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 第272章 林望亲赴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第272章 林望亲赴一线,解决实际问题(1 / 2)

行政处的电话挂断,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王珂、李悦等人还处于一种大脑宕机的状态,他们看着林望,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在他们的认知里,领导的艺术在于运筹帷幄,在于调兵遣将,而林望此刻的决定,却像是象棋里那个过了河就不再回头的兵,简单,直接,甚至有些莽撞。

“林望,”王林最先回过神来,他站起身,走到林望面前,那张布满褶子的脸上,凝重与激动交织,“你确定?你一个人去?”

“老虎嘴,总要有人去探一探深浅。”林望将桌上的内线电话轻轻放回原位,“我在省里,听到的永远是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被人精心修饰过的消息。只有站到车间里,站在机器旁,我才能听到真正的声音。”

他看向王珂和李悦:“安平县和临江区那边,你们也先停一停。不要再催项目进度,不要再开会要钱。你们就待在那儿,什么也别干,就去跟农民聊天,跟学生泡图书馆,听他们抱怨,看他们发愁。把所有的问题,不管大小,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我们之前太急了,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噎着了自己。”

王珂和李悦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他们明白了,林望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进行一次彻底的战略调整——从自上而下的强推,转为自下而上的倾听。

“好,我们明白了。”两人用力点头,头顶的[迷茫]标签褪去,重新燃起了[斗志]。

王林看着林望,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那口气仿佛带走了他心中最后的一丝犹豫。他头顶的[忧虑]仍在,但旁边那枚[信服]的金色标签,已经彻底压过了它。

“行,你去。办公室里,我给你守着。”王林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老一辈干部特有的沉稳,“有什么事,随时打电话。云州那帮人要是敢给你下绊子,我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也要去省委给你讨个说法。”

林望笑了笑,拍了拍王林的肩膀,没再多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当省委大院还笼罩在晨曦的薄雾中时,林望已经独自一人,登上了飞往云州的最早一班航班。

没有欢送,没有随行人员,只有一个简单的背包。

两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云州机场。林望没有联系市政府的任何人,直接在机场外拦了一辆出租车。

“师傅,去云州钢铁集团,走老厂区那个门。”

司机是个话痨,一听口音就知道林-望是外地人,便热情地介绍起来:“小伙子,来云钢谈生意啊?那可是我们云州的门面,大国企,铁饭碗!就是这几年,听说效益不太行了,年轻人都不爱去了。”

林望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目光却投向窗外。这座城市,对他而言,有着太复杂的意义。这里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也是他遭受第一个重大挫折的地方。当初那个被一纸调令踢出省城的年轻人,大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回到这里。

出租车在云钢集团斑驳的老厂区门口停下。巨大的铁门锈迹斑斑,门楣上“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八个红色大字,在风吹日晒下也已褪色。与旁边新建的、气派的集团总部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望谢过司机,背着包,像一个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径直走了进去。

厂区很大,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铁锈和煤灰混合的独特气味。巨大的管道如钢铁巨蟒般在空中交错,远处高炉的烟囱正冒着白烟。

他没有去办公楼,而是凭着记忆和路牌,径直走向了王林报告中提到的“二号转炉车间”。这里,是云钢最新引进的一套德国自动化炼钢设备的所在地,也是数字化改造的“样板间”。

还未走近,就听到一阵嘈杂的争吵声从车间里传来。

“我说老张师傅,你那套经验早就过时了!电脑上显示,这炉钢的碳含量已经达标,可以出钢了!”一个年轻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急躁。

“电脑?电脑有屁用!”另一个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立刻反驳,“我炼了三十年钢,信我的眼睛,不信这破玩意儿!你看那火焰的颜色,发白!还差着火候!现在出钢,就是一炉废钢!”

“可德国专家说了,要严格按照数据来!您这样每次都拖延,我们的生产效率怎么提得上去?”

“放屁!德国人懂炼钢,还是我懂炼-钢?!”

林望走进车间,只见几个穿着蓝色工服的工人,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争论不休。显示屏上,各种数据和曲线图不停地跳动。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戴着眼镜,满脸通红,头顶的标签是[急于求成]和[理论至上]。他对面,站着一个五十多岁、身材敦实、满脸油污的老工人,正是他们口中的“老张师傅”。老张师傅头顶的标签更有意思,一枚是深红色的[固执],旁边还有一枚金灿灿的,写着[工匠荣耀]的标签。

旁边几个工人则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表情,头顶全是[幸灾乐祸]和[观望]。

这就是王林报告里那个“配合良好”的试点车间。

林望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走到一旁,看着显示屏上的数据。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这些数据与自己脑中储存的冶金知识进行比对。

“小刘,别跟张师傅吵了,他是老师傅,听他的准没错。”旁边一个工人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