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最后通牒(1 / 2)

“何记”总部顶层的露台,已成为何雨柱思考重大决策时最常驻足的地方。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动他两鬓日益明显的白发。那份来自北方的、语焉不详却分量千钧的“最后通牒”,并没有让他惊慌失措,反而像一剂清醒药,让他彻底看清了未来的道路。真正的传承,不是守住现有的版图,而是为“何记”这艘航船,培养出能驾驭更大风浪的接班人,并绘制出能航行更远的海图。

他回到办公室,巨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摊开着“何记”最新的全球业务报表和一份何晓提交的、关于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激进方案。何雨柱没有立刻审批方案,而是按下内部通话键:“晓娥,晓儿,还有欧阳主编、郑总,半小时后,小会议室开会。”

半小时后,核心成员齐聚。气氛有些凝重,大家都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何雨柱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目光首先落在儿子何晓身上:“晓儿,你提交的东南亚方案,我看了。魄力很大,市场分析也很细。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全力投入东南亚,北边那位‘朋友’突然给我们断粮(指高端食材供应),或者在我们的关键口岸(如广州、上海)设置障碍,我们怎么办?后院起火,前线还能安心打仗吗?”

何晓愣了一下,他显然更多考虑了市场机会,对潜在的政治风险预估不足:“爸,我们和北边的供应商有长期合同,而且……我们也可以开发替代渠道……”

“合同?”何雨柱轻轻摇头,语气带着一丝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合同有时只是一张纸。替代渠道?谈何容易!顶级火腿、陈年花雕、特定产区的干货,不是一朝一夕能找到替代的。我们不能把命脉,寄托在别人的善意或者市场的侥幸上。”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写下了两个词:“根基” 与 “未来”。

“各位,”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我们打赢了上一仗,靠的是什么?不是我们多有钱,多会资本运作,而是我们的根扎得深!是我们的菜品过硬,是我们的老师傅手艺没丢,是我们的客人认我们这块牌子!这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压舱石’!”

他用力在“根基”上画了一个圈。

“而现在,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他在“未来”

“一条,是晓儿画的,向外扩张,开疆拓土。这条路没错,是方向。但另一条,”他重重地在旁边又画了一个箭头,指向下方,“是向内深耕,把我们的根,扎得更深、更牢!深到任何人,想动我们,都要掂量掂量代价!”

他转过身,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决定,调整战略重心。未来三年,‘何记’的核心任务,不是盲目追求门店数量和市场覆盖,而是‘筑牢根基,培育火种’!”

他随即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1. “食材命脉”自主工程:成立由他亲自挂帅的“战略食材保障委员会”,投入巨资,在国内顶级食材原产地(如金华、宣威、云南野生菌产区等),通过参股、共建、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建立“何记”专属的、可掌控的高标准食材基地。同时,加速海外优质食材产区(如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的直采渠道建设,形成多元化的供应链安全网络。“我们要做到,即使有一天,某个渠道断了,我们‘何记’的招牌菜,味道也不能变一分!”何雨柱斩钉截铁。

2. “何记学堂”升级计划:将“何记餐饮管理学院”全面升级为“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下设“传统技艺传承中心”、“现代餐饮管理研究中心”和“国际饮食文化交流中心”。不仅培养厨师,更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餐饮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标准、乃至餐饮业ESG体系。何雨柱宣布,将亲自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并邀请李老爷子等业界泰斗出任顾问,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中华餐饮界的“黄埔军校”。“手艺,不能只留在厨房里,要变成学问,传下去!”

3. “接班人”淬炼计划:何雨柱目光转向何晓,“晓儿,东南亚的计划,暂时搁置。我给你一个新的任务——全面负责‘何记味典’子品牌的独立运营和国内市场的深度开拓。不要只盯着一线城市,要下沉到有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域市场。我给你足够的权限,也给你定下利润和市场份额的硬指标。但有一条,不能用透支品牌、打价格战的方式去做!你要学会在保持品质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找到新的增长模式。这是对你真正的考验。”

何晓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兴奋与压力的光芒,重重点头:“爸,我明白!我一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