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从博士到教授(1 / 2)

**1963 - 1966:国际声名与博士深造**

《自然》期刊上的那篇论文,如同在平静的池塘投下巨石。二十一岁的小洁,瞬间成为香港学术界乃至国际射电天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她的名字——“Ye * jie”——开始出现在国际会议的报告名单和重要的学术通信中。来自欧美顶尖大学(如剑桥、康奈尔、加州理工)的博士后邀请函纷至沓来。

然而,小洁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她婉拒了所有海外邀约,选择留在香港大学,在数学系和物理系(此时港大物理系已初具规模)多位教授的共同支持下,直接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她的理由清晰而坚定:香港能提供她所需的相对自由的研究环境(当时西方世界正处于冷战高峰和民权运动浪潮中,学术环境并非全然平静),且她正在进行的关于宇宙射电源偏振特性和非热辐射机制耦合效应的研究,需要持续的观测数据支持和稳定的计算资源,港大正在扩建的计算机中心和与东南亚及内地部分天文台的初步合作网络,更适合她当前的需求。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那片蔚蓝的海港和家中书房沉淀的思考氛围,让她能更专注于宇宙本身,而非外界的喧嚣。

她的博士导师团队由一位新引进的、专攻高能天体物理的英国教授和一位资深的应用数学家组成。叶教授,虽然名义上不是导师,但依然是女儿最核心的学术顾问和精神支柱。父女俩的讨论,从具体的物理模型扩展到科学哲学、宇宙学的前沿争议(如稳恒态宇宙论与大爆炸宇宙论的论战)。小洁展现出惊人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她不为权威所囿,只忠于逻辑和观测证据。

这期间,小洁数次受邀参加在东京、悉尼等地举行的区域性国际天文学会议。她流利的英语(得益于母亲邵琳早期的严格教育和自身广泛的阅读)、扎实的理论功底、清晰冷静的报告风格,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发表的关于利用偏振信息甄别射电源物理本质(区分同步辐射、逆康普顿散射等机制)的新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开始被一些大型射电天文台(如澳大利亚的帕克斯望远镜)的研究团队尝试应用。

**1966 - 1972:风暴边缘的宁静研究**

当内地的风暴席卷而来时,香港虽受波及,社会气氛紧张,但学术研究在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自由港的特性下,尚未完全中断。小洁的世界,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保护着,核心依然是她的宇宙。

1967年,她以题为《致密射电源的非热辐射机制与偏振特性:模型、观测与宇宙学意义》的博士论文,获得香港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价为具有“开创性价值”,其构建的模型和提出的分析方法,为理解当时新发现的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源提供了重要工具。

博士毕业后,她顺理成章地成为香港大学物理系的讲师(后很快晋升为高级讲师)。她拥有了自己的小型研究团队和实验室空间。她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利用射电天文手段探索宇宙早期结构和潜在的地外文明信号**。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也极富争议的方向。

小洁父亲此时已从中大退休,但精神矍铄。他成了女儿研究团队最重要的“编外顾问”和“思想碰撞者”。他丰富的理论物理背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小洁探索如此宏大的前沿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石。父女俩常常就“德雷克方程”的参数估计、地外信号可能的技术特征、宇宙背景辐射的精细结构等议题进行深入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辩论。邵琳则默默地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不受外界过多干扰的家庭环境。

小洁开始积极推动港大参与国际射电天文合作项目。她利用香港的地理优势和相对宽松的环境,努力与澳大利亚、日本、甚至后来逐步开放的美国射电天文台建立联系,争取共享观测时间和数据。她敏锐地意识到大型干涉阵列(VLbI)技术的巨大潜力,开始自学相关技术,并游说学校和潜在的资助方,为未来在香港或周边地区建立小型射电干涉阵列进行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这项工作异常艰难,资金、技术、政治因素都是障碍,但小洁以其特有的、近乎固执的冷静和坚韧,一步步推进着。

**1972 - 1980:领军者与“深空之耳”的构想**

七十年代,小洁凭借一系列关于脉冲星辐射机制、星际分子云射电谱线探测、以及利用射电信号限制宇宙学模型的高水平论文,奠定了她在国际天体物理学界,尤其是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地位。她晋升为香港大学物理系教授,成为该系最年轻的讲座教授之一。她的研究团队也日益壮大,吸引了来自本地、东南亚乃至欧美的优秀研究生和博士后。

她提出的“利用特定频率窗口和偏振特征筛选潜在人工地外信号”的方法论框架,虽然尚未有实际发现,但其严谨性和创新性获得了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先驱们的重视。她开始被邀请参加更高规格的国际SEtI研讨会,与卡尔·萨根(carl Sagan)等顶尖学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