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烹茶”的心法,如同给高速运转的“何记”注入了一道沉稳的韵律。何晓逐渐掌握了“掌勺”的火候,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夯实内功、精耕细作上。公司的运营变得更加稳健、高效,新业务在可控的节奏下健康成长。何雨柱看在眼里,欣慰之余,那份深藏心底的、关于“何记”下一个甲子命运的思考,却愈发清晰和迫切。他知道,自己这艘老船,是时候彻底驶入港湾,将广阔的海洋,完全交给年轻的水手去闯荡了。而他要做的,是为这艘船,找到并点亮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那就是“何记”的灵魂所系,是超越商业利益、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代代相传的文化根基。
这个念头,在他一次次漫步于即将落成的“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展厅时,变得无比强烈。看着那些从各地征集来的老菜谱、老灶具、老照片,听着顾问们讲述每一道菜背后的历史典故、人文风情,何雨柱仿佛触摸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化血脉。他意识到,“何记”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财报上的数字,更在于它承载的这份关于“吃”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如果这份魂脉断了,即使门店开遍全球,也只是一个空洞的商业符号。
他决定,启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役”——不是商业并购,不是市场开拓,而是一项文化工程:系统构建“何记”的文化传承体系。
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带着墩子师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伙计,以及新招募的几位年轻的文化研究员,组成了一个精干的小组,几乎“泡”在了博物馆和研究院里。他们的工作,琐碎、枯燥,却意义深远:
1. 抢救“活档案”:何雨柱亲自带队,寻访全国各地与“何记”有渊源的老厨师、老员工、甚至是老食客,进行口述历史采访。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那些即将随岁月流逝的独家技艺、经营故事和人生感悟。他尤其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一道菜最初的灵感来源,某次危机中的应对智慧,与老街坊之间的温情往事。
2. 建立“味谱基因库”:不再满足于记录菜谱,而是带领团队,运用现代食品科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尝试对“何记”核心菜品的风味进行“解码”。他们分析食材的配比、香辛料的协同、火候与时间的精确关系,试图找出形成“何记”独特味道的“基因序列”,为未来的标准化传承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3. 编纂“何记家训”:何雨柱口述,由研究员整理,开始起草一本超越商业操作手册的《何记家训》。内容不仅包括“选料必精、制作必诚”的经营之道,更涵盖了“诚信为本、仁心待客”的为商哲学,“师徒如父子、同行如兄弟”的人情伦理,以及“味守初心、业精于勤”的价值追求。他希望这本家训,能成为所有“何记”人的精神底色。
4. 开放“传承平台”:他力主将博物馆和研究院的部分资源向公众开放,举办“名家讲堂”、“少儿厨艺体验营”、“饮食文化沙龙”,不仅培养“何记”的下一代,更致力于向社会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将“何记”的根基深植于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之中。
这项工作,没有股市涨跌的刺激,没有签约仪式的风光,只有日复一日的伏案整理、反复推敲和耐心寻访。但何雨柱却乐在其中,仿佛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他常常拿着某张发黄的老照片,或是一段采访录音,一个人沉思良久,眼中闪烁着温暖而深邃的光芒。
就在何雨柱潜心构筑文化基石的同时,何晓带领的“何记”航船,正在新的海域破浪前行,但也遇到了新的、更具时代特色的挑战。
“何记生活”平台在巩固了高端市场后,用户增长进入了平台期。更棘手的是,一批更垂直、更灵活的新兴品牌,凭借对细分人群的精准洞察和极致的社群运营,开始蚕食市场。例如,有针对健身人群的“轻食套餐”品牌,有专攻“宝宝辅食”的母婴品牌,它们体量虽小,却黏性极高。
同时,在海外市场,“星河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投资硅谷那家植物基食品公司,遇到了文化融合的难题。中美团队在研发理念、管理风格上差异巨大,合作推进缓慢。而“食鲜道”等竞争对手,则趁机加大了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扩张力度,势头凶猛。
内部管理也出现了新问题。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业务多元化,“大公司病”开始显现:部门墙、流程复杂、创新活力下降。一些由年轻人在“沃土行动”下孵化的新项目,因与主业协同性不强或资源支持不到位,进展不顺,挫伤了团队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挑战,何晓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寻求父亲的直接指点,而是尝试运用从父亲那里领悟到的“心法”去应对。他召开了多次“诸葛会”,鼓励跨部门团队进行“脑力激荡”,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平台增长瓶颈,他们没有选择简单的降价或补贴,而是推出了“生活美学研究院”的概念,邀请美食家、营养师、设计师等KoL入驻平台,打造深度内容社区,并推出“主题订阅盒”(如“地中海饮食周”、“节气养生宴”),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