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独自登上厂区后山,坐在一块青石上,望着山村灯火点点。身后传来脚步声,芮小丹走来,轻轻将一件外套披在他肩上。
“你在想什么?”她轻声问。
“我在想,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是坚持做笨事的人。”他望着远方,“我们都想走捷径,都想一夜成功。可真正的改变,从来都是笨功夫堆出来的。”
她握住他的手:“所以你会继续走下去?”
“当然。”他侧头看她,眼中映着星光,“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就不能停。”
就在此时,手机震动。
是一条来自李雯的消息:
丁总,农业部拟将“星辰号”列入“乡村振兴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下周会有央视记者前来拍摄专题片。请做好准备。
芮小丹看完,忍不住笑出声:“这才多久,你就上电视了?”
丁元英摇头:“不是我上电视,是我们这群人,终于被看见了。”
一周后,摄制组进村。
镜头扫过整洁的厂房、专注的工人、明亮温暖的村别墅。记者采访老焊工老刘时,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学新技术。
老人搓着手,憨厚一笑:“以前觉得自己就是个车工,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现在,我打的每一颗螺丝,都在造一辆能跑出大山的车。我觉得……我也有点用。”
镜头转向冯春梅。她站在新车旁,声音不大却清晰:“我原来只想找个活干,养活家里。但现在我想学更多, aybe 以后还能设计零件。我不怕慢,我只怕不动。”
画面最后定格在丁元英和芮小丹并肩站在车前的身影。
记者问:“你们最希望外界记住什么?”
丁元英说:“记住这里没有奇迹,只有坚持。”
芮小丹补充:“记住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发光,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
节目播出当晚,全网播放量突破八百万。
评论区刷屏:
“这才是真正的扶贫。”
“原来中国制造的底气,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
“我想买一辆‘星辰号’,不在意它有没有品牌,我在意它有没有灵魂。”
订单开始涌来。
不仅仅是政府单位,还有物流公司、乡村合作社、甚至几位私人买家,通过官网留言表达购买意愿。
第三天,一封邮件抵达丁元英邮箱:
发件人: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主题:关于邀请“星辰号”参加全国新型城镇化装备展的函
内容写道:“贵项目以基层创新之力,重构产业逻辑,展现强大生命力。特邀请作为唯一村级代表参展,并安排主旨发言环节。”
丁元英读完,久久未语。
他走到车间,看着正在组装的新车骨架,伸手抚过冰冷的钢梁。
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未来的回响。
不是喧嚣的掌声,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推动命运齿轮的声音。
又过了七日,春雷初响。
第一批十辆“星辰号”正式下线。
车身漆面尚未完全烘干,但在朝阳照耀下,已熠熠生辉。每辆车尾都刻着一行小字:
生于山野,驶向光明。
交付仪式简单而庄重。古城市康市长亲自到场,接过钥匙时,握住了丁元英的手:“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车队启动,缓缓驶离厂区。
村民们自发站在道路两侧,挥着手,眼里含泪。孩子们奔跑跟随,笑声洒满山路。
芮小丹站在高处,望着远去的车影,低声说:“它们真的出发了。”
丁元英站在她身边,声音平静而深远:“这只是第一程。等它们跑过十万公里,修过三次以上,还能被用户信赖的时候,才是真正成功的开始。”
风穿过山谷,吹动厂房顶棚的铁皮,发出哗啦声响。
像鼓点,像呐喊,像一场漫长征程的序曲。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一张匿名举报信的复印件静静躺在废纸篓中,已被撕碎。
灰烬之下,新生正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