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希望(2 / 2)

“什么声音?”

“用户的使用声。”他说,“比如孩子对着音箱喊‘妈妈我想你了’,老人用方言念一首老歌,夫妻俩放一段结婚那天的录音……这些不是噪音,是情感的载体。

如果有一天,格律诗不仅能发声,还能记住声音,那它就不再是机器。”

叶晓明怔住。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了另一种可能:音箱不只是播放音乐的工具,它可以是一个家庭的记忆容器,是一代人声音的归处。

“我们可以做。”他低声说,“而且应该做。”

当天下午,研发组召开紧急会议。新功能命名为“心音盒”:用户可通过App上传一段语音,存入音箱内置加密存储空间,支持十年保存期限。

断电不丢失,更换设备可同步迁移。未来还将开放“声音信件”功能,允许亲人之间跨地域语音寄送。

消息传出当晚,微博话题我家的第一段录音登上热搜。无数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录了我爸哼的京剧片段,他已经阿尔茨海默三年了。”

“我把女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放进去了,等她长大结婚那天再放给她听。”

“我和老婆吵架分居了,但她每天晚上还会对音箱说晚安。我知道,她在对我说。”

而在王庙村,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村小学的音乐课配备了音响设备,孩子们围坐一圈,听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眼神明亮。校长握着叶晓明的手连声道谢:“以前放磁带都卡顿,现在连交响乐都能听全了。”

周末傍晚,村里广场上响起了久违的歌声。几位老人架起“松风”音箱,放起老电影插曲,年轻人跳起舞来,孩子们追逐嬉戏。灯光虽暗,笑声却亮。

叶晓明站在人群外,默默看着这一切。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丁元英的消息:

“声音是有重量的。当它承载了记忆与情感,就成了文明的一部分。”

他收起手机,深吸一口山间清冷的空气。

远处,新的厂房正在奠基。那是为即将启动的“乡村声音档案计划”准备的是联合地方文化馆,采集民间戏曲、口述历史、非遗传承人的原声资料,用格律诗音箱进行数字化保存与传播。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供应链仍有压力,品控还需加强,市场竞争更是日趋激烈。但每当看到一个母亲抱着音箱流泪,听到一个孩子笑着说“爸爸的声音回来了”,他就明白:他们做的不是生意,是一场静默的回归。

夜深了,厂区渐静。

最后一盏灯熄灭前,叶晓明独自走进质检室,拿起一台刚下线的“云回”,轻轻按下录音键。

他沉默了几秒,然后低声说:

“我是叶晓明,生于古城南街,父亲是锅炉工,母亲是纺织女工。这是我参与制造的第三百二十七台音箱。我希望……它能替我说一句,我一直没能当面说的话——爸妈,我过得挺好,你们放心。”

录音结束,他将音箱放入包装箱,在标签上写下编号:GLS-Yh-00327。

窗外,星河如旧,大地无言。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公寓里,某个加班归来的年轻人拆开快递,启动音箱,听见那段未曾谋面的男人的声音,忽然红了眼眶。

他不知道叶晓明是谁?

但他知道,这一刻,自己并不孤单。

格律诗音响在灵魂深处回荡,大地因为音乐的每一个音符而与希望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