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雅趣
傍晚,院子里支起竹床,蒲扇摇出清风。陆奶奶煮了伏姜茶,叶知秋切了冰镇西瓜,王阿婆拎着蟋蟀罐来串门。
“野子,斗蟋蟀不?”王阿婆掏出个小陶罐,“我孙子抓了只‘金翅大将军’!”
暖宝眼睛发亮:“我也要!我抓了只小蟋蟀,叫‘闪电’!”她跑回屋,捧出个玻璃瓶,“它跑得可快了!”
两只蟋蟀放进瓦罐,“瞿瞿”叫着撞在一起。暖宝攥着小拳头:“闪电加油!”
“别喊,”陆奶奶笑,“蟋蟀斗的是气势,急不得。”
麦芒趴在竹床上,盯着瓦罐咯咯笑。晚风裹着茉莉香吹来,蝉鸣渐弱,蛙声渐起,夏夜的清凉漫过每一寸光阴。
品姜·传承
夜渐深,陆野整理笔记:“大暑的姜,暖了夏的凉。不是辛辣的刺激,是岁月的温养;不是简单的熬煮,是时光的沉淀;不是一个人的辛劳,是一家人的协作,是把夏天的炽热,酿成冬天的暖阳。”
暖宝抱着伏姜罐:“奶奶,冬天我要给爷爷泡伏姜茶!”
“好,”陆奶奶摸她头,“我们暖宝最孝顺。”
麦芒揪着罐子边缘:“罐......拿!”
“弟弟想摸,”暖宝把罐子递给他,“轻点儿,别摔了!”
陆野望着这一幕,忽然懂了:所谓传承,就是在大暑的酷热里,在伏姜的甜辣中,让孩子亲手触摸传统的温度,亲自延续家族的记忆。晒姜的耐心、熬茶的守候、斗蟋蟀的欢乐,都是家最生动的文化密码。
他在笔记最后添了一句:
大暑的姜,
暖了夏的凉,
也暖了,
世世代代的冬。
晨光·新章
大暑次日,暖宝早起帮奶奶晒姜。“奶奶,今天还要晒吗?”
“要的,”陆奶奶递来姜片,“伏姜要晒足七日,才够干爽。这个习惯要保持。”
麦芒摇摇晃晃过来,指着竹匾:“片......晒!”
“弟弟也想帮忙!”暖宝捏着他的小手,“轻轻摸,别弄乱!”
田园·追忆
周末,陆野带着全家回乡下老家。太姥姥的老姜窖前,土墙上还留着晒姜的竹匾印子。陆奶奶摸着墙:“你太姥姥以前大暑,总在这儿翻姜,说‘晒够了太阳,姜才有魂儿’。”
暖宝学着翻姜片:“奶奶,姜在太阳下睡觉,会做甜梦吗?”
“会呀,”陆奶奶笑,“梦着冬天,给孩子们暖手呢。”
田埂上的野姜花正开,雪白的花瓣沾着露珠,像是大暑写给秋天的信。
成长·惊喜
傍晚,暖宝神秘兮兮地拉陆野进屋:“爸爸,你看我做的!”
桌上摆着她熬的伏姜茶,虽然颜色稍浅,但凝固得很好。“我熬了姜茶!”她得意地扬起脸,“奶奶说可以存起来!”
超棒!陆野竖起大拇指,我们暖宝是伏姜小药师!
麦芒也凑过来,指着茶罐:“罐......宝!”
“弟弟的宝贝!”暖宝抱起他,“等冬天,我们一起喝!”
陆野望着兄妹俩,忽然懂了:所谓传承,就是在大暑的烟火里,在伏姜的甜香中,让孩子把家族的温度,酿成岁月的甜。晒姜的背影、熬茶的蒸汽、斗蟋蟀的笑声,都是家最温暖的注脚。
他在笔记里画了幅小画:竹匾里的姜片,晒着太阳,旁边写着——
“大暑的姜,
是大自然给的甜,
是老辈人传的暖,
是我们要守的,
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