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海风入林百味鲜(1 / 2)

“山海关号”首航满载而归的消息,像开春后第一股解冻的溪流,迅速传遍了望海坨,也通过曹云飞捎回的信儿,在他东北老家那个小山屯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开春了,黑土地还没完全化透,背阴处还残留着星星点点的雪壳子,但向阳的坡地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草芽儿。曹家小院比往年这个时候要热闹得多。院子里,晾衣绳上挂着的除了往常的干豆角、茄子干,今年添了不少新花样:一串串用细线穿好的海米,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一片片墨绿色的海带,像巨大的绸缎随风轻摆;还有那些切成条、腌渍后晾晒的咸鱼,散发出独特的咸香。这些来自大海的滋味,与院子里柴火垛的气息、灶房里飘出的苞米粥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令人食指大动的氛围。

屯里的乡亲们,尤其是那些胆大好奇的半大孩子和年轻媳妇,总爱找个由头往曹家跑。名义上是串门子,眼睛却不住地往那些海货上瞟。

“曹婶儿,这海米咋吃啊?真像你说的那么鲜?”隔壁院子的快嘴李嫂捏起一粒海米,放在鼻子下闻了又闻。

“那可不!”李凤英现在可是屯里的“海货专家”,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抓一小把,用温水泡软了,搁鸡蛋羹里那么一搅和,或者包饺子当馅料,那味儿,甭提多美了!比咱那肉馅子还鲜灵!”

“这海带呢?看着跟老树皮似的,能咬动吗?”另一个小媳妇指着晾晒的海带问。

“得泡!泡发了以后,软乎着呢!炖肉、凉拌都行,听说吃了还对身子好,补碘!”管彤彤笑着接话,手里还纳着给未出世孩子做的小鞋底。她如今身子渐渐显怀,行动有些不便,但气色红润,眉眼间满是将为人母的柔和。

大人们在这边研究吃法,孩子们则对那些形状各异的贝壳、海螺更感兴趣。青山和云霞俨然成了“海洋生物讲解员”,虽然他们自己也一知半解,但并不妨碍他们指着一个个贝壳,给小伙伴们讲述“这是在海边沙滩上捡的”、“那个像喇叭的是海螺,能吹响”,直听得屯里娃们惊呼连连,眼里全是向往。

这山海物产的流通,最初的新奇劲儿过去后,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摆在了曹家人面前:这么多海货,自家肯定吃不完,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这“山海通联”的想法真正落地生根?

这天晚上,吃过了晚饭(饭桌上自然少不了一盘海米炒鸡蛋和一碗海带豆腐汤),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商量正事。炕桌中间,摊开着的是靳从起他爹靳老蔫这段时间记的山货收购账本,以及管大山从公社山货店带回来的需求信息。

“爹,靳叔,我看咱这海货,在咱屯里是稀罕,拿到公社、甚至县里,估计更能卖上价。”曹云飞翻着账本,沉吟着说,“咱不能光指望屯里人零打碎敲地买。”

“这话在理。”靳老蔫点点头,掏出烟袋锅点上,“公社山货店那边,大山也打听过了,说是有几家单位的食堂,还有县里的招待所,都对这干海货感兴趣,就是量要得大,而且要保证质量。”

管大山接过话头:“是啊,人家说了,要是东西好,价格合适,可以长期要。这可是条正经路子。”

“质量没问题!”曹云飞肯定地说,“咱这都是托望海坨老王叔他们精挑细晒的,都是好货色。就是这运输和价钱,得好好核计核计。”

一直安静听着的管彤彤,轻轻抚着肚子,开口道:“爹,靳叔,云飞,我寻思着,咱不能光是卖原料。你看啊,这海米、虾皮,咱能不能学着人家,用小纸袋分装好,贴上红纸,写上‘山海珍品’啥的,显得金贵点?这海带,能不能切成均匀的丝,也好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