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李主任传来的关于“中华美食国际化推广联盟”(下称“联盟”)的口信,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何记”核心层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疑虑。这看似是官方抛来的橄榄枝,一个让“何记”从“在野”身份获得某种“官方认证”的绝佳机会,但在这敏感时刻,其背后意图耐人寻味。
“柱子,这事得慎重!”欧阳文山第一个提出警告,“联盟筹备组,肯定是官方主导,参与的也必然是那些有深厚背景的‘国家队’企业。我们进去,说是‘代表’,实际上很可能沦为陪衬,甚至被架空。他们会不会借此机会,把我们的国际渠道、运营经验‘整合’过去,反过来制约我们?”
“爸,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何晓持不同看法,年轻人更渴望被认可,“如果能成为联盟的发起成员,我们在国内的政策环境、资源获取上会顺利很多!这是打破目前僵局的好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把‘何记’的标准、模式推广出去,成为行业标杆!”
娄晓娥则忧心忡忡:“就怕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去了,就要守人家的规矩。万一将来联盟的决策和我们‘何记’的发展战略冲突,我们听还是不听?会不会被绑住手脚?”
张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关键要看联盟的章程、决策机制和知识产权归属。如果只是松散的合作平台,参与无妨。但如果要成立实体,涉及资产和品牌整合,就必须慎之又慎,防止品牌稀释和控制权旁落。”
众人意见不一,目光都聚焦在何雨柱身上。何雨柱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李主任的口信很巧妙,没有强制,只是“询问意向”,留下了充分的回旋余地。但这恰恰说明了对方的谨慎和老辣——这是一次试探,一次阳谋。接受,可能步入陷阱;拒绝,则可能被贴上“不合作”、“不服从大局”的标签,未来的路将更加艰难。
“回复李主任,”良久,何雨柱缓缓开口,做出了决断,“感谢上级部门的信任和邀请。‘何记’作为从中餐行业成长起来的企业,始终心怀推动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责任。对于参与联盟筹备工作,我们深感荣幸,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享我们在国际化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训。”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清晰而坚定:“但是,我们有两点基本原则,需要提前说明:第一,‘何记’的品牌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权,是我们的生命线,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第二,联盟的运作,应建立在公平、透明、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基础上,要能真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而不是搞新的垄断或行政捆绑。只要符合这两点,‘何记’乐意积极参与,共襄盛举。”
这番回应,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又划出了明确的红线。欧阳文山立刻心领神会,着手起草一份措辞严谨、姿态积极的正式回函。
然而,就在回函发出的第二天,一个更具体、也更咄咄逼人的“合作方案”,便通过某种渠道,摆到了何雨柱的案头。这份方案并非来自官方,而是出自一个名为“中餐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机构,该基金背景深厚,与筹备联盟的某些关键人物关系密切。
方案的核心内容令人心惊:建议由该基金牵头,联合“何记”和几家有国资背景的餐饮集团,共同成立一家“中华美食海外控股公司”(暂定名),统一负责联盟成员的海外拓展业务。“何记”需以其海外资产和品牌权益入股,但股权结构设计上,该基金与几家国企将占据主导地位。方案还提出,要制定“联盟标准”,成员企业在海外的菜单设计、供应链、甚至部分核心配方,需逐步“统一”和“共享”,以形成合力。
“这哪里是联盟?这分明是巧取豪夺!”何晓看完方案,气得脸色发白,“他们要的不是合作,是我们的命!要我们交出海外门店的控制权,交出我们辛辛苦苦摸索出来的标准和配方!这和pAUc当年的恶意收购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换了个‘国家战略’的皮!”
欧阳文山面色凝重:“柱子,看来对方是志在必得。先用联盟的名义把你框进去,再用这个方案逼你就范。如果我们不答应,恐怕接下来就是‘不顾大局、阻碍行业发展’的大帽子扣下来了。”
压力如山般袭来。对方图穷匕见,露出了虎狼之心。这已不再是商业竞争,而是一场关乎“何记”生死存亡的产权和控制权保卫战。
何雨柱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内心充满了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冰冷的决绝。他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想起与pAUc搏杀时的惊险,想起在伦敦、星洲筚路蓝缕的打拼……“何记”今日的一切,是他和无数“何记”人用血汗一点一滴拼出来的,绝不容他人如此巧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