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晨光穿透云层时,安全据点的金属百叶窗已被调至30度角,细碎的光线斜斜切入书房,在地面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昨夜残留的消毒水气味已被新鲜咖啡的醇厚香气取代,两台并置的加密终端屏幕泛着冷蓝微光,墙面悬挂的电子地图上,苏黎世与伦敦的坐标被红色荧光笔圈出,中间用虚线连接,隐约勾勒出线索追查的轨迹。这里已被临时改造成联合指挥空间,空气中既弥漫着技术设备的微热气息,又暗藏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感——一场关乎真相与信任的合作,即将在此落地。
陆寒枭抵达书房时,苏晚已坐在左侧终端前。她身着珍珠白西装套裙,长发用银色发夹固定成低马尾,露出的脖颈线条利落,与昨夜黑色休闲装的松弛感截然不同。桌面上摊开着三份文件:陆氏集团2004年能源项目目录、北极星基金会注册章程副本、“蛛网”算法权限划分说明,每份文件边缘都贴着她手写的标注,字迹清隽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听到脚步声,她抬头看向陆寒枭,目光掠过他左臂依旧平整的西装袖口,最终落在他手中的黑色皮质文件夹上——那里装着陆氏“烬”级档案的解锁密钥,是他昨夜与周秘书紧急对接的成果。
“咖啡加双份奶,按你习惯的配比。”苏晚指了指桌角的骨瓷杯,语气平静无波,仿佛昨夜医疗室的对峙与深夜的密谈只是错觉,“技术组凌晨完成了终端互联,现在两台设备可实时同步数据,但需双重生物认证——你的指纹+我的虹膜,或反之,避免单一权限泄露。”
陆寒枭将皮质文件夹放在桌面中央,拉开椅子坐下,指尖触碰咖啡杯壁,温度恰好适宜。他没有立刻打开文件夹,而是看向苏晚面前的“蛛网”算法说明:“权限划分里提到‘次级接口’,具体能调用哪些功能?”他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低沉冷静,褪去了昨夜的疲惫与情绪波动,重新切换为陆氏总裁的谈判姿态——即使是合作,也需先理清边界,避免核心资源暴露。
苏晚将算法说明推向他,指尖点在“数据追溯”一栏:“次级接口可访问实时资金流向图谱、空壳公司关联链、‘新纪元’疑似节点标记,但核心逻辑模型与原始数据池加密,无法反向解析。简单说,你能看到‘结果’,但看不到‘如何得出结果’——这是星耀的技术底线。”她顿了顿,补充道,“就像你不会开放陆氏内部人事决策系统一样,我们各自保留核心竞争力,合作才可持续。”
这个比喻精准戳中双方的顾虑,陆寒枭眼中闪过一丝认可,抬手打开黑色文件夹,取出一枚巴掌大的金属印鉴——印鉴表面刻着陆氏家族徽记,边缘镶嵌着微型芯片,在晨光下泛着冷光。“这是陆氏家主专属的电子印鉴,内置三重加密,可解锁所有‘烬’级档案,包括‘海德拉’项目的技术文档与沈静仪的家族记录。”他将印鉴放在文件中央,与苏晚的“蛛网”密钥呈对角摆放,“但有个限制:每次调用档案,老宅服务器会生成一条加密日志,虽然周秘书已安排技术人员延迟日志上传,但我们只有48小时窗口期,逾期必被察觉。”
时间紧迫,两人不再寒暄,迅速切入协议核心。苏晚调出提前拟好的合作框架文档,投影在墙面电子屏上,白底黑字的条款清晰明确:
“第一条,信息共享范围。”苏晚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敲,条款旁弹出补充说明,“所有与‘海德拉’项目、沈静仪、北极星基金会、陆云深相关的线索,无论来自陆氏档案还是星耀暗线,需在获取后1小时内同步至加密共享空间。共享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档扫描件、资金流水、通讯记录、实地勘察报告,需附来源标注与真实性评估。”
