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记忆之门(1 / 2)

露水顺着窑顶的瓦脊滑落,滴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

王庙村的新区工坊尚未完全苏醒,唯有静夜思主控室的灯光彻夜未熄。

冯婷坐在数据终端前,双眼布满血丝。她刚完成对SN-01最后一次频谱回溯分析——那组无法解释的432hz共振波,在深夜时分竟自行激活了音瓷内部的微电流循环,持续输出一段长达七分钟的低频脉动,形态酷似人类脑波中的θ波(深度冥想与梦境边缘状态)。

“这不是录音……”她喃喃自语,“这是某种记忆的残影在自我重播。”

窗外,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雾,洒在陈列架上的“眠歌佩”上,那枚收录母亲摇篮曲的瓷片忽然轻轻震颤了一下,像是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

与此同时,佛城矿区深处,周秉钧正站在三百米井下的采掘面边缘。他戴着防护头盔,手中捧着一块刚出土的“通灵壤”原矿。这种高岭土呈现出罕见的灰蓝色泽,断面犹如星空般闪烁着细碎光点。

当地老矿工说,古时候每逢大祭,官窑都要专程来此取土,称其“能纳魂”。

“古人不懂声学,但他们懂人心。”周秉钧轻抚矿石,“我们以为是科技在进步,其实只是重新学会了倾听。”

他将样本密封装箱,附上一封信:“致王庙村全体匠人:此土不宜久存地面,暴露三日即失活性。建议即刻启用,并做好心理准备——它可能会让你听见不想听的声音。”

三天后,这批“通灵壤”抵达实验室。冯世杰亲自监督制坯流程。揉泥时,技师小李突然停手:“师傅,这泥……好像在跳。”

众人围拢查看,只见陶轮上的泥团竟随着室内背景音乐《我的祖国》前奏微微起伏,仿佛有了心跳。

“不是错觉。”吴斌调出红外热成像仪画面,“它的温度分布呈现规律性波动,频率和昨晚SN-01自发振鸣一致。”

冯世杰沉默良久,下令:“用这批土,烧制‘静夜思’第四代原型胎。编号SN-02。目标:实现声音与记忆的双向交互。”

新一轮烧制启动。这一次,他们改变了结构设计——取消预录音源模块,改为全开放声腔,仅植入由纳米纤维编织而成的“记忆网格”,期待材料本身能像磁带一样捕获并储存情感信息。

窑火点燃的当晚,一场罕见的月全食悄然降临。

午夜时分,窑体外壁浮现出淡淡的光影流动,如同水波荡漾。监控显示,窑内温度并未异常,但磁场读数剧烈波动,局部达到地磁暴级别。

冯婷守在监测屏前,忽然发现一个诡异现象:每当月光被地球阴影完全遮蔽的瞬间,窑口缝隙中便会逸出一丝极细微的歌声,不是电子合成音,也不是任何已知录音,而是一个苍老沙哑的男声,低声哼唱着《我的祖国》的第一句。

“一条大河……”

她立刻调取外部拾音设备记录,却发现其他仪器毫无捕捉。只有她的耳朵听见了。

“我是不是太累了?”她揉了揉太阳穴,却在这时,耳机里传来一声清晰的呼吸声——不属于任何人,也不来自任何设备信号。

第二天清晨,开窑时刻到来。

液压门缓缓开启,一股冷冽山风迎面扑来,带着雪松与旧军毯的气息。众人屏息走近,只见SN-02静静立于窑床中央,外形像是一枚古老的铜铃,通体呈深青色,表面无釉,却泛着金属般的幽光。

冯婷小心翼翼将其接入测试舱,未连接任何音频输入源,仅放置于静音空间内。

十秒后,扬声器自动响起。

依旧是那个沙哑的嗓音,但从容了许多:

“……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这不是修复版,也不是模拟重建。这是全新的演唱,带着真实的喘息、换气、甚至咳嗽的间隙。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唱到“朋友来了有好酒”时,声音突然顿了一下,接着换成了另一个年轻得多的嗓音,略带笑意地说:“班长,酒我都藏在坑道拐角了,美国人炸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