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那稀疏的枝条上,绽放着艳丽无比的花朵。在春天的装扮下,它们就像一群爱美的儿女,竞相展现着自己的奢华与艳丽。
在那幽静的庭院和曲折的栏杆旁,已经看不到多余的白雪。而在那流水潺潺、空旷寂寥的山间,却有如落霞般绚烂的红梅。
它仿佛在幽梦中,随着那红袖女子吹奏的笛声,感受着丝丝冷意。又好似在仙人的指引下,乘坐着木筏,在绛河中泛游,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这红梅的前身一定是瑶台仙境中的仙花。所以不要再对它的颜色有所怀疑,它与那些凡花俗草有着本质的差别。
大家看了宝琴写的诗,都忍不住笑着称赞了一番,接着又指着最后一首说这一首写得更好。
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写诗却又快又好,心里感到十分惊奇。
黛玉和湘云两人一起倒了一小杯酒,同时举杯向宝琴表示祝贺。
宝钗笑着说:“这三首诗各有各的妙处。你们俩天天拿我开玩笑,都开腻了,现在又拿她来寻开心了。”
李纨又转头问宝玉:“那你有没有写出来?”
宝玉连忙说:“我倒是已经想好了,可刚才一看到那三首诗,一紧张又给忘了,让我再想想。”
湘云听了,就拿起一支铜火筷子敲着手炉,笑着说:“那我来‘击鼓’了,要是敲完鼓你还没想出来,可又要受罚了。”
宝玉笑着说:“我已经想好了。”
黛玉拿起笔,说:“你说吧,我来写。”
湘云敲了一下手炉,笑着说:“一鼓结束了。”
宝玉笑着说:“想好了,你写吧。”
接着,众人就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酒还没有打开酒樽来斟饮,诗句也还没有构思裁剪好),
黛玉写完后,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这起句太一般了。”
湘云在一旁又催促道:“赶紧接着写!”
宝玉笑着说道:寻春问腊到蓬莱(前往蓬莱仙境探寻春天的踪迹,寻访冬日的腊梅)。
黛玉和湘云都一同点头,面带笑意地说:“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
宝玉接着又说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不祈求从观音菩萨的玉净瓶中求得甘露,只愿能像那槛外不沾尘俗的嫦娥仙子一般,讨得几枝清雅的梅花)
黛玉写完后,又摇了摇头,说道:“不过是碰巧罢了。”(注:这里的碰巧指的是“槛外梅“一语双关,既指妙玉,又指嫦娥。)
湘云赶忙催促着敲二鼓,宝玉又笑着说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大意为:踏入这纷繁尘世,我如带着一抹冷艳,挑着那如红雪般娇艳的花朵离去;远离尘世喧嚣时,又似携着一缕清香,割下那如紫云般绮丽的云霞归来。
在这参差错落、枝桠横生的世界里,有谁会怜惜我这因吟诗而清瘦的肩膀?我的衣衫上,至今还沾染着佛院青苔的痕迹,仿佛还留存着那片宁静与清幽。
黛玉写完诗后,史湘云和其他人正要对诗作进行一番品评议论,这时,只见几个小丫鬟急匆匆地跑进来,说道:“老太太来了。”
众人一听,赶忙迎了出去,都笑着打趣道:“怎么今天这么高兴!”
说着,远远地就看到贾母裹着一件大大的斗篷,头上戴着灰鼠皮制成的暖兜,正坐在一顶小竹轿里。轿子上方撑着一把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跟在旁边,每个人都打着一把伞,簇拥着轿子走来。
李纨等人赶紧快步上前去迎接,贾母却让人拦住她们,说道:“你们就站在那儿别动了。”
等轿子来到跟前,贾母笑着说道:“我是瞒着你们太太和凤丫头偷偷来的。这大雪天,我坐轿子倒没什么,可别让她们也跟着来踩雪受冻了。”
众人听了,赶忙一边上前帮贾母解下斗篷,一边搀扶着她,一边连连应着。
贾母走进屋内,先笑着说道:“这梅花开得真漂亮!你们倒是挺会找乐子的,我这一来,算是赶上了。”
话音刚落,李纨已经吩咐人拿来了一个大大的狼皮褥子,铺在了屋子中央。
贾母坐下后,又笑着说:“你们就尽管玩乐吃喝吧。我呢,因为现在天黑得早了,不敢午睡,就打了会儿牌,想着你们这儿热闹,所以我也过来凑凑热闹。”
这时,李纨又递上一个手炉给贾母暖手,探春则另外拿了一套杯子和筷子,亲自为贾母斟上温热的酒,递到贾母手中。
贾母接过酒杯,喝了一口,然后指着桌上的一个盘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大家连忙把盘子端到贾母面前,回答说:“是糟鹌鹑。”(糟鹌鹑是一种以鹌鹑为主料,通过糟卤腌制而成的传统美食,常见于江南地区)
贾母听后说:“这个不错,给我撕点鹌鹑腿来。”
李纨赶紧应声,去洗了手,亲自来撕鹌鹑腿。贾母又说道:“你们继续坐着聊天说笑吧,我听着呢。”然后又对李纨说:“你也坐下吧,就当我没来一样,不然我可就走了。”
大家听了,这才依次坐下,李纨则挪到了最
贾母接着问:“你们刚才在做什么呢?”
