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初战告捷的捷报,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何记”远征军的士气。然而,何雨柱并未沉醉于这开门红,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遥远、也更复杂的战场——伦敦。相较于新加坡的华人文化根基和相对透明的商业环境,伦敦这座老牌国际都会,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严苛的行业标准、挑剔的媒体舆论和错综复杂的上层社交圈,对任何外来品牌而言,都是一块极难啃下的硬骨头。负责攻坚的欧阳文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何记·伦敦公馆”的筹备,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的波折。
选址梅菲尔区联排别墅的改造工程,因触及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审批流程冗长且充满变数。英国人对规则的恪守近乎刻板,每一项修改都必须经过遗产委员会、市政规划部门等多重审核,欧阳文山团队不得不聘请了昂贵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和遗产建筑专家,与官方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资金像流水般投入,开业日期一推再推。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人才。欧阳文山原计划从香港抽调核心厨师团队,但英国脱欧后严峻的工签政策,使得这一方案几乎夭折。他不得不转向本地招募,但要在伦敦找到既精通高端粤菜、又理解“何记”理念、还能适应顶级服务要求的厨师和服务人员,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几次招聘会下来,应者寥寥,且要价惊人。
“欧阳总,这里的情况和亚洲完全不同。”负责本地运营的英籍总经理詹姆斯·威尔逊,一位曾在多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任职的精英,无奈地汇报,“有经验的粤菜厨师要么被少数几家老牌中餐厅垄断,要么自己开了小店。他们对加入一家全新的、来自东方的品牌充满疑虑。服务人员更是如此,梅菲尔区的客人极其挑剔,他们对亚洲餐厅有固有的……偏见。”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欧阳文山焦头烂额之际,英国最具影响力的美食评论周刊《美食家》(the Gourt)发布了一篇题为《东方奢华:文化符号的堆砌还是美食本质的回归?》的专题报道,虽未点名,但文中对“某些试图通过奢华装修和神秘主义营销来包装自身、实则缺乏美食内核的亚洲高端餐饮项目”提出了尖锐质疑,配图隐约可见“何记·伦敦公馆”施工围挡的一角。报道在美食圈引发热议,许多评论跟风质疑“中餐是否值得如此高昂的价格和过度包装”。
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闷棍,打在项目最脆弱的时刻。
“柱子,情况比预想的糟糕。”欧阳文山在越洋视频会议中,难掩疲惫和焦虑,“审批慢,人手缺,现在舆论又给我们泼冷水。开业遥遥无期,每天都是巨额开销。是不是……我们步子迈得太大了?”
屏幕那端,何雨柱沉默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他面前摊开着伦敦项目的进度报告和那篇《美食家》的报道译文。
“文山,”良久,何雨柱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你忘了我们为什么选伦敦吗?不是因为这里容易,而是因为这里最难!征服了伦敦,就等于向世界证明了‘何记’的价值!眼前的困难,都在预料之中。”
他站起身,走到背后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点着伦敦的位置:
“英国人讲规矩,我们就比他们更讲规矩!审批慢,我们就用最专业的团队,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无可挑剔,让审批官无话可说!这不是成本,是投资,投资我们在伦敦的信用和声誉!”
“人才难找,那就改变策略!不要只盯着成熟的粤菜厨师。我们可以从国内选派最顶尖的、有潜力的年轻厨师过来,以‘文化交流’和‘培训’的名义申请签证,让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厨房里历练、融合!同时,高薪诚聘有米其林背景的西餐厨师、侍酒师、甜品师,组建一个跨文化的‘融合团队’!我们要做的不是传统的粤菜馆,是一个以中餐为魂、融汇东西的餐饮殿堂!”
“至于舆论,”何雨柱拿起那本《美食家》杂志,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他们质疑包装,我们就给他们看内核!他们质疑价值,我们就用极致体验来回答!不要急着辩解,沉住气!等我们开业,用事实说话!”
何雨柱的冷静和远见,如同一颗定心丸,稳住了欧阳文山的心神。他立刻调整策略,全力推进:
1. 合规至上,打造标杆:他增聘了拥有内阁办公厅人脉的顶级游说团队,与遗产委员会和规划部门进行更高效的沟通,同时将设计方案调整到完全符合甚至超越英国最高环保和遗产保护标准,将挑战转化为展示“何记”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