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市价公信台”:让文创定价“有标准”
试点时的“比价铜镜”,是帮技能者知道市场价;现在,郑蓉要把铜镜的功能扩大,变成“市价公信台”——不仅能查价格,还能制定行业标准,让临淮市的文创行业定价“透明化、规范化”。
郑蓉和共生园里的技能者们一起,根据铜镜显示的历史数据,制定了《临淮市文创行业服务指导价》——比如logo设计800-1500元,短视频剪辑300-800元\/条,文案代写200-500元\/篇。
指导价不是“强制价”,而是给客户和技能者一个参考,避免恶意压价。
有一次,一个客户找李娜做品牌设计,想压价到500元,李娜拿出指导价说“按行业标准,这个价格做不了”,客户看了指导价,又对比了其他设计师的报价,最终同意按1200元的价格合作。
“以前客户总说‘别人更便宜’,现在有了指导价,我们有据可依,不用再委屈自己降价了。”李娜说,指导价出来后,临淮市的文创行业压价现象少了很多,技能者的收入也稳了。
市价公信台还会定期更新指导价,根据市场需求和技能水平调整价格。
比如3d建模因为需求增加,指导价从1500-3000元涨到了2000-4000元,学了3d建模的李娜,收入也跟着涨了不少。
“公信台像个‘行业管家’,帮我们把价格理顺了,行业也越来越规范了。”共生园的园长说。
3. “传艺工坊”:让技能升级“有通道”
试点时的“传艺玉牌”,是帮技能者自己学技能;现在,柳若璃要把玉牌变成“传艺工坊”,让技能升级“规模化、体系化”。
传艺工坊里,有“基础班”“进阶班”“大师班”——基础班教软件操作,进阶班教创意设计,大师班请行业里的专家来上课,帮技能者突破瓶颈。
李娜在传艺工坊报了“3d建模进阶班”,用“传艺玉牌”学了更复杂的建模技巧,还得到了专家的指导,现在能做更高级的产品建模,订单价格也从1500元涨到了3000元。
“以前自己学,没人指导,进步慢;现在有工坊,有专家教,进步快多了。”李娜说,她还介绍了几个朋友来工坊学习,大家都觉得“技能提升了,赚钱的本事也大了”。
传艺工坊还和临淮市的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技能者。
比如一家电商公司需要短视频剪辑师,工坊就开了“电商剪辑班”,根据企业的需求教技能,学员毕业后直接去企业工作,有的成了全职员工,有的成了长期合作的灵活就业者。
“以前找工作靠运气,现在工坊帮我们对接企业,有了稳定的活计,心里也有底了。”从工坊毕业的小吴,现在是一家电商公司的长期剪辑师,每月能赚6000多元,还缴了社保。
三、跨市骑手:从“个体奔波”到“行业共治”,仙力搭建保障框架
跨江州、临淮两市的骑手群体,困境根源在于“平台管得严、责任担得少”——平台用算法控制骑手,却不承担社保、工伤等责任,骑手像“没娘的孩子”,只能自己扛风险。
苏晴和叶婉清决定从“行业共治”入手,用仙力搭建“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参与的保障框架,让骑手不再“单打独斗”。
1. “时序调度网”:让算法“有温度”
试点时的“缓行护符”,是帮骑手调整时间感知;现在,苏晴要把护符的功能融入平台的算法,让算法不再“唯效率论”,而是“以人为本”。
她和两市的主要外卖平台合作,在平台的调度系统里,植入了“时序仙纹”——算法会根据天气、路况、骑手的体力状态,合理分配订单和配送时间,不再给骑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江州的骑手陈师傅,以前遇到暴雨天,平台还会派很多单,配送时间又短,只能闯红灯;现在,暴雨天平台会减少派单量,还会延长配送时间,他再也不用冒着危险闯红灯了。
“以前算法像个‘催命鬼’,现在像个‘贴心人’,知道我们不容易。”陈师傅说,自从调度系统升级后,他的超时率从每月15%降到了3%,收入反而涨了——因为没了超时罚款,还能拿到“安全配送奖”。
临淮的骑手高伟,以前每天要跑12小时才能赚够钱;现在,算法合理派单,他每天跑8小时,赚的钱和以前一样多,还有时间陪家人了。
“以前觉得跑外卖是‘吃青春饭’,现在算法有了温度,觉得这活能长期干了。”高伟说。
2. “职业伤害共保池”:让意外“有依靠”
试点时的“愈伤帕子”,是帮骑手治小伤;现在,叶婉清要搭建一个“职业伤害共保池”,让骑手遇到大意外也有保障。
共保池的资金,由平台、骑手、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平台每月按订单量缴0.5元\/单,骑手每月缴20元,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里补贴一部分。
骑手遇到工伤、意外,就能从共保池里申请赔偿,涵盖医药费、误工费等。
江州的骑手小林,之前送单时被车撞了,腿骨骨折,花了2万多医药费,还耽误了3个月跑单。
他从共保池里申请了赔偿,不仅报销了全部医药费,还拿到了3个月的误工费(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计算),没让家里陷入困境。
“以前遇到这种事,只能自己扛,现在有了共保池,心里有底了。”小林说,他现在跑单更安心了,知道“出了事有人管”。
临淮的骑手周强,之前手指被车门夹伤,从共保池里报销了医药费,还拿到了500元的营养费。
