璀璨夺目,如同一条横贯天地的银河,其终点直指幽都那深不见底的黑暗。
那是所有持铃引路人最终的归宿,是他们毕生追寻的终点。
只要踏出一步,他就能走完这最后的路途,获得无上的安宁与荣光。
可他没有动。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那双赤裸的、沾满泥土的脚。
他想起了山间的清泉,林中的鸟鸣,还有清晨时分,第一缕阳光洒在草叶上的温暖。
他一路行走,所见的并非只有亡魂的哀苦,更有大地的生生不息。
他缓缓抬起脚,又重重地踏下,双足深深地陷进了桥头松软的泥土里,仿佛一棵树要把自己的根扎进大地深处。
只用了三息。
第一息,他脚下那原本要涌向光桥的金色脉络,骤然倒流,顺着他的脚踝、小腿,如退潮般退回他的体内。
第二息,那股力量并未在他体内停留,而是穿透了他的血肉,透过他深深扎入泥土的双脚,涌向了脚下的大地。
第三息,所有光芒尽数敛去。
那座宏伟的光桥,仿佛失去了源头活水,从连接幽都的那一端开始,寸寸崩解,化作漫天光屑,最终消散于无形。
脚下的土地传来一阵轻微的、满足的悸动,仿佛干涸的河床终遇甘霖。
无名牧童的身体微微一晃,脸上露出一丝疲惫而释然的微笑。
他缓缓闭上眼睛,就那样站着,像一尊与大地共生的雕塑,陷入了沉睡。
就在槐生与牧童同时静止的那一刻,一道飘忽不定的残识,林青竹,迎来了他最后一次、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凝聚”。
他不再被执念所困,不再被形态所缚。
他“看”到的不再是具体的景象,而是一种“理”。
他“看”到槐生坐在草丛中,并非停滞,而是在聆听。
他在用整个生命,去聆听大地的心跳,去理解风的言语。
他“看”到牧童植根于桥头,并非放弃,而是在归还。
他将从大地上汲取的力量,悉数还给了大地。
他们的静止,不是旅途的终结,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行走。
林青竹忽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