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根基之战(1 / 2)

“餐标委”研讨会的惊险过关,如同一场高强度淬火,让“何记”这艘航船的龙骨变得更加坚韧。但何雨柱没有丝毫轻松,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是挡住了对手一次蓄谋已久的正面突袭。真正的战争,早已从台前的规则博弈,转入更深层、更致命的领域——供应链的争夺、人才的拉锯、以及品牌根基的腐蚀与反腐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直接决定生死的“根基之战”。

北方的力量,在政策层面未能一举压垮“何记”后,果然转变了策略,攻势变得更加精准、阴狠,直指“何记”赖以生存的命脉。

第一战场,供应链遭遇“断流”威胁。

陈伯从云南传来紧急消息:为“何记”高端菜品提供核心食材的几家顶级火腿、菌菇、山珍合作社,几乎同时收到来自“某大型国有食品集团”的巨额包销邀约,条件优厚到令人无法拒绝,但附加了一个排他性条款——终止与“何记”的合作。这些合作社的负责人与何雨柱合作多年,颇有交情,私下透露,对方来头很大,压力不小。

几乎同时,负责长三角水产采购的经理报告,为“何记”清蒸鱼系列提供顶级鲜活江鲜的几家供应商,也以“渠道调整”为由,婉拒续约。经查,背后同样有那家国有集团的影子。

“柱子,他们这是要掐我们的脖子啊!”娄晓娥看着采购报表上标红的下滑曲线,忧心如焚,“这些核心食材一断,我们的招牌菜品质必然受影响!”

何雨柱面色凝重,却没有慌乱。他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1. 稳固现有关系:他亲自给几位合作多年的合作社老板打电话,不诉苦,不谈价,而是坦诚沟通,重申“何记”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并暗示“何记”正在构建的全球食材直采平台,未来可以将他们的优质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共享增值收益。同时,同意在原有价格基础上,给予一定幅度的“品质忠诚溢价”。

2. 开辟第二源头:密令何晓,利用星洲的区位优势,加速与马来西亚、印尼的优质替代食材供应商建立合作;同时,让欧阳文山通过香港的贸易网络,接触西班牙、意大利的火腿和菌菇供应商,建立备份渠道,哪怕成本暂时高一些。

3. 向上游延伸:何雨柱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启动“何记优品农业孵化计划”,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在生态环境相似的地区,投资建设“何记”专属的、可控的高标准食材培育基地,虽然周期长,但旨在从根本上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第二战场,人才体系面临“掏心”式的挖角。

张律师收到风声,一家新成立的、背景神秘的“中华餐饮文化传承基金”,正在以“振兴老字号技艺”为名,高薪挖角“何记”旗下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尤其是那些掌握核心菜品秘方和独特手艺的国宝级人物。开出的条件不仅仅是高薪,还有“非遗传承人”的名号、带徒授业的宽松环境等极具诱惑力的承诺。更令人不安的是,对方似乎对“何记”内部的人事结构和老师傅们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针对性极强。

与此同时,“何记餐饮管理学院”的几位骨干讲师,也收到了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抛来的橄榄枝,待遇和职称都极具吸引力。

“这是要抽走我们的魂!”墩子师傅气得直哆嗦,“没了这些老伙计,菜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何雨柱深知,手艺是“何记”无法被复制的灵魂。他采取了“情感+事业+利益”三重绑定的策略:

1. 情感留人:他挨个拜访可能被挖角的核心老师傅,不是谈钱,而是忆旧,讲述一起创业的艰辛与荣耀,强调“何记”这块牌子是大家心血凝成,是共同的“孩子”。同时,在研究院下正式设立“工匠大师工作室”,给予极高的礼遇和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