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从起用尽全身力气,将系着多个救生圈和空油桶的粗大缆绳抛向科考船。一次,两次……终于在第三次,缆绳被对方甲板上的人险险接住,并迅速固定在了坚固的缆桩上!
两船之间,有了一条脆弱的生命连线!
但如何转移人员仍是难题。风浪太大,小艇根本无法放下,人员直接攀爬缆绳过去,极易被甩进海里。
“我过去!”曹云飞脱下厚重的棉外衣,只穿贴身衣物,将另一根安全绳系在腰间,对靳从起和王老海说,“你们在这边拉住绳子!听我信号!”
不等众人反对,曹云飞便抓住那根连接两船的缆绳,像山林里攀爬藤蔓一样,利用手臂和腰腹的力量,迎着狂风巨浪,艰难地向科考船滑去!海浪不断将他淹没,他又一次次顽强地冒出头来,继续前进。这惊险的一幕,让“山海关号”上的靳从起和阿雅娜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也让科考船上绝望的人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终于,曹云飞成功登上了剧烈摇晃的科考船甲板。他迅速查看情况:船体破损进水,主机舱故障,有几名船员受伤,好在大部分人是安全的,只是惊吓过度。船长是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激动地握住曹云飞的手,语无伦次。
曹云飞冷静地安抚大家:“别怕!我们船就在那边!一个个来,抓紧缆绳,我们拉你们过去!”他组织船员,先将受伤的队员用绳索绑好,由“山海关号”那边小心地拉过去。然后是妇女和年纪大的研究员,最后是身体强壮的。
转移过程缓慢而充满危险,每一次人员交换都是在与风浪搏命。曹云飞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科考船一侧,协助每一个人安全过渡。他的沉着、勇敢和专业,深深折服了这些平日里埋头书本和实验的知识分子。
当最后一名船员安全转移到“山海关号”上时,众人才刚松了一口气,更大的险情发生了!科考船因为进水过多,倾斜加剧,眼看就要侧翻!而连接两船的缆绳还紧紧绷着,很可能将“山海关号”也拖入深渊!
“快!砍断缆绳!”曹云飞嘶哑着下令!
靳从起毫不犹豫,抡起斧头,奋力砍向绷紧的缆绳!缆绳应声而断!几乎在同一时刻,那艘巨大的科考船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缓缓沉入了汹涌的波涛之中……
“山海关号”载着惊魂未定的科考队员,在风暴中艰难返航。不久后,接到求救信号的海事救援船只也赶到了现场,但已无力回天。
尽管船只沉没,但船上所有人员得以生还,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被救的科考队员们对曹云飞和他的团队感激涕零。后来才知道,这支科考队是来自国家重要海洋研究机构的,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调查。
为了表达谢意,科考队在离开前,将他们此行积累的、极其珍贵的渤海海域详细海图、水文资料、以及一套精良的海水水质快速检测设备,郑重地赠予了曹云飞。船长握着曹云飞的手说:“曹同志,你们不仅是救了我们的命,更是保住了一批宝贵的科研数据!这些资料和设备,希望对你们今后的渔业生产有帮助!你们是真正的海上英雄!”
这次义举,很快通过官方渠道和获救科考队员的口述传播开来。“山海关号”和曹云飞的名字,第一次超出了渔村的范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而那份沉甸甸的海图资料和那套检测设备,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它为曹云飞他们更科学、更安全地走向深蓝,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善念结出的果实,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