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新火烹茶(2 / 2)

他放下茶壶,语气凝重起来:“你现在觉得没底,是因为新茶刚下锅,水还没滚,味道没出来。这时候,最忌心浮气躁,乱加柴火。你得沉住气,看着锅里的变化,听着水的声音,该添柴时添柴,该抽薪时抽薪。技术投入是大,但不能指望它明天就变出金山,得熬。海外市场是远,但不能一窝蜂都上,得挑水土服的地方,先种活一棵苗,再想着成林。”

何晓静静地听着,父亲的话如同这杯中的热茶,暖流缓缓渗入心田,驱散了他心头的迷雾和焦躁。他明白了,父亲不是在教他具体的经营策略,而是在传授一种心法,一种在高速发展与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把握节奏的智慧。

“爸,我懂了。”何晓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远航计划’是方向,但不能急于求成。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危机中展现出来的凝聚力、供应链的韧性、线上渠道的优势,这些‘好’的东西,夯实、做透。科技投入要聚焦,不能撒胡椒面;海外拓展要试点,不能全面开花。先把内功练好,等新茶的味道出来了,再稳稳地往老汤里加。”

何雨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又给他续上一杯茶:“这就对了。记住,你是掌勺的,不是烧火的伙计。火候在心里,味道在手上。什么时候该猛火快炒,什么时候该文火慢炖,你得自己拿捏。我老了,只能在边上闻闻味儿,提醒你一句,别把锅烧干了。”

父子俩就这样,在寂静的深夜,一壶茶,几句话,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精神交接。没有激烈的争论,没有冗长的说教,只有心与心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

从老宅出来,已是凌晨。香江上空繁星点点,湿润的海风拂面。何晓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踏实。他不再为“远航计划”的宏大而感到压力,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耐心经营、精心调制的长期过程。

回到公司,何晓立刻调整了工作节奏。他放缓了某些短期难见效益的技术项目的投入,将资源集中到智能供应链系统和会员大数据平台的优化上;暂缓了全面进军欧美市场的计划,集中精力深耕已有良好基础的新加坡和伦敦市场,力求做深做透;对内,则大力推行“精益运营”,狠抓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将危机中练就的内功固化为常态化优势。

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团队,将权力下放,自己则抽出更多时间进行战略思考和各业务板块的协同。他甚至在总部开辟了一个“静思角”,鼓励高管们在纷繁的事务中,每天留出片刻安静思考的时间。

“新火烹茶”的心法,逐渐渗透到“何记”的日常运营中。企业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少了几分盲目扩张的冲动,多了几分精耕细作的耐心。虽然短期内,扩张的速度似乎慢了下来,但根基却打得更加扎实。

几个月后,这种“慢下来”的效应开始显现。聚焦投入的智能供应链系统成功上线,库存周转率和配送效率大幅提升;深耕的新加坡市场, “何记·星洲会馆”凭借极致的本土化运营和口碑效应,实现了盈利的持续增长;内部的精益管理带来了显着的成本节约,利润率稳步提升。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相对宽松和鼓励创新的氛围下,几个由年轻团队自发孵化的新项目,如主打“一人食”的便捷餐盒、与知名Ip联名的文创甜品等,意外地成为了市场爆款,为“何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晓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车流,心中充满感慨。他想起父亲那句“火候在心里,味道在手上”。此刻,他对手中这锅名为“何记”的老汤,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这位掌勺人角色,有了更强的信心。

新火已燃,茶香初显。接下来的旅程,或许仍有风浪,但何晓知道,只要守住心中的火候,掌握好手中的味道,“何记”这艘航船,必能行稳致远,烹煮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更加醇厚动人的芬芳。

远航的序章,在经历了最初的激昂与调整后,进入了更富韵律、也更见功力的平稳乐章。而波澜壮阔的故事,仍在香江之畔,悄然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