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神仙五十三(1 / 2)

1、麒麟客

华山脚下的张家庄院,主人张茂实望着新雇的仆役王箓,心中纳闷。此人年过四十,手脚麻利得不像话,眼里永远有活计——窗棂的浮尘未落,他已搭了梯子擦拭;檐下燕子刚衔泥,他已备好清水置于巢下。月钱五百文,张茂实过意不去要加倍,王箓竟躬身推辞:“东家厚道,小人足矣。” 这一做,便是五年。王箓沉默如石,勤恳如牛,张家上下无人不敬。

第五年头上,王箓忽向张茂实长揖:“承蒙东家收留。小人本非困顿之人,只为禳解一场命数之厄,方来府上佣作。今厄运已消,当归矣。” 张茂实虽惊疑,亦不强留。

日落时分,王箓却又悄然折返,立于廊下暗影中:“感念东家五年恩义,无以为报。寒舍离此不远,内中略有景致可观,不知东家可愿随我一游?” 张茂实心头一跳,这闷葫芦似的仆人,何时如此神秘?他按捺好奇,低声道:“愿往!只莫惊动家人。”

王箓颔首,随手折了段青竹,削作三尺短杖,又以指为笔,蘸了不知何物,在竹身上蜿蜒勾画出朱红符文。他将竹杖递与张茂实:“握紧,闭目。” 张茂实依言闭眼,只觉杖身微热,脚下土地似棉絮般软陷,耳边风声骤起,猎猎如刀刮过面颊。待风声止歇,王箓道:“可矣。”

张茂实睁眼,惊得倒退一步——哪里还是张家院落?眼前奇峰耸峙,云海翻腾如沸,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嵌于绝壁之上,琉璃瓦映着霞光,灼灼刺目。更奇者,一条白玉长阶自云海深处蜿蜒探出,直铺到他脚下,阶上云雾缭绕,难测尽头。

“随我来。”王箓踏上玉阶。张茂实紧随其后。初时脚步轻快,行至中途,那玉阶竟变得陡峭异常,似一面竖起的镜子!每登一步,脚下便传来强大的吸力,如踏泥沼,肩头更似负了千斤巨石,喘息艰难,冷汗瞬间湿透重衫。回首来路,却是平缓如履平地。张茂实面如土色,扶膝急喘:“这、这登天梯,怎地上去如此艰难,下来却这般轻易?”

王箓驻足,目光穿透云霭,望向极远处:“东家此问,直指修行根本。世人求道,不正如这登阶?逆流而上,步步艰辛;若随波逐流,坠落只在瞬息之间。” 他声音低沉,字字敲在张茂实心坎,“我历劫七世,回望所弃躯壳,堆积如山岳;四海之水,半是我生生世世父母妻儿诀别之泪!然一念精诚,倏忽便是一世。形骸虽远,此心不忘精进,那仙途便也并非遥不可及。”

言语间,二人已登至仙宫深处。琼楼玉宇间,仙娥往来,衣袂飘飞,有童子捧上金盘玉盏,所盛仙果琼浆,异香扑鼻。张茂实恍在梦中。宴毕,王箓引他至一偏殿小憩。张茂实倦极,眼皮沉重如铅,朦胧中忽听一声清越长嘶,裂帛般划破仙宫寂静。他强撑精神望去,只见殿外云霞蒸腾处,一头通体如金的麒麟踏云而来,麟甲在霞光中流淌着火焰般的光泽。麒麟背上,端坐着一位头戴星冠、身披鹤氅的仙人,威仪赫赫。

仙人目光如电,扫过王箓,声如洪钟:“时辰已至!” 王箓神色一肃,对张茂实深施一礼:“东家待我至诚,本当引您同证大道。然您尘缘未尽,仙骨未坚,强留反为祸患。” 他自袖中取出一个沉甸甸的锦囊,塞入张茂实手中,“此中百镒黄金,助您营生。归去珍重!” 随即一声呼哨,那麒麟竟温顺伏地。王箓搀扶张茂实跨上麒麟背,令一黄衣童子执辔,自己则随行于侧。

麒麟四蹄腾空,踏云而行。张茂实只觉风驰电掣,云气扑面,不及细看,已落回自家院中。未及站稳,便听内宅传来震天动地的悲嚎!他心头一紧,疾步入内,只见满室缟素,妻子儿女正围着一具蒙着白布的尸身嚎啕大哭——那停灵床榻上的,分明是他自己!

“东家速归躯壳!” 王箓低喝一声,猛地抽出张茂实怀中那根竹杖。张茂实顿觉一股大力推来,身不由己扑向床榻,直直没入那具冰冷的身体!

