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才创新,跨界融合:他采纳何雨柱的建议,从“何记餐饮管理学院”选拔了五名最具天赋和外语能力的毕业生,以“厨艺交流实习生”身份赴英,并成功聘请了两位曾任职于Gordon Rasay和A ducasse餐厅的副主厨,分别负责现代烹调技法和酒水搭配,与来自香港的粤菜大师傅共同组建核心厨房团队。服务团队则重金挖角了来自cridges和the Ritz酒店的精锐。
3. 舆论破冰,润物无声:欧阳文山改变了硬碰硬的公关策略,转而与几家专注于文化、设计和生活方式的高端媒体合作,策划了一系列深度内容:邀请《金融时报》的周末版采访何雨柱,讲述“何记”从市井到国际的品牌故事和饮食哲学;与《壁纸》(aper*)杂志合作,独家揭秘“伦敦公馆”由着名建筑师操刀的设计理念,如何将东方禅意与维多利亚风格完美融合;甚至赞助了V&A博物馆一个关于“丝绸之路饮食文化交流”的小型展览。这些活动格调高雅,不着痕迹地提升了“何记”的文化品位和公众好感度。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
英国王储基金会下属的一个慈善机构,计划举办一场旨在促进英中文化交流的盛大晚宴,正在遴选餐饮合作方。欧阳文山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动用所有资源,精心准备了一份极具诚意的方案,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菜单设计(融合经典粤菜与英国当地顶级食材),还承诺将晚宴部分收益捐赠给该基金会,并安排“何记”厨师团队与英国本地厨师进行交流。
竞争异常激烈,包括几家伦敦老牌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但“何记”方案中体现出的文化包容性、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以及独特的跨文化视角,最终打动了评审委员会,成功拿下合作权!
这场在王储官邸举行的晚宴,成为了“何记·伦敦公馆”开业前最成功的一次预演。受邀的政商名流、文化精英和媒体记者,在庄重而优雅的氛围中,体验到了“何记”精湛的厨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晚宴结束后,好评如潮,之前质疑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泰晤士报》甚至发表了一篇短评,称赞“何记”为“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优雅的桥梁”。
借此东风,“伦敦公馆”的审批进程也意外加速,最终在晚宴结束后不久,获得了所有必要的许可。
历经近一年的精心打磨和重重考验,“何记·伦敦公馆”终于迎来了开业之日。
开业典礼低调而奢华,并未邀请过多明星政要,而是聚焦于真正的美食爱好者和行业意见领袖。何雨柱亲自飞抵伦敦,与欧阳文山一同主持。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讲,只是简短致辞:“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何记’来到伦敦,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分享。我们希望用最真诚的心意和最好的手艺,为大家呈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开业后的“伦敦公馆”,没有让任何人失望。其菜品在传统粤菜基础上,大胆融入分子料理等现代技法,并巧妙运用英国本地优质食材,每一道菜都如同一件艺术品,味道更是惊艳。服务无可挑剔,环境典雅非凡。迅速征服了伦敦最挑剔的食客,预订迅速排到了三个月后。更令人振奋的是,开业不到一个月,米其林指南的评审员已经匿名到访数次,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捷报传回香港,整个“何记”沸腾了。伦敦的成功,意义远超星洲。它标志着“何记”真正具备了在国际顶级舞台与西方餐饮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和自信!
深夜,何雨柱站在“伦敦公馆”顶层的露台,俯瞰着泰晤士河的夜景,心中感慨万千。从湾仔的灶火,到维多利亚港的星光,再到泰晤士河畔的灯火,这条路,他走了大半生。
“爸,我们做到了!”何晓从新加坡打来祝贺电话,声音激动。
“嗯,做到了第一步。”何雨柱语气平静,目光却投向更遥远的夜空,“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伦敦的成功,会让我们成为更多人的靶子。北边的眼睛,也一定在看着。”
他的预感没有错。就在“伦敦公馆”声名鹊起之时,欧阳文山接到一个来自国内的神秘电话,对方语气“关切”地询问“何记”在海外的发展情况,并委婉地提醒“要注意海外资产的安全和合规性,毕竟树大招风”……
雾都的征程,首战告捷,但前方的迷雾,似乎更加浓重了。扬帆出海的“何记”,已然驶入了深水区,真正的风浪,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