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悬铃永庆(1 / 2)

“万粟同歌”的丰饶画卷在北疆大地上徐徐展开,昭示着新朝的根基日益深厚。然而,生命的律动从不因盛世而停歇。当龙城外的麦浪再次泛起金黄时,坤宁宫内,崔锦书再度临盆。

这一次,没有淬毒的冷箭,没有失控的寒气,没有生死一线的挣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严肃穆、却暗流涌动的氛围。这不仅是皇室添丁的喜事,更是检验崔锦书倾注心血建立的医政体系、尤其是专为妇幼设立的“济世医阁”成效的关键时刻。

济世医阁,坐落于太医院旁,是一座崭新的三层楼阁,白墙青瓦,檐下悬挂着一排精致的铜铃,微风拂过,叮咚作响,故名“悬铃阁”。此处不诊寻常病症,专司妇孺医疗、新法接生、慈幼养育,并设有医科,招收通过考核的女子习医。阁中主事、医师、稳婆,乃至洒扫仆役,几乎皆为女子。这在整个帝国历史上,堪称破天荒之举。而首任阁主,更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苏合。

昔年江宁府大疫中,那位继承父志、冒险救治病患却身染重疾的年轻医女苏合,在崔锦书亲赴疫区、以碎裂寒髓玉的奇险之法挽救其性命后,竟奇迹般康复。她感念皇后救命之恩,更钦佩其医政理念,痊愈后毅然投身新医政,凭借过人的天赋与坚韧,迅速成长为妇幼医道的翘楚,被崔锦书破格任命为悬铃阁首任阁主。由一位曾被皇后从鬼门关拉回的民间医女,执掌专护皇后凤体的医阁,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产期将至,悬铃阁内外早已准备就绪,灯火通明,却静寂无声,唯有檐下铜铃偶尔发出清越的脆响。所有流程皆按《医疫律》、《妇幼律》及阁内自定的严苛规程执行:空气以药烟熏蒸,器物以沸水煮烫,人员进出皆需净手更衣。一切井然有序,透着一股不同于传统产房的、近乎冷峻的专业气息。

李承民依旧被阻于外殿。他负手立于廊下,玄衣沉静,面色无波,唯有负在身后、微微蜷缩的手指,泄露了内心的不平静。相较于上次生产时的腥风血雨,此次的平静,反而让他有种难以言喻的紧绷。他信任锦书建立的这套体系,信任苏合,但关乎她性命之事,他无法完全放松。

内殿产房,烛火温暖。崔锦书躺在一张特制的产床上,额头渗出细汗,呼吸略显急促,但神志清明。苏合一身素净的医官袍服,神色专注沉稳,正带着两名助手,仔细检查胎位、监测脉象。她的动作精准熟练,眼神冷静,早已褪去当年的青涩与惶恐。

“娘娘,胎位很正,气息也稳,一切都在掌控中。”苏合的声音平和,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她曾是生死边缘的挣扎者,如今却是生命的守护者。

崔锦书微微颔首,目光掠过产床四周。这床榻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床垫之下,并非寻常棉絮,而是填充着一种特殊的“土壤”。那是经格物院特殊处理、取自帝国几处著名古战场(包括黑水泽)的泥土,混合了石灰、药草,据说能安神定魄。更有传言,此土中融入了昔日战死将士骨灰的象征物,寓意以英灵忠魂护佑新生儿平安降世,承继先辈遗志。

“以此土为床,”苏合轻声道,仿佛看穿了皇后的心思,“愿小殿下承江山之重,亦得英灵庇佑,一生安稳。”

崔锦书闭上眼,感受着身下传来的、混合着泥土与药草的沉实气息,心中一片宁静。这已不是她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体系在运转,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产程顺利得超乎想象。在苏合精准的指导和安抚下,崔锦书配合着宫缩,一次次用力。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只有压抑的闷哼与沉稳的指令。外殿的李承民,只能听到内里偶尔传来的、瓷器轻微的碰撞声,以及苏合冷静的报时与鼓励声。

时间一点点流逝。当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时,内殿终于传来一声响亮而充满活力的婴儿啼哭!声音清澈悦耳,穿透晨曦,仿佛与檐下初响的晨铃相和。

“恭喜陛下!恭喜娘娘!是一位健康的小公主!”稳婆喜悦的声音传出。

李承民紧绷的肩背骤然松弛,长长舒了一口气。又是一位公主。他嘴角几不可察地扬起一丝极淡的弧度。

片刻后,殿门开启。苏合抱着襁褓走出,虽面带疲惫,却眼神明亮,恭敬行礼:“陛下,母女平安。公主殿下重七斤三两,十分康健。”

李承民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小小的、裹在明黄色锦缎里的婴儿。新生的小女儿皮肤红润,眉眼依稀可见崔锦书的轮廓,正闭着眼,小嘴微微嚅动,安静乖巧。与她那对出生时便体带寒症、啼哭惊心的兄姐相比,这个孩子显得如此平和健康。

他抱着女儿,走进内殿。崔锦书靠在软枕上,脸色虽苍白,却带着满足而疲惫的笑意。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柔和而圣洁。

“辛苦你了。”李承民将孩子轻轻放在她身边,声音是罕见的温和。

“看到她如此健康,一切都值得。”崔锦书轻抚着女儿柔嫩的脸颊,眼中满是母爱,“陛下为她取个名字吧。”

李承民凝视着母女二人,目光深远。次女降生于医阁,生于这套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制度之下,健康平安,这本身就是一个吉兆。他沉吟片刻,道:“悬铃阁内,平安降生,铃音清越,庆贺新生。便唤她‘李铃’吧,小字‘永庆’。”

李铃,永庆。名字朴素,却寄托着父亲对女儿平安喜乐、以及对这新医政带来永续福祉的期望。

“李铃……永庆……”崔锦书轻声念着,眼中笑意更深,“好名字。”

产后休养数日,崔锦书身体恢复迅速,悬铃阁的产后调理方案发挥了显著作用。小永庆更是能吃能睡,茁壮成长,与兄姐幼时的体弱多病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是对崔锦书推行新法最有力的肯定。

满月之日,依循旧例,于坤宁宫暖阁举行抓周仪式。此次仪式,却与昔日双生子在落雪亭的抓周意味截然不同。少了关乎国运的沉重象征,多了几分家室的温馨与对未来的期许。

暖阁内,铺着厚厚的波斯地毯,四周陈设着各式抓周物件:除了常见的玉玺、书籍、刀剑、元宝、胭脂、绣绷外,还特意添加了几样特别的——一本装帧精美的《山河工造册》(记录了格物院各项发明创造)、一柄小巧玲珑却寒气逼人的白玉短刃(仿寒髓玉材质所制)、一枚刻有“济世”二字的银质医铃(与苏合所用同款)、还有一穗饱满的金黄麦穗。

皇室成员、近臣、以及苏合等医阁代表齐聚一堂,气氛轻松祥和。李承民与崔锦书坐于主位,乳母将穿戴一新的小永庆放在地毯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