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无声流淌。昭武朝在帝后同心、铁血与仁政并施之下,已历二十余载寒暑。当年北疆龙城落雪亭中的血誓、太庙前的辩经、江宁府疫区的生死救援、乃至坤宁宫产房内的惊心动魄,都已渐渐沉淀为史书中的墨迹与民间口耳相传的传奇。帝国如同一艘巨大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入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山河律》已深入人心,渗透到王朝的每一寸肌理。北疆的“万粟同歌”已成帝国最大粮仓,巨大的风车林与灌溉渠网,将曾经的苦寒之地变成了塞上江南。格物院名下的“济世医阁”及其遍布各州郡的分支,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巫医不分”、“女子不宜行医”的旧俗,无数像苏合一样的医者,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生民健康。官办学堂如雨后春笋,即便寒门子弟,亦有读书明理、乃至通过新式考核出仕的机会。商业繁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虽未至传说中的“大同”,却也是一派物阜民丰、海晏河清的景象。
然而,盛世的阳光之下,阴影从未真正消失。朝堂之上,新旧势力的暗流依旧涌动。当年因《山河律》、尤其是《妇幼律》而利益受损的旧族,虽表面臣服,暗中未尝没有怨怼。太子李琰年岁渐长,才华出众,仁厚贤明,已开始监国理政,展现出储君风范,朝野归心。但那双生皇子李璇,自出生便体带异寒,性情安静,醉心医道与格物,常与医阁、格物院为伍,对权术兴致寥寥,与锐意进取、被父皇寄予“裂土开疆”厚望的幼妹永庆公主李铃,更是性情迥异。皇室子女的走向,隐隐牵动着未来的朝局。
而缔造这盛世的帝后二人,亦在岁月中悄然改变。
李承民已年过半百,鬓角染上了霜色。长年征伐留下的暗伤、殚精竭虑的操劳,加之当年为救崔锦书屡次损耗元气的旧疾,让这位曾经睥睨天下的铁血帝王,身体大不如前。他依旧威严深重,目光如电,但批阅奏章时,偶尔会传来压抑的咳嗽声,案头常备着太医署调制的温补药汤。他渐渐将日常政务交予太子李琰,自己则更多关注军国大事与宏观方略。令人意外的是,这位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晚年却对农事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
这一日,黄昏。京城西郊,紧邻皇家庄园的“示范麦田”旁。
夕阳将天地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无边的麦浪在晚风中起伏,沙沙作响,如同大地沉稳的呼吸。麦穗饱满,低垂着头,已是收获在即。
田埂上,一架样式古朴、却擦拭得锃亮的曲辕犁静静放置。令人震惊的是,扶犁而立者,竟是身着粗布常服、卷着裤脚、赤足踩在松软泥土中的皇帝李承民!他身形依旧挺拔,但额角渗着细汗,脸颊因用力而微微泛红,呼吸略显粗重。他正亲手扶犁,由一名老农牵引着耕牛,在田边一角,进行着象征性的秋耕示范。动作虽稍显生疏,却一丝不苟。
“陛下,歇歇吧,龙体要紧。”随侍的老太监忧心忡忡地递上汗巾。
李承民直起身,抹了把汗,望着眼前金色的海洋,目光深邃,缓缓道:“无妨。朕年少时,以为江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如今方知,这江山,更是这犁铧下,一锄一镰种出来的。”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掌玺二十载,不如扶犁一日,更能知民生之艰,稼穑之苦。”
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崔锦书在云裳的陪伴下,悄然走近。她亦是一身素雅布衣,发间只簪着一根简单的木簪,岁月在她眼角留下了细纹,却未曾磨灭她眼中的清澈与智慧,反而添了几分看透世事的沉静与温和。她手中捧着一个紫檀木盒。
看到田埂上扶犁的皇帝,她眼中闪过一丝心疼,随即化为理解与温柔。她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立于一旁,看着他与老农交谈,看着他抚摸沉甸甸的麦穗时,眼中流露出的、近乎虔诚的光芒。
李承民察觉到她的到来,转过身。四目相对,无需言语,已是千言万语。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长,交织在金色的麦田里。
“你来了。”他语气平静。
“嗯。”崔锦书走上前,将木盒放在田埂干净的青石上,打开。里面并非珍宝,而是一套素雅的白瓷茶具。她熟练地沏上一杯温热的参茶,递给他。“喝口茶,润润喉。”
李承民接过,呷了一口,温热液体滑入喉中,缓解了咳嗽带来的不适。他的目光,落在木盒角落,一个与整套素雅茶具格格不入的、颜色暗沉、样式古旧的茶杯盖上。那杯盖质地奇特,非陶非玉,边缘有一道不易察觉的细微裂痕。
崔锦书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伸手拿起那个杯盖,指尖轻轻摩挲着那道裂痕,眼神恍惚了一瞬,仿佛穿透了数十年的光阴。
“还记得它吗?”她轻声问,声音带着遥远的回忆。
李承民瞳孔微不可察地缩了一下,沉默片刻,道:“记得。”
怎能不记得?那是近三十年前,在北疆龙城,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落雪亭中,她为他斟上的那杯……毒茶。杯沿的裂痕,是他当时震怒之下,拂落茶杯所致。那杯茶,是他们冰冷契约的开始,是猜忌、算计、与生死试探的象征。这枚杯盖,被她悄然收起,竟保存至今。
崔锦书摩挲着杯盖,冰凉的触感仿佛还带着当年的寒意与决绝。她抬起头,望向眼前无垠的、象征着丰收与安宁的麦浪,又看向身边这个与她纠缠半生、从相互利用到生死相托、如今鬓发已霜的男人,眼中百感交集。
“当年这杯中毒,”她声音平静,却蕴含着无尽沧桑,“意在掌控,蕴藏死局。你我皆在其中,如履薄冰。”
她顿了顿,手腕轻轻一扬,竟将那枚承载着最初阴谋与冰冷交易的杯盖,抛向了田埂旁正在为秋耕备肥而燃烧的、堆着枯枝败叶的小小火堆!
噗!
杯盖落入火焰,发出一声轻响。炽热的火舌迅速舔舐着这枚古旧的器物,裂纹在高温下蔓延,颜色逐渐变得焦黑。
“而如今,”崔锦书看着那在火焰中逐渐扭曲、最终化作一缕青烟与灰烬的杯盖,语气坚定而释然,“其中之毒,早已散尽。所余灰烬,尽化入这沃土,滋养出这万里穗香。”
毒尽,穗香生。当年的杀机与冰冷契约,早已在数十年的血火同行、江山共守中,消弭殆尽,化作了眼前这片坚实、丰饶的太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