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楼的灯火在远处连成一片星海。
丁元英坐在柏林布尔伦布大街23号楼公寓的五层楼阳台上,手里握着一杯冷掉的黑咖啡,面前摊开的是格律诗音响欧洲市场的首份销售报告。
这是丁元英位于柏林的511号房间。此次出差,专门为格律诗音响的前景描彩画影。
“七国同步上线,三周内售出四万两千台,用户留存率91.6%。”
他轻轻念出这一行数据,嘴角微扬,却未有太多惊喜。他知道,这不是商业奇迹,而是一场注定会发生的文化共振。
手机震动,是叶晓明发来的消息:“林董昨天走了,临走前说了一句话:你们做的不是音箱,是桥梁。
我们准备启动‘心音盒’全球版本,想请您定个方向。”
丁元英没有立刻回复。他抬头望向天空,德累斯顿教堂的钟声正缓缓响起,悠远而沉静。这声音让他想起王庙村小学里那台第一次完整播放《欢乐颂》的“竹韵”音响,同样是机械发出的声音,却因承载了人的温度,变得近乎神圣。
他起身走进屋内,打开一台老式录音机,放入一盘泛黄的磁带。那是二十年前他在德国留学时录下的中国民乐合奏:二胡、琵琶、笛子交织在一起,演奏的是《春江花月夜》。
录音质量很差,杂音不断,可每当听到母亲哼唱的那一段小调,他仍会停下脚步。
“声音的记忆,比文字更真实。”他低声自语,“它藏不住悲伤,也藏不住爱。”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从柏林发出,收件人是格律诗研发总部与珍妮团队。
标题只有两个字:归音。
两周后,王庙村厂区迎来了一场特殊的会议。视频连线的一端,是远在德国的丁元英;另一端,则是叶晓明、技术组核心成员以及文化顾问团代表。
“各位,”丁元英的声音透过音箱传来,低沉而清晰,“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再只是产品迭代,而是一次文明层面的尝试——让科技回归乡土,让机器记住人心。”
他停顿片刻,目光仿佛穿透屏幕落在每一个人脸上。
“我提议,在现有心音盒基础上,增设‘归音计划’:为每一位购买格律诗音响的用户,提供一次免费的‘家庭原声采集’服务。
由我们派出流动录音车,深入乡村、社区、边疆牧区,用专业设备录制一个家庭最珍贵的声音片段——可以是一段家训、一首祖传山歌、一段老人讲述的往事,也可以是一个孩子背诵的第一首诗。”
会议室一片寂静。
“这……成本太高了。”正天集团下派的财务主管忍不住开口,“一台音箱利润不过两三百,还要额外投入录音人力?”
“所以我说这是文明尝试,不是生意。”丁元英语气平静,“如果一定要算账,那就看看这些声音未来能唤醒多少记忆、拯救多少遗忘。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听到了妻子年轻时的笑声,失散多年的兄妹通过一段童谣相认——这些价值,你能用钱衡量吗?”
叶晓明忽然站起身:“我支持。王庙村就有位独居老人,每天对着空屋子喊孙子的名字。如果我们能把那个声音留下来,哪怕有一天他走了,那声呼唤还在,也算是一种存在。”
众人动容。
一个月后,“归音计划”正式启动。首批十辆白色录音车从北京出发,驶向怒江、陇南、呼伦贝尔等偏远地区。每辆车都配备便携式高保真录音设备、太阳能供电系统和一名本地语言翻译员。
与此同时,丁元英亲自执笔撰写《声音伦理守则》,明确规定:
所有采集声音必须经本人或直系亲属书面授权;
声音数据加密存储于独立服务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用户有权随时删除、迁移或公开自己的声音档案。
格律诗承诺:百年之内,不关闭声音数据库。
这条守则被刻在一块青铜铭牌上,安放在王庙村新落成的“声音纪念馆”入口处。
深秋,丁元英悄然回国,第一站便是王庙村。
那天正下着细雨,他穿着一件灰呢大衣,撑伞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身后没人跟随,也没人迎接。直到他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停下,看见墙上贴着一张手写告示:
本周六晚7点,‘归音计划’首次成果展播,地点:村文化广场。欢迎村民携带家人前来聆听属于你们的声音。
他站在雨中看了很久,然后笑了。
傍晚时分,广场上已坐满了人。孩子们抱着零食,老人们裹着厚衣,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中央搭起一块防水幕布,连接着一台“云回”音响作为主播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