“咳、咳咳……” 白布下忽传出剧烈的呛咳。满屋哭声戛然而止,家人惊恐后退。张茂实挣扎着掀开白布坐起,只见满堂惊骇欲绝的脸。

“我……我方才腹痛如绞,” 他喘息着,强自镇定,“恍惚间似被什么召去……不知昏沉了多久?”

妻子扑到床边,泪痕满面,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取药的家仆回来唤你,你便无声无息……已整整七日了!都道你急病去了!” 她抚摸着丈夫温热的脸颊,恍如隔世。

张茂实默默望向窗外,庭院寂寂,唯余清风扫过石阶。王箓,麒麟,仙宫玉阶,尽如朝露消散。他悄然起身,趁无人留意,将怀中那袋烫手山芋般的黄金,尽数沉入后院深井。

翌日清晨,张茂实独自登上华山莲花峰。天边晨光熹微,倏然间,一片瑰丽无匹的彩云自峰巅蒸腾而起,云气翻涌,幻作车驾之形,霞光流转,瑞气千条,向着浩渺东海方向,疾驰而去,转瞬融入天际朝霞,再无踪迹。

山风拂过他的衣襟,井中黄金沉甸甸坠着人心。张茂实终于彻悟:那登天玉阶上的“上难下易”,便是仙凡永隔的隐喻。仙人一念可越千山,凡尘七日已是死生劫数。

2、五谷仙缘

剑州临津县外有座荒颓古观,泥胎神像积满浮尘。村童玩耍至此,常朝神像扔石子取乐,唯王法进从不。这女孩儿自幼古怪,常踮脚为神像拂尘,偷供家中米粒摆上香案,对着斑驳泥塑喃喃自语。爹娘只当她痴气。

十岁那年,观里忽来了个云游女冠,青布道袍洗得发白。法进一见,如遇故人,围着女冠寸步不离。爹娘见她心诚,便托女冠照拂。女冠凝视法进良久,道:“汝名法进,当知敬畏。” 授她一卷《正一延生小蒙经》,飘然而去。自此,法进晨昏供奉,香火不断,更效仿古书,采松柏嫩叶充饥,竟日渐神清气爽,面有莹光。

几年后,剑州大旱。烈日炙烤下,千里赤地,饿殍塞道。米价飞涨如登天梯,十户倒有五六户挂起丧幡。村人饿得两眼发绿,漫山掘野葛、刨山芋,连苦涩的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稻草。法进家中早已断炊,她日日采回柏叶,分与垂死的邻人,自己却愈发清瘦,眸中神光却更亮。

一日黄昏,法进正跪在古观残破的供桌前默诵经文,忽见三道青碧光华破开暮色,坠入院中!光华中走出三位青衣童子,眉目如画,周身清气流转。

“王法进,”为首童子声音清越如击玉,“汝禀赋仙骨,心向大道,精诚感天。上帝敕令,迎汝赴天庭听用!”

话音未落,法进只觉脚下土地化为无形,身体轻飘飘向上飞升!罡风扑面,身下山川急速缩小,赤黄干裂的大地、枯槁的村落、蜿蜒如死蛇的干涸河床,尽收眼底。哭声、呻吟声被呼啸的风撕碎,飘入耳中,字字泣血。她心如刀绞,不忍再看,闭目间,已置身于一片浩瀚无垠的云海琼楼之中。

大殿高耸入云,祥光瑞霭弥漫。天帝端坐宝座,威仪万方。侍者捧上玉杯,杯中霞光流转,异香扑鼻。法进依礼饮下,一股温润浩荡之气瞬间涤荡四肢百骸,饥渴疲惫一扫而空。

天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威严中透着悲悯:“人居三才之中,得天地之精,拥人身,生中土,是何等福缘!天运四时之气,地蕴五行之秀,生五谷百果滋养众生。然世人愚昧,不知感念天地养育之恩,轻贱米粟,厌弃桑麻,骄奢淫逸,暴殄天物!更有甚者,为求口腹之欲,残害生灵,烹宰无度,怨戾之气上冲霄汉!此等恶业,岂非自绝于天地?”

天帝目光如炬,投向殿外云海之下那片焦灼的土地:“今三川饥馑,饿殍遍野,正是人间轻贱五谷、自招恶报之显证!世人不知悔悟,反怨天尤人!”

法进伏地聆听,想起村中饿死的阿婆,想起邻家小儿啃食观音土胀毙的惨状,泪水无声滑落。

天帝叹息一声,目光落在法进身上:“汝生性仁厚,精诚向道。今命汝暂返下界,化身凡俗,将此‘珍重五谷、敬畏自然’之理,晓谕世人。若人心向善,天灾自缓;若执迷不悟,便是自取灭亡!”

