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来到青云县。来人约莫四十上下,面容清癯,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衫,只带着一个小书童,看着像个游学的先生。
他在县城里转悠了大半天,仔细看了工坊的运作,观察了医馆的诊疗,还在市集上驻足良久,看百姓如何使用信用券交易。最后,他信步走进总会在永昌县新开的分号。
"这位先生要办什么业务?"伙计热情地迎上前。
青衫客微微一笑:"我想用现银兑换信用券。"
伙计一愣:"先生要换多少?"
"一千两。"
这么大的数额,立即惊动了贾仁义。他亲自出来接待:"先生要换这么多信用券,所为何用?"
青衫客淡淡道:"听说你们的信用券能在周边几个县流通,老夫想见识见识。"
贾仁义不敢自作主张,急忙请来李文渊。
李文渊打量来人,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从容,气度不凡,绝不是寻常人物。
"先生若要大宗交易,我们可以直接用现银结算。"
"不必。"青衫客摆摆手,"我就要信用券。"
交易完成,青衫客拿着厚厚一沓信用券,又在市集上转了一圈,用信用券买了些货物,这才飘然离去。
白晓派人暗中跟随,回来禀报:"那人往州府方向去了,进了...进了巡抚衙门!"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是巡抚大人派来微服私访的!
果然,没过几天,巡抚衙门发出公文,明确肯定了青云县"发展工商、便利民生"的举措,要求各州县"学习借鉴"。
这道公文一出,所有的非议顿时烟消云散。
杜知州立即转变态度,亲自批示:"青云县经验,值得在全州推广。"
之前弹劾最起劲的永昌知县,现在也改口说:"要与青云县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连那些原本非议不断的士绅们,也都转变态度,纷纷派人来青云县"考察学习"。
贾仁义乐得合不拢嘴:"东家,这下可好了!咱们的信用券,现在连巡抚大人都认可了!"
石疙瘩却摸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人变脸怎么比翻书还快?"
李文渊望着州府方向,目光深邃:"官场上的事,从来都是如此。"
只有他心里明白,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青云县现在名声在外,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盯着。
果然,没过多久,白晓就又带来一个新消息:
"东家,听说...京城那边也有人开始注意咱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