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我们上市,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有更大的能力,去买更好的食材,建更安全的厨房,培养更多的好厨师,把咱们中国人的好味道,做得更好,传得更远!我们跟资本合作,但章程里写得明明白白,控股权在我们自己手里,为的就是不让资本干扰我们做菜的初心!”
他拿起一份报表:“这是‘何记’上市后,我们在内地建食材基地、搞厨师培训、投食品安全技术的钱,比上市融的钱还多!这叫背离本质吗?这叫根扎得更深!”
最后,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何记’做的,是堂堂正正的生意,挣的是良心钱。我们欢迎监督,但绝不接受污蔑!‘何记’就在这儿,菜就在锅里,味道就在客人嘴里。是好是坏,天地可鉴!”
这番掷地有声、发自肺腑的陈词,结合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产生了奇效。会场一片寂静,许多原本持中立或怀疑态度的调查组成员,眼神中露出了动容和认可。那位发难的专家,张了张嘴,最终没能再提出更有力的质疑。
质询会后,调查的基调发生了微妙而决定性的转变。调查组内部经过激烈讨论和反复核实,最终形成的调查报告初稿,虽然指出了一些“何记”在快速扩张中存在的管理细节问题(如个别门店监管需加强等),但核心结论是积极的:肯定“何记”是一家守法经营、注重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民营企业,其发展模式是餐饮行业市场化、现代化的一种有益探索,所谓的“严重问题”查无实据。
这份初稿的结论,如同一声惊雷,在对手阵营内部引发了剧烈震荡和分裂!他们赖以发动总攻的“政治炮弹”,变成了一颗“哑弹”!
几乎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给出了最直接、最残酷的回应。
“中华味业”因前期过度扩张、管理混乱、以及此次政治风波牵连,资金链彻底断裂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主要债权银行宣布冻结其信贷额度,供应商纷纷上门讨债,pre-Ipo融资彻底告吹,估值一落千丈。曾经门庭若市的“中华味府”变得门可罗雀,负面新闻缠身。其背后的某些势力,见大势已去,为求自保,开始迅速切割,甚至反戈一击,抛出一些“中华味业”经营不善的“内部材料”以撇清关系。
墙倒众人推。“中华味业”这个一度风光无限的“民族品牌标杆”,以惊人的速度土崩瓦解,最终被迫进行资产重组,其创始人团队黯然出局。
而“何记”,在经历了这场炼狱般的考验后,如同淬火重生的精钢,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调查组的最终正式报告,虽未公开,但其正面结论在特定圈子内流传,为“何记”进行了一次最高级别的“信用背书”。此前所有的质疑和打压,烟消云散。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何记”股价不仅收复失地,更连创新高,成为消费板块中最具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性的明星股。
北方的阴影,在这场惨烈的终局之战后,似乎终于消散了。那些曾经暗中使绊的力量,要么随着“中华味业”的垮台而失势,要么在看清风向后果断转变了态度。
风波过后,何雨柱没有举行任何庆功宴。他独自一人,再次来到湾仔的老店。夜幕下,招牌依旧,灶火不息。他走进后厨,墩子师傅和伙计们正在忙碌,锅铲碰撞,香气四溢。没有人说话,只是看到他时,眼神中充满了历经劫难后的平静与坚定。
何雨柱挽起袖子,默默接过一把炒勺,站到了熟悉的灶台前。火光映照着他略显沧桑却更加刚毅的脸庞。他炒了一份最简单的干炒牛河,动作流畅,一如当年。
菜成,他尝了一口,味道依旧。他放下筷子,对身边的墩子师傅和众人,也是对自己,轻声说道:
“过去了。以后,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做咱们的菜。”
终局之战,以“何记”的惨胜告终。但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扫清了最大的外部障碍,凝聚了更强的内部向心力,“何记”这艘航船,终于可以卸下重负,凭借其坚实的根基和清晰的航向,驶向更广阔、也更充满挑战的星辰大海。而何雨柱知道,真正的传承与开拓,此刻,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