天帝袍袖轻拂,法进只觉一股柔和大力将她托起,向下界坠去。风声在耳边呼啸,她落在一处龟裂的田埂上,已化作一个白发苍苍、满面尘霜的老妪。

她拄着根枯枝,蹒跚走进一片死寂的村落。几个面黄肌瘦的农人正瘫在枯树下,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

“老嫂子…省点力气吧,”一个汉子有气无力地摆手,“地都裂成龟壳了,说甚耕种?等死罢了。”

法进摇头,抓起一把滚烫的沙土,声音嘶哑却清晰:“天地生五谷,一粒粟,一滴汗,皆是天恩地德!今日之灾,非天不仁,实乃人心不古!轻贱米粮如粪土,奢靡挥霍无度,方招此罚!” 她指向远处光秃秃的山梁,“桑麻本可蔽体,却嫌粗陋,强索绫罗;鸡豚本足果腹,却贪口欲,滥杀生灵!怨戾之气,塞于天地,甘霖如何得降?”

她蹲下身,枯瘦的手指在滚烫的土里刨出几粒干瘪的稻种,捧在手心,如同捧着稀世珍宝:“你们看,天地未绝人之路!这点种子,便是生机!若人人知悔,敬天惜物,勤耕不辍,地脉终有回润之时!”

农人们怔怔望着老妪手中那几粒渺小的种子,又抬头望望她眼中灼灼的光,死灰般的脸上,似有微弱的火星跳动。

法进走遍三川焦土,身形愈发佝偻,步履愈发蹒跚,声音却始终如清泉,流淌在绝望的心田。渐渐地,龟裂的田畴间,重新出现了微驼的脊背,人们挣扎着,将仅存的种子埋入滚烫的土中,如同埋下最后一丝微茫的期盼。

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法进拖着疲惫至极的身躯,终于回到临津那座荒颓古观前。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细长。她倚着斑驳的门框,遥望天边最后一抹残霞,嘴角浮起一丝释然的微笑。

忽然,古观后山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三道熟悉的青色光柱自九天垂落,将法进笼罩其中。光芒里,她佝偻的身躯挺直,白发转青,皱纹平复,神采焕然如初。三位青衣童子含笑立于云端,躬身相迎。

古观前,几株枯死的古柏旁,竟悄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村中老农指着天边久久不散的霞光,对懵懂孙儿絮语:“瞧见没?那是法进姑姑……她教咱们敬重每一粒米,莫负了老天爷的恩德啊……”

仙境不在云外,而在人间烟火里那份对造化的虔诚与珍惜。当世人学会以指尖捧起一颗谷粒如同捧起星辰,以心头敬畏一箪食一瓢饮如同敬畏天地律法时,那登天的云梯,便已悄然铺就在每一寸俯首耕耘的土地之上。

3东塘一碗粥

维杨地界,运河汤汤,十位富家翁的名号,在城里响得很。这十人田产不少,却无半点骄矜气,守着本分,知足常乐,既不钻营官位,也不贪求横财,偏生爱聚在一处谈玄论道。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轮流做东,十日一聚,遍尝珍馐。

海内承平,岁月静好。十友的宴席越发精致:象牙箸碰着玛瑙碗叮当脆响,金齑玉鲙堆满琉璃盘,酒是三十年陈酿,琥珀光在夜光杯里流转。丝竹管弦昼夜不休,衣香鬓影缭绕庭前。

忽一日席间,来了个不速之客。一身麻衣补丁叠着补丁,泥污板结如甲,散发着一股酸腐气。老者枯瘦如柴,颤巍巍挨进门来,浑浊的眼珠怯生生扫视满堂锦绣。众人一愣,见他可怜,便添了一副碗筷在末座。他也不推辞,埋头便吃,喉结滚动如困兽咽食,汤汁沿着花白胡须滴落衣襟。席散,他佝偻着背消失在夜色里,无人问其来处。

此后每逢宴聚,这老叟必如影子般悄然落座末位。十友宽厚,依旧容他。如此蹭了九回酒食,众人只当他是个落魄老饕。第十次宴毕,老叟忽然离席,郑重向众人一揖到底:“老朽承蒙诸位不弃,白吃了九顿珍馐。明日请随我至东塘郊外,容我备些粗食薄酒,略表寸心。”

十友相视而笑,只当老头说醉话,却也好奇,应承下来。

次日天未亮,那麻衣身影果然候在约处。引着十人出城东行,初时堤柳拂面,渐行渐荒僻。芦苇高过头顶,泥泞小径蜿蜒,露水打湿了锦缎鞋面。十友眉头微皱,仍耐着性子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