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小洁的成长(2 / 2)

1957 – 1960:锋芒初露与天体物理的聚焦

十七岁,小洁以港大预科第一的成绩直升港大。当时港大尚无独立物理系,她选了数学系——最扎实的理论基石,同时把所有选修与课余时间砸进物理课程与讨论。

她成了理学院几位物理背景教授的“编外学生”。大家很快发现:这女生不仅数学凶狠,更能把艰深概念翻译成清晰方程。她参与研讨,甚至对技术细节提出改进。

叶教授的研究偏理论物理基础,小洁却越来越明确地指向天体物理。她系统研读霍伊尔、邦迪、戈尔德等人的宇宙学着作,关注大尺度结构与能量来源。

1958 年,一份关于苏美竞相建设射电望远镜、监听宇宙信号的综述报告,经父亲之手落到她桌上。抛物面天线阵列、低噪声接收机、对太空“噪音”的解码——这一切与她三年前问父亲的问题惊人重合。

她意识到,射电天文学不仅是哲学思辨,而是一门正在爆炸的实验科学。人类真的可以“竖起耳朵”倾听宇宙。

于是,她开始了新一轮疯狂自学:无线电工程、天线理论、信号处理。傅里叶分析、信息论、随机过程,这些数学工具被她立即用于模拟星际介质的辐射谱。她甚至用山坡地形与自制抛物面,在笔记本上勾画简易干涉阵列的草图。

1960 – 1963:独立研究与“意外”的惊雷

1960 年,十九岁的小洁以最优异绩点获港大数学荣誉学士。她拒绝海外名校奖学金(局势复杂、远行不易),选择留校读数学硕士——只为获得更锋利的数学刀: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数值计算,以对付恒星大气、辐射转移、宇宙学尺度引力场的复杂模型。

她的硕士课题名义上是“应用数学”,实则聚焦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建模。导师被她严谨与狂热打动,给她最大自由。

白天,她泡在图书馆与计算中心,用港大刚引进的 Ferranti rcury 机跑 Fortran 程序;夜里,回家与父亲推演方程到深夜。

1962 年,她完成硕士论文《关于非热辐射机制(特别是同步辐射)在致密射电源中的模型建立与数值分析》。论文系统梳理类星体与射电星系的同步辐射主流理论,并首次用改进的数值方法模拟了复杂磁场与粒子分布下的谱演化。

港大理学院与校外评审震动。一位刚访问过焦德雷尔班克射电台的评审在报告里写:“作者对前沿问题的洞察与建模能力,已接近国际前沿水准。”

在他的力荐下,论文核心章节被整理成 Letter,投往《Nature》。

1963 年春,港大理学院小圈子炸开锅:小洁的同步辐射模型被《Nature》接收!二十一岁、身处香港、几乎只靠父亲与图书馆,就把名字写进了国际顶刊。

那天傍晚,叶教授把淡蓝色航空信函递给女儿,指尖微颤。小洁拆开,目光掠过编辑用打字机敲出的“…pleased to aept…”字样,抬头望向父亲。

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正一盏盏亮起,像遥远星系次第点燃。

叶教授忽然意识到:从书房里那个安静的小女孩,到今天站在国际学术门槛上的年轻天体物理学家,小洁已彻底踏上属于她自己的星辰大海。他的指引与庇护,已抵达边界;余下的宇宙,必须由她独自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