大家回答说:“在作诗。”
贾母听后说:“作诗啊,那不如做些灯谜吧,正月的时候大家玩过的。”大家听了都纷纷答应。
大家说笑了一阵子后,贾母便开口道:“这儿有点潮湿,你们别坐太久,当心被湿气侵了身体。”接着又说:“你们四妹妹那儿挺暖和的,咱们去她那儿看看她画的画,问问过年之前能不能画完。”
众人听了,笑着回应道:“哪能过年之前就画完呀?恐怕得等到明年端午节才能完成呢。”
贾母一听,说道:“这怎么行!她这画画的功夫,竟然比盖这大观园还耗时呢。”
说着,众人依旧让贾母坐上竹椅轿,大家围在四周,一同前行。走过藕香榭,穿过一条狭窄的夹道,夹道的东西两侧都设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都嵌着石头匾额。
现在他们进的是西门,朝外的匾额上刻着“穿云”二字,朝里的则刻着“度月”两字。
来到夹道中央,众人从向南的正门进入。贾母从竹椅轿上下来,惜春早已迎了出来。他们沿着里面的游廊前行,不一会儿就到了惜春的卧房。房门斗上写着“暖香坞”三个字。
这时,已有几个人掀起猩红色的毡帘,顿时,一股温暖而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走进房中,贾母并没有坐下,而是直接问道:“画放在哪里了?”
惜春笑着解释说:“天气冷了,胶水的性质都变得凝涩,画起来恐怕不好看,所以我就把画收起来了。”
贾母听后,笑着说道:“我过年的时候就要这幅画。你可别偷懒,快把画拿出来,赶紧画完给我!”
话还没说完,忽然看见凤姐儿披着一件紫红色的绵羊皮外套,笑盈盈地走了进来,嘴里说道:“老祖宗,您今天也不提前说一声,自己就悄悄来了,害得我到处找您。”
贾母见她来了,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便说道:“我怕你们冻着,所以不让告诉你们我来了。你可真是个机灵鬼,到底还是找到我了。按理说,孝敬长辈也不在于这些形式。”
凤姐儿笑着说道:“我哪里是因为孝敬才来找您的呀?我到了您那儿,见冷冷清清的,问那些小丫头们,她们又都不肯说,害得我找到园子里来了。我正纳闷呢,忽然又来了两三个尼姑,我这才明白过来:那些尼姑肯定是来送年历或者讨要每年例行的香火钱,老祖宗年底事儿多,肯定是躲债来了。我赶紧问了那几个尼姑,果然如此。我赶忙把例行的香火钱给了她们。现在我来跟老祖宗说一声,债主已经走了,不用再躲着了。我已经让人准备好了鲜嫩的野鸡,请老祖宗去用晚饭,再晚一会儿,这野鸡可就老了不好吃了。”
她一边说,大家一边笑。凤姐儿没等贾母开口,就立刻吩咐人把轿子抬了过来。贾母笑着,拉过凤姐儿的手,一同上了轿子,随后带着众人,一路说笑着从夹道东门走了出去。
一出门,只见四周一片洁白,仿佛被银装素裹了一般。众人忽然发现宝琴身着凫靥裘(凫靥裘是以野鸭面部两颊毛皮制成的服饰),正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等候,她身后还跟着一个丫鬟,手里抱着一瓶鲜艳的红梅。
大家见状,都笑着打趣道:“怪不得少了两个人呢,原来她在这儿等着,还去采了梅花来。”
贾母见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笑道:“你们快看看,这雪坡上配上她这模样,还有她身上这件衣裳,再加上后面的梅花,像不像什么画里的场景?”
众人纷纷附和着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那幅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却摇摇头,笑着说道:“那画里的哪有她身上这件衣裳?人也没她这么好看呢!”
