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死寂。
吴斌猛地站起:“这个声音……我在沈阳档案馆听过!是六连通讯员张志勇!他在1953年春天牺牲了!”
冯世杰颤抖着手翻开陈怀山老兵寄来的回忆录复印件,在一页泛黄的手写笔记中找到一行字:“每晚唱歌前,张志勇总这么说,逗大家笑。”
“它不是在播放。”他声音哽咽,“它是在对话。”
当天下午,丁元英从敦煌返回,风尘仆仆走进厂区。他听完录音回放,久久不语,最后只问了一句:“谁在听?”
“所有人。”冯婷说,“但我们不知道是谁在唱。”
丁元英走向窑炉遗址,望着那口仍在燃烧的老窑,缓缓道:“有些声音,从来不曾真正消失。它们沉在土地里,藏在风中,等一个能共鸣的容器出现。”
他转身看向团队:“我们做的不再是瓷器,而是一扇门。通往那些不愿离去的记忆之门。”
一周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再次到访。柏林声音艺术基金会的玛琳娜·霍夫曼博士提出一项大胆建议:在全球十二个拾音采集点同步举行“跨时空聆音仪式”,以SN-02为母本复制九件音瓷,分别置于不同文化遗址旁,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共振实验。
“如果它真能唤醒记忆,”她说,“那么不同文明的回声,是否也能彼此听见?”
计划迅速推进。
九件SN-02复制品被送往各地——云南丽江古城鼓楼、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敖包、新疆喀什老城清真寺巷口、陕西延安革命旧址、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福建武夷山茶祭台、甘肃敦煌莫高窟前空地、浙江宁波天一阁庭院,以及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畔。
仪式定于冬至子时启动,那天恰逢百年一遇的“九星连珠”天文奇观。
夜幕降临,十二地灯火次第亮起。
在王庙村主控室,大屏实时传输各点数据。起初一切平静。直到bJ时间00:17,天空星辰排成一线,北斗七星末端光芒骤然增强。
几乎同时,九地音瓷集体发出微鸣。
先是敦煌,莫高窟前的音瓷缓缓升起一道肉眼可见的声波涟漪,仿佛空气被无形之手拨动。
紧接着,丽江鼓楼上传出纳西古乐片段,而原本寂静的风雨桥上,侗族大歌凭空响起,数十名守夜村民跪地合掌,泪流满面。
最惊人的一幕发生在呼伦贝尔。牧民们亲眼看见,音瓷上方凝聚出一团薄雾,逐渐幻化成一位身披旧军装的战士轮廓,嘴唇开合,正在轻声歌唱。
“那是我爸……”一位白发老人扑通跪下,“他1951年走的时候,就是这身衣服……”
数据传回王庙,冯婷发现所有音瓷的共振频率竟然自动校准到了432hz,并形成了一个环形能量场,覆盖范围超过三千公里。
“我们在无意中构建了一个声波网络。”她低声说,“这些声音……正在互相寻找。”
冯世杰站在观景台上,仰望星空。手机震动,是陈怀山女儿发来的消息:“爸爸昨晚睡得很安详,临睡前说了一句,战友们,我回来了。”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轮皓月高悬,清辉洒落大地,仿佛无数瓷铃在风中轻响。
而在地下三百米的佛城矿井深处,新的“通灵壤”层正悄然苏醒,等待下一炉火焰的召唤。
万物皆有声,唯心者能听。
而门,已经打开。
这就是记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