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座南洋明珠,以其高效、法治和多元文化着称,但商业竞争的残酷,并未因环境的优雅而有丝毫减弱。何晓率领的“何记·星洲会馆”项目,从落地之初,便感受到了这片热土的温度与压力。
正如父亲何雨柱所料,地头蛇“金海楼”的狙击如期而至,且手段老辣。装修许可的拖延只是开胃小菜,更麻烦的是人才争夺。就在“星洲会馆”装修接近尾声,即将开始员工培训时,主厨团队中两位重金从香港聘请的、擅长传统粤菜和点心制作的老师傅,突然同时提出辞职,理由含糊其辞,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必然是“金海楼”开出了无法拒绝的价码。
“何总,这……这怎么办?离开业只剩两个月了!”本地招聘的运营经理急得满头大汗,“这两位师傅是后厨的顶梁柱,他们一走,招牌烧腊和几款核心点心就没人能顶上了!”
何晓脸色铁青,拳头紧握。他强压下怒火,没有立刻发作,而是深吸一口气,拨通了香港总部的电话,直接联系墩子师傅。
“墩子伯,情况紧急,星洲这边被人挖角了……”何晓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情况。
电话那头,墩子师傅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沉稳的声音:“晓仔,莫慌。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手艺人有手艺人的骨气。他们能挖人,我们就能请人,还能教人!你给我两天时间。”
墩子师傅没有让何晓失望。他动用了毕生在粤菜圈积累的人脉和威望,不到四十八小时,便从澳门和广州请来了两位技术更精湛、且极重信誉的老师傅,连夜飞赴新加坡。同时,他从“何记”香港和广州店的后备人才库中,紧急抽调了四名有潜力的年轻厨师随行,既作为帮手,也是为星洲店培养本地化团队。
“晓仔,人我给你带来了。手艺,不比走的差;人品,我墩子拿名誉担保!”墩子师傅在电话里底气十足,“剩下的,看你的了!”
何晓心中大定,亲自到机场迎接,给予了新团队极高的礼遇和信任。这一场人才危机,反而因祸得福,让星洲店的后厨团队凝聚力更强。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金海楼”见挖角未能致命,转而发动了舆论攻势。几家受其影响的美食评论网站和社交媒体KoL,开始集中发布质疑“何记”口味是否正宗、价格是否虚高、服务是否配得上其高端定位的“探店”报告(实为开业前的主观臆测和误导),试图提前败坏“星洲会馆”的口碑。
这一次,何晓没有请示父亲,而是决定亲自应对。他采纳了欧阳文山的建议,但没有完全照搬。他没有选择大规模投放广告或发布律师函硬碰硬,而是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星洲味觉盲测”活动。
他通过本地合作伙伴,邀请了新加坡餐饮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几所大学食品科学系的教授、主流媒体的资深美食记者、以及十位通过社交媒体招募的、对美食有极高热情和鉴别力的素人食客(涵盖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欧亚裔),组成一个“独立品鉴团”。
品鉴地点就设在尚未正式开业、但厨房已可运行的“星洲会馆”。何晓没有提供完整的菜单,而是让新任主厨团队精心准备了八道菜:四道是“金海楼”招牌菜的仿制版(通过公开渠道购买后由“何记”师傅分析复刻),四道是“星洲会馆”即将推出的原创融合菜。所有菜品匿名编号,由品鉴团盲测打分,重点评价味道、火候、创意和性价比。
活动过程全程允许媒体记录,但规定最终报道必须基于品鉴团的综合评分和具体评价,而非主观臆断。
结果出乎“金海楼”的预料。在绝对的味道和技艺面前,小动作显得苍白无力。品鉴团对“何记”师傅的手艺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对其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南洋风味的创新菜式赞赏有加。一位马来裔美食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实时分享道:“抛开偏见,仅就味道而言,‘何记’的厨师团队展现了惊人的水准。那一道‘黑胡椒蟹肉焗酿蟹盖’,既有粤菜的精致,又融合了星洲的风味,堪称惊艳!”
盲测活动的成功举办和相关报道的客观出炉,有效地对冲了之前的负面舆论,甚至引发了公众对“星洲会馆”更高的期待。“金海楼”的舆论攻势,反而为“何记”做了一次免费的、可信度极高的预热。
开业前一周,最大的危机却悄然降临。
新加坡农业食品与兽医局(AVA)突然派出检查组,对“星洲会馆”进行了一次极其严格的突击检查,重点核查进口食材的检疫证明、冷链物流记录和厨房卫生标准。检查持续了整整一天,要求之细、标准之严,远超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