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院角的梧桐叶已泛出浅黄。陆野推开窗,风里裹着丝若有若无的桂香——立秋到了。
暖宝揉着眼睛跑进来,手里攥着件薄外套:“爸爸!奶奶说今天立秋,要贴秋膘,还要啃西瓜!”她踮脚指了指桌上的竹篮,“篮子里有新摘的黄瓜,奶奶说要腌酸黄瓜!”
陆奶奶系着枣红围裙从厨房探出头,案板上摆着刚揉好的面团:“立秋立秋,贴秋膘不发愁。这面团要醒足时辰,发面做秋饼最香。你太姥姥以前立秋,天不亮就起来发面,说‘面发得软,秋膘贴得满’。”
“奶奶,为什么要贴秋膘?”暖宝趴在案板边,看奶奶揉面,“是不是秋天要多吃肉?”
“傻丫头,”陆奶奶捏起面团,“贴秋膘是补夏天亏的空。你太姥姥说‘夏天瘦,秋天补’,吃点好的,冬天才扛冻。但这补不是胡吃海塞,得吃应季的,像这秋饼,用新麦磨的面,最养人。”
立秋·寻俗
上午,陆野带着暖宝去菜市场买贴秋膘的食材。菜摊前,红亮的肋排、油润的五花肉、新鲜的莲藕堆成了小山。
“张叔,我们要买肋排和藕,”陆野挑着肋排,“太姥姥说贴秋膘要吃‘藕炖排骨’,补气血。”
“对喽!”张叔拍了拍肋排,“这肋排肥瘦相间,炖出来汤浓肉香。你奶奶手艺好,肯定能炖出‘贴秋膘第一汤’。”
路过水果摊,暖宝盯着大西瓜挪不动步:“奶奶说今天要啃秋!这个西瓜红得像太阳!”
“啃秋是老讲究,”摊主笑着递过西瓜,“立秋啃口西瓜,夏天余热全消。你太姥姥以前啃秋,总说‘西瓜甜,日子更甜’。”
陆野买下西瓜,又挑了把嫩豇豆:“回家做豇豆炒肉末,配秋饼吃。”
发面·承艺
厨房里,陶盆里的面团已醒得蓬松。陆奶奶撒了把干面粉:“发面要‘三醒三揉’,这面才筋道。你太姥姥揉面,手腕转得像画圈,面团越揉越白,越揉越软。”
暖宝搬来小凳子,站在旁边学揉面:“奶奶,我也要揉!”
“小馋猫,”陆奶奶把面团递给她,“先学揉圆,再学擀片。”她握着暖宝的手,“揉面要像哄娃娃,轻着点,慢着点,面才听话。”
叶知秋在旁边调馅:“肋排要焯水去血沫,藕要切薄片,这样炖出来才入味。你奶奶说,‘藕炖排骨,汤要清,肉要烂’,这是贴秋膘的讲究。”
陆野负责烧火:“火要匀,别烧糊了汤。你太姥姥炖藕汤,总说‘慢火出真味,急不得’。”
麦芒摇摇晃晃过来,扒着灶台:“饼......饼!”
“小宝贝也想帮忙!”暖宝捏了小团面给他,“你负责揉小球,好不好?”
麦芒的小手把面团揉得东倒西歪,却咯咯笑个不停:“球......球!”
贴饼·守艺
第一张秋饼出锅,金黄酥脆,麦香扑鼻。陆奶奶用筷子夹起:“要烙得两面金黄,中间鼓起,像小太阳。”她抹了层甜面酱,“你太姥姥烙饼,铁铲颠得像跳舞,饼子个个圆溜溜。”
暖宝捧着饼,咬了口:“奶奶,这饼好香!像太阳的味道!”
“那是你揉面揉得好,”陆奶奶笑,“心意到了,饼才有魂。”
叶知秋端来藕炖排骨:“汤清肉烂,藕粉面面的,快趁热喝!”
全家围坐在桌前,啃着西瓜,吃着秋饼,喝着热汤。暖宝舔着嘴角的酱:“奶奶,贴秋膘真幸福!”
“是呀,”陆奶奶抿了口汤,“立秋贴秋膘,不是胡吃海塞,是把夏天的亏空补回来,把日子的滋味嚼进肚子里。你太姥姥说过,‘立秋的饼,贴了秋的膘’。”
啃秋·闲趣
午后,陆野带着全家去院子里啃秋。石桌上摆着切好的西瓜,红瓤黑子,汁水淋漓。
“奶奶,为什么要啃秋?”暖宝啃着西瓜,“西瓜这么甜,夏天吃不行吗?”
“傻孩子,”陆奶奶擦了擦嘴角,“啃秋是仪式感。你太姥姥说‘立秋啃口瓜,一年不生痱子’,这瓜是夏天的句号,也是秋天的开头。”
陆野剥了颗葡萄:“尝尝,立秋的葡萄甜中带点酸,像日子的滋味。”
暖宝咬了口,皱起眉头:“酸!”
“慢慢就甜了,”陆奶奶说,“就像秋天,热着热着,就凉快了。”
麦芒也抓了颗葡萄:“酸......甜!”
“弟弟在尝秋天的味道呢!”暖宝捏着他的小手,“再吃一口,就不酸啦!”
晒秋·雅趣
傍晚,陆野带着全家晒秋。竹匾、藤椅、玉米串、辣椒串摆了一院子,像幅五彩的画。
“奶奶,为什么要晒秋?”暖宝踮脚挂辣椒串,“太阳这么大,辣椒会晒坏吗?”
“傻孩子,”陆奶奶抖开玉米,“晒秋是存秋粮,防虫蛀。你太姥姥以前晒秋,会把玉米、辣椒、花生都拿出来,说‘晒透了,冬天有粮吃’。”
陆野翻出本旧相册:“这是你太姥姥的晒秋照,她抱着你爸爸,身后是堆成山的玉米。”他指着照片,“你看,你爸爸小时候也帮着晒秋,说‘我是晒秋小能手’。”
暖宝趴在竹匾边,看阳光在玉米粒上跳跃:“奶奶,我的小南瓜也要晒!”
“好,”陆奶奶递来草绳,“把南瓜串起来,晒得干干的,冬天煮南瓜粥。”
麦芒也学着挂辣椒:“挂......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