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15章 终结之战(下)

第115章 终结之战(下)(1 / 2)

老首长约定的“老地方”,是京郊一处不显山露水的内部招待所。何雨柱只身前往,陈伯的车停在几公里外接应。穿过几重门禁,他被引到一间陈设简朴、却透着庄重气息的会客室。老首长已坐在沙发上,虽年事已高,但腰板挺直,目光依旧锐利如鹰。

没有寒暄,何雨柱将精心准备的、浓缩了“何记”所有正面材料和一封情真意切陈情信的加密U盘,双手奉上,然后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何记”的创业历程、发展理念、社会贡献,以及近期遭遇的一系列不公正打压和最后的恶意构陷。他没有过多渲染个人委屈,而是聚焦于事实、数据和“何记”所代表的市场化、品质化餐饮发展路径的价值。

老首长静静地听着,手指偶尔轻轻敲击沙发扶手,自始至终未发一言。直到何雨柱说完,室内陷入一片长久的寂静。何雨柱的心悬到了嗓子眼,汗水浸湿了内衫。

终于,老首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柱子,你的情况,我了解一些。做事,不容易。树大招风,更是难免。”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般射向何雨柱:“但你记住,在中国做生意,首要的是遵纪守法,服务大局。你的‘何记’,菜做得不错,解决了不少就业,依法纳税,这是好的。但资本运作,要谨慎,不能忘本。有人反映问题,组织上调查清楚,是必要的程序。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番话,看似中立,实则意味深长。既肯定了“何记”的正面价值,也敲打了资本扩张的风险,更暗示了调查程序的不可避免性。何雨柱心中凛然,知道这是他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一个相对公正的调查机会,而不是被直接“定性”。

“首长,我明白。”何雨柱恭敬回答,“‘何记’和我何雨柱,随时接受任何调查。我们只求一个实事求是。”

老首长微微颔首,不再多言,端起了茶杯。何雨柱知道,会见结束了。

离开招待所,何雨柱的心情没有丝毫轻松,反而更加沉重。他明白,老首长不会直接干预具体事务,他的表态,最多是为“何记”赢得了一个不被“莫须有”罪名瞬间击垮的喘息之机。真正的考验,在于即将到来的、决定生死的调查,以及调查背后,那场看不见的、更加凶险的博弈。

调查组果然很快进驻“何记”。 阵容庞大,来自多个部委联合组成,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调查内容无所不包:从股权结构、资本来源、上市过程,到食品安全、税务账目、劳动用工,甚至包括何雨柱个人的社会关系和过往经历。气氛肃杀,整个“何记”总部如临大敌。

何雨柱下令,全公司上下必须无条件配合调查,开放所有资料,坦诚回答所有问题。他亲自坐镇,应对各种问询,态度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张律师团队全程陪同,确保程序合法。与此同时,欧阳文山动用所有媒体资源,低调而持续地发布“何记”正常运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正能量报道,稳住外部舆论。

调查过程漫长而煎熬。对方显然有备而来,问题刁钻,不时抛出一些经过歪曲或断章取义的“线索”进行试探。但“何记”上市过程规范,财务透明,食品安全体系健全,社会责任履行到位,根基扎实,使得调查组很难找到实质性的重大漏洞。相反,“何记”在标准化与手艺传承结合、带动就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给部分调查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真正的决战,发生在调查的最后阶段——一场决定性的闭门质询会。

质询会上,对方阵营的一位专家,抛出了最核心的杀手锏——再次质疑“何记”的“资本化路径”背离了餐饮本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并隐晦地暗示其与某些“境外资本”关联过密。

关键时刻,何雨柱没有慌乱。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没有看准备好的稿子,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他的故事,也是“何记”的故事:

“各位领导,专家。我何雨柱,就是个厨子出身。当年在四合院,一口锅,一把勺,养活一家人。后来到香港,还是靠这口锅,这把勺,从街边摊做到今天。‘何记’的每一分钱,都是客人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