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 第338章 还是觉得学校耽误你了?

第338章 还是觉得学校耽误你了?(1 / 2)

“自己能帮上什么忙?”

这个问题已经在他心里盘桓了好几天。

林鸿彬陷在后勤处那张掉了漆的靠背椅里,指尖无意识地在扶手上划着圈,脑子里像缠了团乱麻。

之前垫了定金、提了建议,可总觉得还不够,可再想深入,却又处处受限。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脑袋:空间里橡胶树早就种了一大片,也已经收集了不少囤积在仓库里。

鞋厂要开工,橡胶是刚需,现在市场上生胶紧俏,非计划的价格炒得老高了。

空间里的生胶品质优良,要是能卖出去,肯定能帮鞋厂解决大问题。

可一想到怎么把物资送出去,林鸿彬就犯了难。

总不能像老陈那样,一到晚上,一群人就开着船出去,然后偷偷在码头或沙滩上“变”出包裹吧?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不由得怀念起在青云山的日子。

那时候,他能掌控青云山,做事情能一言而决,身边还有老家的乡亲们打掩护,做什么事都顺风顺水。

想卖鸡就卖鸡,想卖杂粮就卖杂粮;想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想搞养殖,乡亲们积极参与,一起出力。

可现在,他只是一个管后勤的,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这种无力感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干得不爽就苟着呗!”他在心里自嘲了一句,可没苟几天,可没苟几天,他又上报纸了!

前一些日子,《华夏日报》发表了《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

报道里详细介绍了粤省一个农村家庭,一家8口3个劳动力,总收入达元,扣除生产成本后,纯收入2873元,成了全国第一个被报道的万元户家庭。

这个家庭硬是被树成了“家庭劳动致富标杆”。

不久之后《华夏日报》又发表了《万元户多了好还是不好?》的述评,字里行间都在引导广大农民通过劳动致富。

一时间,“万元户”这个词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

可这股热潮传到青云山,宁学炜却坐不住了。

他拿着报纸找到正在育种中心采访杂交水稻育种的闽省省报记者,语气笃定得不容置疑:

“记者同志,我觉得这个报道不对。按我的了解,我国第一个万元户应该在石谷村,那里的老百姓早就靠养殖和种植过上好日子了。”

记者一听这话,眼睛瞬间亮了,干记者的要的不就是这种新闻吗?

这要是真的,搞不好是要上省报头版的!

向报社请示后就马上调查起石谷村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可把记者惊住了。

石谷村的养殖根本不是小打小闹:

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养着一大群鸡,粮食产量上去了,鸡群也跟着壮大,光卖鸡蛋和公鸡,每家每年就能有大几百块收入;

兔子养殖更成规模,兔皮是外贸公司眼里的上等货,价格坚挺,熏兔肉能卖钱,又是一笔稳定收入。

更别说集体养殖的鸭、鹅、竹鼠和杂交猪,年底分红的时候,每户都能分到近千元。

单算养殖,村里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一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