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通灵壤(2 / 2)

不知是谁先红了眼眶。

接着,第二个声音加入进来,略显稚嫩;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汇聚成一片模糊却磅礴的合唱。

那是电脑根据多人声部模拟还原的集体吟唱,依据正是沈阳档案馆那份手记中的描述:“六人围坐,轮流领唱,最后一句齐声高喊这是强大的祖国。”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整个实验室陷入长久的寂静。

良久,冯世杰轻声问:“能不能……刻成系列?让更多老兵听到?”

“可以。”冯婷哽咽着点头,“我们还有四十七位登记在册的老兵家属申请语音重建服务。有些人想听亲人读家书,有些只想再听一句我回来了。”

丁元英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地图。他指着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拾音者计划第二批采集点即将启动。广西侗寨的鼓楼对歌声、内蒙古牧民的长调呼麦、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选段……都在等待我们去记录。”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初升的太阳:“这些声音一旦消失,就不会再回来。但我们能做的,是让它们变成不会腐朽的瓷。”

一周后,SN-01被送往bJ某干休所。百岁老兵陈怀山坐在轮椅上,双手颤抖地抚摸那枚音瓷勋章。当他听见歌声响起时,浑浊的眼中突然泛起光芒,嘴唇微微翕动,竟跟着哼了起来。

他的女儿录下视频,发到网上,只写了几个字:“爸爸,听见战友了。”

短短一天,视频点击破千万。无数网友留言: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原来最动人的科技,是用来留住爱的。”

“请把这首歌唱给所有牺牲的战士听。”

王庙村因此收到上千封来信。一位抗美援朝烈士后代寄来父亲生前唯一一张照片,背面写着:“若有一天你能替我听见春天,记得替我说一声:我没白活。”

冯世杰将这些信一一整理,贴在新建的“记忆墙”上。旁边陈列着不同型号的音瓷作品:有模仿古琴余韵的“松风盏”,有收录母亲摇篮曲的“眠歌佩”,还有一组名为“城南旧事”的街巷声响瓷片——叫卖糖葫芦的吆喝、自行车铃铛、孩童跳皮筋的笑声……

它们静静悬挂在展厅中央,像一座座微型纪念碑。

而此时,静夜思项目的深层挑战才刚刚浮现。

冯婷在分析SN-01的数据时发现,某些高频波动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解释。那些频率恰好落在人类听觉边缘,接近脑电波a波区间。更奇怪的是,多名聆听者反馈,在闭目静听时出现了短暂的视觉幻象——皑皑雪山、昏暗坑道、飘扬的红旗……

“这不是单纯的听觉体验。”她对冯世杰说,“它触发了某种跨感官共鸣,像是……记忆的共振。”

他们决定邀请神经科学专家介入研究。

与此同时,佛城矿区送来一批特殊高岭土,据说是深埋地下三百米的古生代沉积层,质地纯净,含有微量稀土元素。

周秉钧亲笔附信:“此土曾用于明代官窑祭祀礼器,古人谓之通灵壤。或有助于声瓷之神韵。”

新材料试用后,首批试验品竟在无外力激发下自发产生微弱振鸣,持续时间长达十一分钟,频率稳定在432hz——被称为“宇宙调谐音”的黄金频率。

“我们可能无意中触碰到了某种古老智慧。”小峰喃喃道,“瓷器不仅是容器,更是媒介。”

秋意渐浓,王庙村迎来了第一批外国访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专员、柏林声音艺术基金会代表、东京大学材料研究所教授团……他们参观生产线,聆听音瓷演奏会,在留言簿上写下同一句话:

“这里不是工厂,是灵魂的录音棚。”

而在这片土地深处,新的窑炉正在扩建。十二个拾音者采集点全面运转,累计收录民间声音样本逾两千条,涵盖五十多个民族语言与方言。

夜晚,冯世杰独自来到山顶观景台,俯瞰灯火通明的厂区。远处,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落窑顶,跳如釉彩流动。

手机响起,是丁元英。

“我在敦煌。”他说,“这里有一位老画师,临摹莫高窟壁画六十年。他告诉我,古人画飞天,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她们带着人间的愿望飞向天界。”

停顿片刻,他又说:“我们的音瓷,是不是也可以飞?”

冯世杰仰望星空,轻声道:“只要有人愿意听,它们就能一直飞下去。”

风起,檐角新挂的瓷铃叮咚作响。

那一夜,全国十二个采集点同步举行了月下聆音仪式。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从瓷片中流淌出的古老童谣、远方乡音、逝者遗言……

万物皆有声,唯心者能听。

而火,仍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