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 第388章 仙力扎根与人间实践

第388章 仙力扎根与人间实践(1 / 2)

当叶尘的净化仙纹再次扫过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时。

空气中的焦虑情绪碎片已淡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烟火气”——零工们拿着“灵息招工牌”穿梭在商户间,腰间系着“蓄力腰封”搬货时不再气喘,有人路过杂货铺,还会笑着给“应急钱袋”塞回几张零钱。

同一时刻,临淮市城东数字文创园的李娜,正用“传艺玉牌”学会的3d建模技能,接下一个2000元的订单,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建模预览图,第一次敢在心里盘算“年底把社保补缴上”。

两个月的试点,让叶尘团队看清了一件事:仙力干预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那些“灵息招工牌”“愈伤帕子”虽解了燃眉之急,却像无根的草,一旦仙力撤去,凡人的日子还会回到老样子。

要真正破局,得让仙力“扎进”人间的土壤——从两地的产业根基、政策缝隙、群体联结里,找到能让保障机制自己“转起来”的源头,再用仙力推一把,让试点的“小变化”变成能推广的“大实践”。

一、江州市:从“零工散养”到“市场联建”,仙力激活产业根基

江州市的灵活就业群体,近六成是城西建材市场这样的体力型零工。

他们的困境根源,在于“市场散、没组织”——商户找零工靠喊,零工找活靠等,供需对接乱,权益没保障。

叶尘和吴莲决定从“市场本身”入手,用仙力激活市场的“联结力”,让零工不再是“散沙”,而是能和市场绑在一起的“共同体”。

1. “灵息供需网”:让市场自己“配活计”

试点时的“灵息招工牌”,是让活计找零工;现在,叶尘要把这张“网”扩大,让整个城西建材市场形成“供需闭环”。

他在市场管理处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聚灵梧桐”,树干上刻着“全域供需仙纹”,树根悄悄延伸到市场的每一家商户和每一个零工的“灵息招工牌”里。

商户只要在店里的终端机上输入用工需求——比如“下午2点,搬10吨水泥,工钱300元”,信息就会通过“聚灵梧桐”的树根,传到对应的零工木牌上。

零工看到信息后,若想接单,只需按一下木牌,商户终端机就会显示零工的姓名、技能熟练度(由木牌根据接单记录自动统计)和过往评价。

商户选好零工,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简易用工协议”,明确工作内容、工钱和安全责任,存在木牌里,双方都能随时查看。

周明远第一次通过“灵息供需网”接单时,心里还有点慌。

他按木牌提示接了一家钢材店的活,到了店里,老板拿出终端机,指着上面的协议说“按这个来,干完就结账”。

那天他干得踏实,干完活,老板在终端机上点了“确认完工”,350元工钱直接转到了他的银行卡里,不用再担心“老板赖账”。

“以前干了活要等老板给钱,现在系统直接转,还签了协议,不怕被坑了。”周明远把木牌贴在胸口,“这网比以前的牌子管用,不仅有活干,还能保我们的钱。”

不到一个月,城西建材市场的87家商户,都用上了“灵息供需网”的终端机;常来的120多个零工,木牌都升级成了“智能灵息牌”。

市场里再也没有“抢活”的争吵,供需对接效率提高了近40%,零工的月均收入从3200元涨到了4500元,商户的用工成本也降低了15%——以前找零工要花时间喊,现在几分钟就能匹配好,还不用操心结账纠纷。

2. “蓄力互助社”:让零工有了“自己人”

零工们以前“单打独斗”,遇到欠薪、受伤,只能自己扛。

吴莲借着“蓄力腰封”的口碑,在市场里牵头成立了“蓄力互助社”——不是仙人直接管理,而是让零工们自己选社长、定规矩,仙人只在背后用“水脉灵息”悄悄帮他们“聚人气”。

