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14章 终局之战(上)

第114章 终局之战(上)(1 / 2)

“味守初心”四个字,如同一道清泉,涤荡了何雨柱心中因连番恶战而积郁的戾气与尘埃。李老爷子的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坚守的肯定,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护身符,为“何记”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树立起一道难以撼动的道德丰碑。然而,何雨柱深知,商海博弈,光有道德高地是远远不够的。对手的疯狂反扑,往往在看似风平浪静之时,酝酿着最致命的杀机。

“中华味业”在遭遇融资困境和内部矛盾后,表面攻势暂缓,但其庞大的体量和深厚的背景,决定了它绝不会坐以待毙。果然,新一轮的较量,转向了更加隐蔽、也更加凶险的领域——政策与规则的灰色地带。

风起于青萍之末。先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属的某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征求意见稿。细则中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指标、标签标识等提出了极其严苛、甚至在某些业内人士看来有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条款若严格执行,将对“何记味典”这类主打高品质、短保期的预制菜和调味品业务造成巨大冲击,而“中华味业”因其主打高端堂食,受影响相对较小。

几乎同时,几个重点城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餐饮企业,特别是连锁餐饮品牌的后厨卫生、食材溯源、废弃物处理的飞行检查力度,检查标准之细致、处罚之严厉,前所未有。“何记”多家门店接连收到整改通知,虽未发现重大违规,但频繁的检查和潜在的舆论风险,极大地牵扯了管理精力。

“柱子,这是系统性、有针对性的监管施压!”张律师拿着厚厚一叠各地分店反馈的检查报告,面色凝重,“细则的制定,有‘中华味业’背景的专家深度参与。各地的检查,也隐约有统一的步调。他们是想用合规成本和不确性,拖垮我们!”

更令人不安的是,关于“规范餐饮行业资本无序扩张”的讨论,开始在更高层面的内部研讨会和智库报告中出现。虽然用语谨慎,但指向性明确,直指“某些通过资本市场快速扩张的餐饮品牌,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行业垄断倾向和对传统餐饮生态的冲击”。这顶“大帽子”一旦扣实,对“何记”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他们这是要釜底抽薪!”欧阳文山忧心忡忡,“从标准制定到日常监管,再到政策风向,全方位封堵我们的发展空间!这是阳谋,我们很难正面抗衡!”

面对这泰山压顶般的局势,何雨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再是商业策略的比拼,而是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的争夺。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深夜,他独自在书房,对着中国地图,久久沉思。对手已经将战场提升到了他并不完全熟悉的维度。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跳出传统的商业思维,寻找更高层面的破局点。

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也极具风险的决定: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击,直捣黄龙,寻求与规则制定者的高层对话,用事实和诚意,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这是一步险棋!贸然接触高层,极易被视为挑衅或僭越,后果不堪设想。但何雨柱判断,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展现最大的诚意和价值,才有一线生机。

他做了周密的准备:

1. 准备一份“陈情表”:他亲自主笔,撰写了一份数万字的报告,不诉苦,不抱怨,而是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系统阐述了“何记”在食品安全管控(建立全链条溯源系统)、标准化与手艺传承结合(何记餐饮学院模式)、带动就业(直接和间接创造数万个岗位)、依法纳税、以及探索中餐国际化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报告重点突出了“何记”模式在“保就业、惠民生、促创新”方面的社会价值,将其置于国家“稳增长、促消费”的大背景下。

2. 寻找“引路人”:他动用了所有积累的人脉,包括退下来的杨厂长、有过一面之缘的李主任,甚至通过丰裕资本郑总的关系,联系到了一位与政策研究部门关系密切、德高望重的退休经济界元老。何雨柱带着报告,以晚辈请教行业发展的谦卑姿态,逐一拜访,寻求指点,并恳请他们在合适场合,代为传递“何记”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诉求。

3. 展现“价值锚”:他加速推进与国有文旅集团的合作项目,将其打造成“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标杆;同时,高调宣布“何记”将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青少年营养改善和厨师职业技能培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正面形象。

这个过程漫长而煎熬,充满了不确定性。何雨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的诚意和“何记”实实在在的业绩与社会贡献,逐渐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影响。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机遇。一位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的部委高级顾问,在一次非公开的行业座谈会上,无意中提到了“要防止政策‘一刀切’,挫伤那些真正在做事、有创新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并举例提到了“像‘何记’这样在食品安全和标准化方面做得不错的企业”。虽然只是随口一提,但信号意义重大!

几乎同时,之前对“何记”施压最猛的某个一线城市,主管商贸的副市长带队,突然对“何记”当地旗舰店进行了一次“调研式”考察。考察过程中,副市长详细询问了企业的经营状况、食品安全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态度颇为肯定。考察结束后,当地媒体进行了正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