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兵败的消息如野火般在联军大营蔓延开来。周晏闻讯后,立即向荀彧请命:\"文若先生,请许我带领一队人马前去接应。\"
荀彧面露忧色:\"子宁,此时西凉军正在四处搜剿败兵,此行太过危险。\"
周晏难得地露出坚决的神色:\"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接应。将军若有不测,我军危矣。\"
在获得准许后,周晏率领五百轻骑,沿着曹操部队行进的方向一路搜寻。第三日黎明,在荥阳附近的一处山谷中,他们终于找到了正在艰难撤退的曹军残部。
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原本五千人的部队,如今只剩下不足千人,且大多带伤。士兵们相互搀扶着前行,甲胄破损,旌旗歪斜。曹操本人也是甲胄染血,左臂简单包扎着,渗出的血迹已经发暗。
\"子宁!你怎么来了?\"见到周晏,曹操又惊又喜,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
周晏下马行礼,目光扫过伤亡惨重的部队,心中暗叹。\"听闻将军遇伏,特来接应。\"他轻声答道,随即指挥随行军医为伤兵诊治。
在整顿部队时,前方哨骑传来消息:一支落在后面的西凉军辎重队伍正在附近休整。周晏当机立断,建议曹操派兵截击。
这场小规模战斗出乎意料地顺利。溃败的西凉军一触即溃,丢弃辎重四散逃窜。在清点战利品时,士兵们意外发现队伍中竟夹杂着不少被掳的朝官家眷,他们都是董卓迁都时被强行带离洛阳的。
回到联军势力范围后,虽然兵败的事实无法改变,但曹操敢于追击董卓、救回家眷的举动,还是赢得了不少人的敬佩。周晏因其处事稳妥,被委托安置这些惊魂未定的家眷。
在一处临时搭建的安置点,周晏正指挥士兵分发食物和饮水。伤兵们的呻吟声、家眷们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乱世流离的悲惨图景。就在这一片混乱中,周晏注意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年轻女子。
她独自坐在一截倒塌的梁柱上,虽衣衫褴褛,沾满尘土,却依然保持着端庄的坐姿。与其他哭哭啼啼的女眷不同,她的眼神中带着一种沉静的哀伤,正低头轻轻抚摸着怀中残破的琴匣。
周晏取过一壶清水和一块干粮,走上前去:\"这位夫人可还需些什么?\"
女子抬头,露出一张清秀却苍白的脸。她微微一礼,声音温和而疲惫:\"有劳先生关照,妾身尚好。\"她打量着周晏素净的长袍和从容的神态,\"观先生言行,不似寻常军旅之人...\"
\"我姓周,名晏,字子宁,在曹将军麾下参赞事务。\"周晏随口答道,在她旁边的石头上坐下,\"夫人看起来也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女眷。\"
女子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苦涩:\"妾身姓蔡,名琰,字文姬。家父讳邕。\"
周晏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他记得蔡邕是当世大儒,琴艺文采冠绝一时,而眼前这位竟是他的女儿。\"原来是蔡中郎之女。蔡中郎学问渊博,晏亦久仰。\"
蔡琰苦笑:\"败军之掳妇,何谈才名。倒是周先生,非常人也,此刻竟能如此安然。\"
周晏看了看周遭的乱象,淡然道:\"哭天抢地也解决不了问题。日子总得过,能舒服一点,何必为难自己。\"
这番话让蔡琰一怔,不由对这个特别的年轻人产生了好奇。两人随口聊起经史文章,周晏偶尔冒出的独特见解,让蔡琰感到新奇。当她提到父亲对《尚书》的考据时,周晏竟能接上几句精辟的点评。
\"不想周先生对经学也有如此造诣。\"蔡琰惊讶道。
\"略知皮毛而已。\"周晏谦逊地笑笑,\"纸上谈兵,不如实际做事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