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根基之战(2 / 2)

2. 事业留人:启动“薪火相传百万基金”,重奖在带徒授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傅,并将技艺传承成果与股权激励挂钩,让老师傅们看到自己的手艺在“何记”平台能获得真正的传承和价值体现。

3. 利益保障:全面修订并大幅提高了核心技术人员竞业限制和保密协议的补偿标准,一旦违约,将面临极其严厉的法律追究和经济赔偿,极大地提高了对手的挖角成本和风险。

第三战场,品牌声誉遭遇“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

欧阳文山监测到,一股新的舆论暗流开始涌动。几家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和行业网站,开始持续发布一些看似“客观”的对比文章,将“何记”与某些被官方大力宣传的“老字号”进行对比,焦点集中在“价格亲民度”、“传统文化传承纯粹性”、“本土化程度”等方面。文章通过精心选择的数据和角度,潜移默化地塑造“何记”“高高在上”、“过度商业化”、“本土特色淡化”的负面形象。这种“软刀子”杀人不见血,长期积累,足以动摇“何记”在普通消费者心中的根基。

更隐蔽的是,在一些重要的行业评选、政府质量奖申报中,“何记”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区别对待”,某些本该顺理成章的荣誉,屡屡旁落。

面对这种全方位的“根基之战”,何雨柱意识到,必须改变策略,不能被动接招,要主动夯实内功,并寻找更高维度的破局点。

他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将“何记”的年度战略重点,从“市场扩张”全面转向“根基筑牢年”。

1. 启动“透明厨房”3.0计划:在所有门店推行“食材溯源可视化系统”,顾客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主要食材的产地、检测报告、运输过程,用极致透明回应食品安全质疑。

2. 深化“社区共生”项目:加大与门店所在社区的互动,开设公益厨艺课堂、为社区老人提供爱心餐、赞助本地文化活动,将品牌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扭转“高高在上”的形象。

3. 发布《何记社会责任白皮书》:用详实的数据,向社会公开“何记”在纳税、就业、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贡献,争夺话语权。

4. 修炼“内功”,苦熬“高汤”:何雨柱要求后厨团队,暂缓菜品创新,回归本源,集中三个月时间,对所有经典菜品进行“味道回溯”和“工艺提纯”,确保最基础的品质稳如磐石。他亲自下厨,带领老师傅们,一锅一锅地吊汤,一遍一遍地调试火候,将“何记”的“锅气”和“匠心”锤炼到极致。

这场“根基之战”旷日持久,枯燥而艰辛,没有攻城略地的快感,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但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显现。稳定的品质和深入社区的互动,让“何记”的顾客忠诚度不降反升;对核心技术和人才的牢牢掌控,确保了菜品的灵魂不变;主动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也开始扭转部分舆论的偏见。

然而,就在“何记”苦苦支撑、内功渐深之际,一个来自北方、看似是“橄榄枝”的信号,让局势再起波澜。那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商务部李主任,再次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来口信:上级有意组建一个“中华美食国际化推广联盟”,旨在整合资源,推动中餐集体出海,询问“何记”是否有意作为“优秀民营企业代表”参与筹备。

这看似是一个难得的认可和机遇,但何雨柱却嗅到了其中复杂的气味。参与,可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招安”和束缚;不参与,则可能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失去重要的政策支持。

面对这意味深长的“邀请”,何雨柱再次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于“何记”未来道路的终极考验。是委曲求全,融入大潮?还是坚持独立,孤军奋战?

他需要时间思考,更需要看清这“橄榄枝”背后,究竟是合作的诚意,还是新的陷阱。根基之战,进入了最错综复杂的深水区。而何雨柱的眼神,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变得更加深邃和坚定。无论选择哪条路,他都知道,守住“何记”的根和魂,才是唯一不能动摇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