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来得正好,正好跟你们说说这‘最低收购价’的门道。”耶律现笑着翻身下马,走到田埂上,看着农夫们播种,“你们之前担心国库亏空,是因为只看到了‘官府花钱收粮’这一步,却没看到后面的‘经济循环’。”
他蹲下身,捡起一粒种子,继续说道:“咱们辽国的生产力提高了——曲辕犁让耕地效率翻倍,水利让庄稼高产,草原的牛马能支援农耕,这些都让粮食和畜牧产品的产量越来越高,创造的财富也越来越多。这些财富不是堆在国库里让我一个人用,而是要‘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都有些不解。
“没错。”耶律现站起身,指着远处的工坊,“我把粮食和畜牧产品的收购价定得高于成本,农夫和牧民卖了产品就能赚钱。他们有了钱,就会去买工坊里的铁器、盐、肥皂、羊毛衫,工坊赚了钱就能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工匠,工匠有了钱又会去买农夫的粮食和牧民的肉……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经济就盘活了,形成了一个循环,国库自然不会亏空,反而会因为税收增加而越来越充盈。”
房玄龄和杜如晦听得眼睛发亮。杜如晦忍不住说道:“原来如此!中原的朝廷只知道从百姓身上征税,却不知道让百姓有钱消费,才能让经济活起来。可汗这个策略,真是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是啊!”房玄龄也感慨道,“以前在中原,皇帝只会把财富堆在皇宫里,要么用来修建宫殿,要么用来打仗,百姓越来越穷,国家也越来越弱。而可汗把财富分给百姓,让百姓消费,反而让国家越来越富,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啊!”
耶律现笑了笑,拍了拍两人的肩膀:“治理国家就像种庄稼,不能只想着收割,还要想着施肥、浇水,让庄稼长得更好。百姓就是国家的‘庄稼’,让他们富起来,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两人恍然大悟,心里对耶律现的敬佩又深了一层。他们终于明白,耶律现的经济策略,不是简单的“补贴百姓”,而是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再通过合理的收购价让百姓分享财富,最后通过百姓的消费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这天傍晚,房玄龄和杜如晦回到营州,立刻召集行学院的士子,把耶律现的经济策略详细讲解给他们听。士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感叹:“原来治国还能这样!可汗的策略,真是前无古人啊!”
“咱们以前读的书里,从来没有这样的经济之道。”一个士子激动地说,“要是能把这套策略推广开来,不仅辽东能富裕,整个辽国都会越来越强!”
房玄龄看着兴奋的士子们,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推行耶律现的策略,辽国的经济会越来越繁荣,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而辽国一统天下的基础,也会越来越牢固。
此时的老张头,还在荒山上忙着开荒。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翻好的土地上,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远处的村落,心里满是盼头——他盼着荒地能早日种上庄稼,盼着中原的堂兄弟和朝鲜半岛的妹妹能早日来辽国,更盼着满仓能在这片富裕的土地上,长大成人,过上比他更好的日子。
而这,正是耶律现想要看到的——让每一个百姓都有盼头,让每一片土地都充满生机,让辽国成为真正的“乐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