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防火墙”与“桥梁”建设:何雨柱看向欧阳文山和张律师,“欧阳主编,你的任务,是组建一个高规格的‘公共关系与政策研究部’,不仅要应对舆情,更要主动研究国家政策、行业趋势,与学术界、智库、行业协会建立深度联系,为‘何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张律师,你的团队要升级为‘合规与战略风险控制部’,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业务,懂资本,为我们每一步扩张,做好法律和风险预案。”
这一系列布局,深远而宏大,远远超出了日常经营的范畴,直指企业长治久安的核心。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何雨柱的决心和深意——他是在为“何记”的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不可摧的地基。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仿佛回到了创业初期,事必躬亲。他亲自飞赴金华,深入火腿作坊,与老师傅探讨工艺改良和标准化;他蹲点在“何记餐饮管理学院”的课堂上,听取学员的意见;他甚至重新系上围裙,定期到各家门店的后厨,与墩子师傅们一起研究新菜,聆听一线员工的声音。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历经商海沉浮、身家亿万的老人,对手艺的虔诚、对食材的敬畏、对顾客的用心,从未改变。他的身影,成了“何记”最好的品牌代言,也无声地告诉所有人——“何记”的魂,就在这灶台之间。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北方的阴影,并未因何雨柱的转向而消散,反而以更精细、更系统的方式渗透过来。
欧阳文山监测到,几家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媒体和研究院所,开始持续发布一系列关于“餐饮业供给侧改革”、“防止资本过度扩张”、“引导老字号回归初心”的深度报告和评论员文章。文章不再点名,但立论严谨,数据翔实,将“某些过度依赖资本、追求快速规模化复制、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内涵稀释”的餐饮模式,置于理论和道德的对立面,隐隐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舆论氛围。
更棘手的是,在几个重点城市的新项目审批、政策补贴申请、甚至行业协会的理事席位竞争中,“何记”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却真实存在的“玻璃天花板”。一些原本顺利的流程,变得拖沓;一些心照不宣的便利,悄然消失。
“柱子,他们在用‘软刀子’割肉。”欧阳文山忧心忡忡,“这种氛围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地方政府、合作伙伴甚至消费者对我们的看法,长期危害极大。”
何雨柱听完汇报,沉默良久。他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目光深邃。
“看来,光是埋头练内功,还不够。”他缓缓说道,“我们需要朋友,需要让更多人理解并支持我们走的这条路。”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启动“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后的第一个重大研究项目——《中国餐饮业现代化与国际化路径研究》。他邀请了一批在业内素有清望、且观点相对独立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持,旨在客观分析中国餐饮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管理、资本和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这是一个站在行业高度、具有建设性的课题,旨在争夺话语权,凝聚共识。
同时,他授意“何记味典”团队,加大与各地特色农产品、非遗技艺的合作,推出“非遗美食系列”、“地标食材系列”产品,将商业行为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回应“回归初心”的呼声。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更为漫长的战争,比拼的是内力、是格局、是智慧。
这天傍晚,何雨柱接到何晓从成都打来的电话。何晓的声音带着疲惫,更带着兴奋:“爸!我们和本地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郫县豆瓣酱厂达成了深度合作!不仅定制高端产品,还帮他们改进了工艺,建立了溯源系统,他们的老师傅特别高兴,说我们这才是真尊重老手艺!当地政府也很支持,认为这是产业升级的好案例!”
何雨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儿子正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筑牢根基,培育火种,这条路很难,很慢,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他放下电话,拿起桌上那本《何记家训》的初稿——这是他口述,由娄晓娥整理,准备将来传给后人的。首页上,是他亲笔写下的八个字:“味守其正,业精于勤”。
薪火相传,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精神的延续和根基的深厚。北方的阴影或许依旧笼罩,但何雨柱心中那盏传承的灯,已越发明亮。他相信,只要火种不灭,道路正确,“何记”这艘航船,必能穿越任何风浪,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真正的传承,此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