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归来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总会后院就闹出了新动静。
石疙瘩蹲在刚卸完货的马车旁,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车轴上一道细微的裂痕,眉头拧成了疙瘩。贾仁义捧着账本站在一旁,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嘴里不住地念叨:"这一趟赚是赚了,可要是多跑两趟,光修车的开销就得翻番..."
"你懂个屁!"石疙瘩猛地站起来,差点撞到贾仁义的下巴,"这是路况太差颠簸的!要是道路平整,这车再跑十趟都没事!"
白晓猫着腰从两人中间钻过去,神秘兮兮地凑到李文渊跟前:"东家,我打听到个消息——永昌县那边也在琢磨组建商队,学咱们的样呢!"
一直在旁边闭目养神的玄机子忽然睁开眼:"西北方向煞气渐重,恐有小人作祟。"
苏半夏默默检查着带回的药材,轻声补充:"防人之心不可无。"
李文渊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石疙瘩还在为车轴较劲,贾仁义愁眉苦脸地算账,白晓跃跃欲试地想打听更多消息,玄机子高深莫测地捋着胡须,苏半夏则已经着手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
这群人,个个都带着股拧劲儿,可偏偏凑在一起时,竟能拧成一股绳。
"都别吵吵了。"李文渊拍拍手,"石师傅,你去琢磨改进车辆。贾掌柜,核算下修路的成本。白晓,继续盯着永昌县的动静。玄机先生...您帮着看看哪条路线最稳妥。"
任务分派下去,后院顿时忙活开来。
石疙瘩带着徒弟们把马车拆解开来,每个零件都仔细研究。这老汉一会儿蹲在地上比划车轮的弧度,一会儿又爬上爬下测量车架的高度。汗水顺着花白的鬓角往下淌,他也顾不上擦。
"这里要加厚..."石疙瘩用炭笔在木板上画着草图,"还有这轱辘,得用更硬的木头..."
另一边,贾仁义摊开地图,拿着算盘开始核算。修路可不是小工程,光是青石板的费用就让他肉疼。可一想到商队能多跑几趟,他又咬咬牙继续算下去。
白晓已经溜得没影儿了。不过每隔一两个时辰,就会有个半大孩子跑来送信条子。有时是永昌县商队的动向,有时是沿途客栈的房价,甚至还有各地守城官兵的换岗时间。
玄机子最是悠闲,整天端着罗盘在院里转悠。可别说,经过他指点的路线,商队确实少走了不少冤枉路。
苏半夏最是细心。她不仅准备了常用的药材,还特意调制了一种提神醒脑的药茶,给熬夜干活的众人解乏。
三天后的例会上,石疙瘩第一个发言。他摊开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上面标注着各种改进方案:"车厢底板加装弹簧,能减震三成。车轮包铁皮,耐磨。就是成本要高些..."
贾仁义接着汇报:"按石师傅的改进方案,每辆车要多花五两银子。不过要是路修好了,一辆车能多用两年,这笔账划得来。"
白晓挤眉弄眼地说:"永昌县那帮人学不像!他们舍不得花钱改进车辆,用的还是老式马车,跑一趟就得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