互助社的第一个规矩,是“技能共享”。

会开叉车的零工,教大家简单的叉车操作;懂安全防护的,给大家讲怎么搬货不受伤。

吴莲在互助社的活动室里,放了一个“传艺玉盒”,里面存着各种体力活的技能技巧,零工们只要把手放在盒子上,就能学到对应的技能。

周明远跟着玉盒学了“重物搬运技巧”,现在搬货不仅快,还不容易累,老板们都愿意找他。

第二个规矩,是“应急互助”。

互助社设立了“互助基金”,零工们每人每月自愿缴10元,谁遇到急事——比如受伤了没收入,家里有难处,就能从基金里借点钱,等赚了钱再还。

基金的账目,由零工们轮流管理,每笔钱的去向都公开透明。

52岁的王秀兰上次摔了腿,从基金里借了500元,病好后赚了钱就还了回去,还多缴了20元,说“给后面需要的人留着”。

第三个规矩,是“集体维权”。

遇到商户欠薪、恶意扣款,互助社出面和商户协商,不用零工自己跑。

有一次,一家瓷砖店欠了5个零工的工钱,社长带着大家拿着“灵息牌”里的用工协议去找老板,老板见人多,又有协议,很快就结了账。

“以前自己去要账,老板不理;现在互助社一起去,老板不敢赖了。”周明远说,现在大家都愿意加入互助社,觉得“有了自己人,心里踏实”。

3. “灵息信用档”:让零工有了“职业名片”

零工们找活,最缺的是“信任”——商户不知道零工的技能怎么样,零工不知道商户给不给钱。

叶尘给“智能灵息牌”加了个“信用记录”功能:零工每次接单后,商户可以在终端机上给零工打分,评价技能、效率;零工也可以给商户打分,评价工钱结算、工作环境。

这些评价会存在“灵息信用档”里,双方都能看到。

周明远的信用档里,全是“五星好评”——“搬货快,细心,瓷砖没磕坏”“准时到,干活踏实”。

后来,不少商户找零工时,都先看信用档,看到周明远的评价,直接就选他。

“以前靠嗓门抢活,现在靠信用接单,感觉自己也是个‘正经工人’了。”周明远笑着说,他的信用档成了“职业名片”,找活比以前更容易了。

商户的信用档也很重要。

有一家五金店,以前经常拖欠工钱,零工们给的评价都很低,后来再也没人愿意接他家的活,老板没办法,只能把欠的工钱结了,还保证以后“干完就结账”,慢慢的,评价才好起来。

“信用档像个‘照妖镜’,好的坏的都能看到,商户不敢乱来了,零工也不敢偷懒了。”市场管理处的老张说,现在市场里的“信任度”高了,大家干活都顺心。

二、临淮市:从“技能单打”到“文创集群”,仙力撬动业态升级

临淮市的灵活就业群体,技能型从业者占比高,但“接单散、没规模”——你接你的设计,我写我的文案,互相不认识,没法接大单子,收入涨不上去。

柳若璃和郑蓉决定从“业态升级”入手,用仙力把分散的技能者“聚起来”,形成“文创集群”,让小技能也能接大活。

1. “灵感共生园”:让技能者“抱成团”

试点时的“灵感玉片”,是帮技能者自己找灵感;现在,柳若璃要把这些技能者聚在一起,让灵感“互相碰”。

她在城东数字文创园里,找了一栋闲置的小楼,布了“灵感共生阵”——只要技能者们在楼里一起工作,玉片的灵感引导力会增强,还能互相传递创意。

这栋楼,就成了“灵感共生园”。

李娜是第一批搬进共生园的设计师。

以前她一个人做设计,遇到难题没人商量;现在,楼里有文案、有剪辑、有建模师,大家遇到问题一起讨论,创意很快就出来了。

有一次,她接了个品牌全案设计的单子,需要文案、设计、视频剪辑一起做,她在共生园里找了两个文案、一个剪辑师,一起合作,很快就完成了订单,赚了8000元,比她自己单干多赚了一半。

“以前只能接小单子,现在大家抱成团,能接大单子了,赚的钱也多了。”李娜说,共生园里的技能者,都愿意互相合作,“一个人的本事有限,一群人的本事就大了。”

共生园里,还设了“共享工位”和“共享设备”——技能者不用自己租办公室,只要付少量租金,就能用工位和专业设备;没单子的时候,还能在园里“接活”,由园里的“接单中心”统一对接客户。

文案小张以前在家接单,环境乱,效率低;搬进共生园后,有了安静的工位,还能和设计师们交流,写的文案更贴合设计风格,客户更满意了,订单也多了。

“共生园像个‘技能大家庭’,大家互相帮衬,比自己单干强多了。”小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