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四月,暮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联军大营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曹操兵败汴水的消息传来,伤兵的呻吟声日夜不绝,粮草补给日渐吃紧,整个营地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下。
然而就在这沉闷的氛围中,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长沙太守孙坚在清理洛阳废墟时,竟于城南甄宫井中,找到了自十常侍之乱后便失踪的传国玉玺!
消息传开,各营将领奔走相告,士兵们交头接耳,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从追击董卓转移到了这块象征着天命所归的玉石上。原本低迷的士气竟因这个消息而诡异地活跃起来,只是这活跃中带着说不清的躁动与贪婪。
袁绍大帐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袁绍高坐主位,面色阴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下方诸侯分列两旁,眼神中闪烁着各异的光芒。
\"孙文台何德何能,竟得传国玉玺!\"袁术第一个按捺不住,语气中满是酸涩,\"此乃国之重器,天命所归的象征,岂能由他一介武夫私藏!\"
韩馥立即附和:\"盟主!当令孙坚立刻交出玉玺,由盟主代为保管,以待朝廷!\"
\"孙坚声称玉玺乃汉室之物,他已派人送往长安呈交陛下,\"孔伷摇头冷笑,\"此分明是托词!谁不知他孙文台的野心?\"
帐内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这块象征着\"天命\"的玉石该归谁所有。坐在角落的曹操冷眼看着这一幕,心中升起一股寒意。这些昔日慷慨激昂要匡扶汉室的诸侯,此刻却为了一块玉石争得面红耳赤。
就在这时,帐帘猛地被掀开,孙坚带着程普、黄盖等将领大步走入。他一身戎装还带着战场的尘土,目光如电扫过众人:\"诸公在此议论玉玺,莫非忘了我们会盟的初衷是要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袁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文台兄误会了。只是玉玺事关重大...\"
\"玉玺之事,坚自有主张。\"孙坚毫不客气地打断,\"今日前来,是要与诸公商议进兵之策。董卓西迁未远,此时追击犹未为晚。\"
然而响应者寥寥。袁绍沉吟不语,袁术冷笑连连,其他诸侯或低头品茶,或整理衣袖,无人出声附和。众人的心思早已不在董卓身上。
接下来的几日,联军大营内的气氛愈发诡异。没有得到好处的诸侯,如孔伷、刘岱等人,眼见无利可图,又忌惮袁绍、袁术兄弟的势力,纷纷以粮草不济、境内有事为由,带着兵马悄然退走。
周晏站在营寨的高处,望着陆续拔营离去的各路军队,轻轻叹了口气。荀彧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同样面色凝重:\"人心涣散,竟至于此。\"
\"利益面前,所谓大义,不过是一层遮羞布罢了。\"周晏的语气平静,却带着洞察世事的清醒。
偌大的联军,转眼间只剩下袁绍、曹操、孙坚等少数几支人马,貌合神离。袁绍虽对玉玺垂涎三尺,但孙坚态度强硬,麾下兵精将猛,他也不敢轻易动手,加之认为董卓已西迁,中原无主,他正好可以凭借盟主声望和四世三公的底蕴,从容经营河北,竟也息了进军之意,开始盘算着回师邺城。
面对这急转直下、分崩离析的局面,曹操心中充满了无力与愤懑。这日深夜,他召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在自己的大帐内举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帐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孔。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乐进等将领位列一侧,荀彧、程昱、周晏等谋士坐在另一侧。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诸公,\"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如今联盟瓦解,诸军星散,袁本初意在河北,孙文台携玺南归。我等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西进,追击董卓?还是另谋出路?\"
夏侯惇性子最急,闻言立刻抱拳:\"孟德!管他们作甚!既然他们不去打董卓,我们自己去!就算兵力不足,也可会合张邈等人,共击长安!\"
曹仁相对沉稳,摇头反驳:\"元让兄,我军新败于汴水,兵力折损,粮草匮乏,长途奔袭长安,无异于以卵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