陆寒枭俯身查看补充说明,目光停在“真实性评估”上:“评估标准由双方共同制定?避免单方面提供误导性信息。”
“自然。”苏晚调出一份评估量表,“技术类线索由星耀技术组初评,陆氏技术团队复核;人事类线索反之;涉及家族秘辛或商业机密的,由我们两人共同评估——毕竟,只有你清楚陆氏内部的权力关系,只有我了解‘新纪元’的运作模式。”
“同意。”陆寒枭颔首,指尖在条款旁标注“无异议”,“第二条,行动协同机制。涉及以上关键对象的实地调查、人员接触、技术试探,需提前12小时提交行动方案,方案需包含:目标、时间、地点、参与人员、风险预案、应急联络方式。双方确认无异议后,方可执行;单方面行动视为违约,同盟自动终止,且违约方需承担由此引发的全部风险。”
“补充两点。”苏晚立刻回应,语速平稳却坚定,“第一,风险预案需明确责任划分,比如遭遇‘新纪元’伏击,技术防御由星耀负责,人员撤离由陆氏安保团队执行;第二,应急联络方式采用三重加密通道,避免单一通道被监听——星耀提供暗网通讯器,陆氏提供卫星电话,确保失联时可双重备份。”
条款逐条敲定,没有多余的情感修饰,只有基于利益与风险的精准博弈。从信息共享到行动协同,从资源界定到违约追责,每一项都围绕“高效合作、风险共担”展开,既规避了过往信任裂痕带来的隐患,又为后续调查筑牢了框架。当最后一条“资源支持:陆氏负责家族与商业层面风险应对,星耀负责技术与暗线情报支持”敲定后,苏晚与陆寒枭同时伸手,指尖在电子屏上按下各自的生物认证——指纹与虹膜重叠的瞬间,协议正式生效,墙面屏幕弹出“同盟建立成功”的绿色提示框。
协议落地,两人即刻投入工作。陆寒枭拿起电子印鉴,插入终端的专用接口,屏幕上瞬间弹出“权限验证中”的提示,红色进度条缓慢爬升。他的指尖悬在确认键上,停顿了两秒——这些“烬”级档案里,藏着陆氏近三十年的秘辛,包括父亲早逝的真相、祖父的权力运作,甚至可能有沈静仪“假死”的直接证据。将这些暴露在苏晚面前,无异于将家族的软肋交予潜在的“敌人”,但他看着屏幕上苏晚专注的侧脸,想起伦敦雨夜她挡在自己身前的决绝,最终按下了确认键。
“权限解锁成功。”冰冷的机械音响起,终端屏幕上弹出密密麻麻的档案目录,按年份与保密级别分类。陆寒枭滑动屏幕,找到“2004-海德拉项目”文件夹,双击打开——里面包含项目立项报告、人员名单、技术图纸、会议纪要,甚至还有每周的进度汇报,每份文件都标注着编号与经手人。
“沈静仪的名字。”苏晚突然开口,目光锁定在人员名单的“核心研发组”一栏,“职位是‘能源系统首席架构师’,仅次于项目总监。”她放大屏幕,沈静仪的入职日期标注为2003年10月,恰好是“暗夜联盟”分裂前半年,离职日期则是2004年5月——她“病逝”的前一个月。
陆寒枭的呼吸微微一滞,指尖划过屏幕上母亲的名字,仿佛能触到二十多年前的温度。他快速打开沈静仪的工作记录,里面详细记录了她对“海德拉”项目能源核心的设计思路,甚至有几篇标注“仅项目总监可见”的技术预警报告。其中一篇写于2004年4月,也就是她离职前一个月,内容直指能源核心存在“链式反应失控风险”,建议立即暂停项目,重新评估安全系数。
“这份报告的接收人是……陆云深。”苏晚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她放大报告末尾的接收人签名,“当时的项目副总监,负责资金与对外协调——沈静仪发现了项目隐患,第一时间报告给了你叔叔,而陆云深的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