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新火烹茶(1 / 2)

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风暴逐渐平息,市场在断壁残垣中开始缓慢复苏。“何记”凭借其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对员工的坚守以及对供应链伙伴的不离不弃,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更在复苏浪潮中抢占了先机,市场份额和品牌美誉度攀升至历史新高。何晓在惊涛骇浪中的沉着指挥,也让他作为新一代掌舵人的威望彻底树立。董事会再无杂音,“远航计划”在经历了危机的残酷检验后,被赋予了更高的优先级和更充足的资源,全速推进。

然而,站在聚光灯下的何晓,内心却异常清醒,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他深知,眼前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何记”深厚的根基和危机中的正确应对,带有一定的补偿性增长色彩。“远航计划”所描绘的宏大蓝图,依然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技术研发的突破需要时间,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充满变数,新业态的探索可能面临水土不服。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成功驾驶巨轮穿过风暴的船长,虽然赢得了船员的信任,但前方仍是浩瀚无边的未知海域,导航仪上的星图尚未完全绘就。

这种焦虑,在一天深夜,将他带回了位于半山的何家老宅。他没有提前打招呼,独自一人驱车前往。宅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书房还亮着灯。何晓轻轻推开门,看到父亲何雨柱正坐在宽大的藤椅上,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慢条斯理地擦拭着一把紫砂壶。茶海上,小泥炉炭火正红,壶里的水发出轻微的嘶鸣。

“爸,还没睡?”何晓轻声问道。

何雨柱抬起头,脸上没有惊讶,仿佛早知道他会来,指了指对面的座位:“坐。水刚开,正好,试试我新得的凤凰单丛。”

没有寒暄,没有询问公司的近况。何雨柱专注地温杯、投茶、悬壶高冲、刮沫、淋壶、分茶……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茶香随着蒸汽袅袅升起,弥漫在书房中,驱散了夜的清寒。

何晓接过父亲递来的小杯,橙黄明亮的茶汤,香气清雅持久。他呷了一口,初感微苦,旋即化为甘醇,喉韵悠长。

“怎么样?”何雨柱问,目光平静。

“好茶。香沉,水滑,回甘好。”何晓斟酌着词句。

“火候到了。”何雨柱淡淡一笑,又给自己斟上一杯,“这茶,炭火不能急,水不能沸,心不能燥。急了,涩口;燥了,香就浮了。”

何晓心中一动,知道父亲话里有话。他放下茶杯,决定坦诚相见:“爸,外面的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可我心里……有点没底。‘远航计划’摊子铺得太大,技术投入像无底洞,海外市场变数太多。我担心……步子迈得太快,会扯着。”

何雨柱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桌上的那把紫砂壶,摩挲着温润的壶身:“这壶,跟了我三十年。新壶的时候,火气大,涩口,得用茶水慢慢养。养久了,才能温润如玉,才能逼出茶的真味。”他看向何晓,目光深邃,“做企业,跟养壶、烹茶,是一个道理。你不能指望下一场雨,它就成材;烧一把火,茶就香了。得用文火,慢炖,熬的是时间,炼的是心性。”

他端起茶壶,缓缓往何晓的杯子里续水,水流细而不断:“你看到的‘好’,是咱们‘何记’几十年攒下的底子,是危机时大家伙儿心没散。这是老汤,是底味。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往里面加猛料,搞大动静。是要稳住这锅汤,用新火,慢慢地把新茶的味道煨进去,让新味和老汤融在一起,生出更厚实的劲儿。”

“新火?”何晓若有所思。

“就是你搞的那些科技,那些新模式,那些年轻人。”何雨柱点点头,“这些都是新茶,有股子冲劲儿,是好事。但不能把新茶直接倒进老汤里,那样串味。得先用新火,把新茶自身的香气、韵味慢慢激发出来,再找准火候,一点点兑进老汤里。让新茶借老汤的厚重,老汤借新茶的鲜活。这个火候,最难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