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共识之基与分歧之(1 / 2)

基础共识的建立,如同为漂浮的意识海洋筑起了第一道堤坝,让“初生之域”摆脱了最初的混沌与无序。温和的模拟引力提供了方向参照,稳定的能量背景确保了意识体的基本存续,共享空间架构则划定了共同活动的边界。整个文明仿佛一个刚刚学会协调肢体的婴儿,开始尝试在这片由意念构筑的世界中蹒跚学步。

李娜、老周、杨教授、瓦伦等核心成员组成的“共议庭”,以那张白光圆桌为核心,开始着手构建更具体的社会框架。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定义与分配。

在旧宇宙,资源是能源、矿产、食物、生存空间。而在这里,最核心的“资源”变成了**意识能量**与**规则定义权**。

意识能量并非无限。维持自身形态的稳定、进行“创造”(即按照意念改变环境)、乃至进行深度思考,都会消耗意识能量。能量需要通过“休息”(一种意识的低功耗沉寂状态)或从稳定的集体意识场中缓慢汲取来恢复。

规则定义权则更为关键。它决定了局部区域的“物理”常数、环境风貌,乃至存在的逻辑。基础共识确保了宏观框架的稳定,但微观层面,允许并鼓励个体或团体在一定范围内,依据自身喜好和需求定义小环境。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贡献度体系。”瓦伦提议,他的意识波动带着军人的严谨,“对集体共识维护、公共设施‘建造’、知识探索做出贡献的个体或团体,应获得更多的规则定义权限和意识能量配给。”

“同意。”李娜认可,“但必须谨慎,避免形成新的阶级固化。要确保最基本的生存权和表达权。”

就在共议庭商讨具体细则时,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

以几位原“深空卫士”退役军官和部分注重效率的工程师为代表的群体,自发聚集在一片区域。他们凭借共同的意志和过往的经验,开始“建造”一个风格严谨、布局高效、线条硬朗的“秩序区”。这里的能量流动路径笔直明确,虚拟建筑棱角分明,一切井然有序,但缺乏…“生气”。

几乎同时,另一片区域在凯拉星艺术家、星语者感知者以及许多渴望“家”的感觉的普通民众影响下,开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里的光线柔和多变,能量如微风般流动,隐约形成了类似山川、河流、森林的意象,虽然并非实体,却充满了自然的美感与慰藉,被称之为“自然区”。

两个区域在风格上尚能共存,但问题很快出现。

一位来自“秩序区”的工程师,尝试在靠近“自然区”的边缘地带,定义一条笔直的、用于快速“移动”的能量通道。这条通道的冰冷逻辑与“自然区”柔和流动的能量场产生了冲突,导致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规则紊乱带,光影扭曲闪烁,仿佛信号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