“以前觉得跑外卖没保障,现在有了共保池,像有了‘工伤保险’,和正式员工一样了。”周强说,现在骑手们都愿意缴钱进共保池,觉得“这钱花得值”。
3. “骑手权益共治会”:让声音“被听见”
试点时的“公道玉磬”,是帮骑手申诉扣款;现在,苏晴要成立“骑手权益共治会”,让骑手的声音能直接传到平台和政府耳朵里。
共治会由骑手代表、平台代表、政府代表(人社、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每月开一次会,讨论骑手的权益问题——比如配送时间、工资待遇、社保缴纳等。
有一次,骑手们反映“平台的差评机制不合理,客户恶意差评也扣钱”,共治会讨论后,平台对差评机制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恶意差评申诉通道”,骑手能上传证据证明是恶意差评,平台核实后会撤销差评,不扣钱。
“以前我们的声音没人听,现在共治会帮我们说话,平台真的会改。”江州的骑手王师傅说,自从有了共治会,骑手们的很多合理诉求都得到了满足。
临淮的骑手们反映“骑手驿站太少,休息不方便”,共治会和政府沟通后,政府在市区新增了20个骑手驿站,里面有空调、饮水机、充电插座,还有休息的椅子,骑手们累了就能去歇一歇。
“以前累了只能在路边蹲一会儿,现在有了驿站,像有了‘家’一样。”临淮的骑手张师傅说。
四、推广中的“人间反响”:凡人的日子有了“盼头”
仙力扎根人间的推广实践,悄悄改变着江州和临淮的灵活就业群体。
江州市城西建材市场的零工们,从“散兵游勇”变成了“互助共同体”,收入稳了,权益有了保障,不少人开始缴社保,想着“老了能领养老金”;临淮市城东数字文创园的技能者们,从“单打独斗”变成了“文创集群”,接的单子越来越大,技能越来越高,有的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成了行业里的“小专家”;跨两市的骑手们,从“个体奔波”变成了“行业共治”,算法有了温度,意外有了保障,声音被听见了,觉得“外卖骑手也是个体面的职业”。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体现在凡人的精神面貌上。
周明远以前总皱着眉头,现在脸上有了笑容,他说“现在日子稳了,不用再愁明天没活干了”;李娜以前总焦虑社保断缴,现在每月按时缴费,她说“现在有了盼头,想在临淮买个小房子”;骑手陈师傅以前总抱怨平台黑,现在说“平台也在改,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民众的反响,也传到了政府部门的耳朵里。
江州市的人社部门,注意到城西建材市场的零工们收入稳了,互助社办得红火,主动上门调研,想把“市场联建”的模式推广到其他零工市场;临淮市的文旅部门,看到城东数字文创园的集群效应,给共生园批了“文创产业扶持资金”,帮他们扩大规模;两市的交通部门,看到骑手们的保障好了,主动和共治会合作,优化骑手的通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
“以前我们觉得灵活就业群体难管,没想到现在他们自己就把秩序建起来了。”江州市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打算借鉴“灵息供需网”的思路,搭建官方的零工供需平台,让更多零工受益。
“这些灵活就业者,现在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力量’,我们得好好支持他们。”临淮市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五、仙力与人间的“共生”:不是替代,而是赋能
叶尘团队看着推广中的变化,心里很清楚:仙力的作用,不是替代人间的努力,而是赋能——激活市场的联结力,撬动业态的升级力,搭建行业的共治力,让凡人能靠自己的力量,把日子过好。
那些“聚灵梧桐”“灵感共生阵”“时序仙纹”,只是“催化剂”,真正起作用的,是凡人对“稳当日子”的渴望,是市场对“有序发展”的需求,是政府对“民生保障”的责任。
“仙力不能一直帮下去,最终还是要靠凡人自己。”叶尘望着江州市城西市场里忙碌的零工,对团队说。
“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把‘机制’建起来,让他们自己能转,然后悄悄退到后面,看着他们越来越好。”
吴莲点头:“就像青溪县的灵水石,我们种下后,还是要靠村民自己浇水、施肥,庄稼才能长得好;这里也一样,仙力搭好架子,凡人自己填土、种树,才能长出一片森林。”
团队知道,推广实践只是“中场”,要让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真正落地,还需要把这些“仙力赋能”的机制,变成人间的“制度规范”——
让“供需网”变成官方平台,让“互助社”变成正式组织,让“共保池”变成法定保障,让仙力的“巧劲”,真正融入人间的“规矩”里。
让这些扎根人间的“保障苗”,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参天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