话还没说完,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身穿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好奇地问道:“那又是哪个女孩儿?”
众人听了,都笑着解释道:“我们都在这里呢,那是宝玉。”
贾母听了,也笑着说道:“我的眼睛真是越来越花了。”
说话间,那人已经走到了跟前,大家一看,果然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着对宝钗、黛玉等人说道:“我刚又去了栊翠庵一趟。妙玉给你们每人送了一枝梅花,我已经派人给你们送过去了。”
众人听了,都笑着说道:“多谢你费心了!”
大家正说着话,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园子,来到了贾母的房中。
用完饭后,众人又说笑了一会儿。
这时,忽然看见薛姨妈也来了,她说道:“这雪下得可真大啊,我一整天都没能过来给老太太请安。看今天老太太兴致似乎不高?这样的天气,正应该赏雪才是。”
贾母笑着回应道:“我哪里不高兴了!刚刚我还和姑娘们一起玩了一会子。”
薛姨妈也笑着说道:“昨天晚上,我本来还打算今天向我们姨太太借一天的园子,摆上两桌简单的酒席,请老太太来赏雪。可是又见老太太早早地就休息了,而且我听女儿说老太太心里头有些不痛快,所以今天就没敢来打扰。早知道是这样,我早就该请了。”
贾母听后,笑着说道:“这才只是十月份的第一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还多着呢,到时候再破费也不迟。”
薛姨妈笑着附和道:“如果真能这样,那也算是我尽了一份孝心了。”
凤姐笑着说道:“姨妈您可别忘了呀,现在先称五十两银子给我收着,等下雪了,我就来安排酒席,姨妈您就啥心都不用操了,也不会忘了这事儿。”
贾母听了,也笑着说道:“既然凤丫头都这么说了,姨太太就把那五十两银子给她收着吧。我和她每人分二十五两。等下雪那天,我就假装心里不舒坦,把这事儿混过去。姨太太您就甭操这份心了,我和凤丫头还能落点实惠。”
凤姐一听,立刻一拍手,笑着说:“妙极了,这和我想的完全一样!”
大家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贾母假装生气,啐了一口说:“呸!你这没脸没皮的,顺着杆子就往上爬啊!你也不想想,姨太太是客人,在咱们家做客,咱们该好好请请姨太太才是,哪有让姨太太破费的道理!你要是不这么说,还有脸先要这五十两银子,真是不害臊!”
凤姐又笑着说道:“咱们老祖宗那可是最有眼力见儿的!我这就是试试,要是姨妈大方,拿出五十两银子来,那咱就和她分。现在看这情况,估计是不行了,就反过来拿我开涮,说这些大方话。现在我也不跟姨妈要这银子了,我替姨妈出这银子,安排酒席,请老祖宗吃了。另外我再封五十两银子孝敬老祖宗,就当是罚我多管闲事了。您看这样行不行?”
凤姐这话还没说完呢,众人就已经笑得在炕上直不起身了。
贾母又提起宝琴在雪中折梅的情景,说那模样比画上的还要美上几分,接着便细细询问起宝琴的年龄、生辰八字以及家里的情况。
薛姨妈心里琢磨着贾母的意图,估摸着她是想给宝玉和宝琴说亲。薛姨妈心里其实也挺乐意这门亲事的,只是宝琴之前已经和梅家定下了亲事。因为贾母还没有明说,她也不好直接应承下来,于是就半遮半掩地对贾母说:“可惜这孩子没那个福气,前年她父亲就去世了。不过这孩子从小见多识广,跟着她父母走遍了山山水水。她父亲爱玩乐,因为各地都有生意,就带着家眷,今年在这个省玩上一年,明年又去那个省玩上半年,所以这天下十成里,他们也走了五六成了。那年在这儿的时候,就把她许给了梅翰林的儿子,结果第二年她父亲就去世了,她母亲又得了痰症。”
凤姐没等薛姨妈说完,就“哎呀”一声,跺着脚说:“真是不巧,我正打算做个媒人呢,没想到她已经许了人家。”
贾母笑着问:“你要给谁做媒啊?”
凤姐儿也笑着说:“老祖宗您就别管了,我心里觉得他们俩就是天生一对。现在既然已经许了人家,说了也没用了,不如不说。”
贾母也明白凤姐儿的意思,一听说宝琴已经有了婚约,也就不再提这事儿了。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儿,才各自散去。一宿无话。
第二天,雪停了,天气放晴。饭后,贾母又亲自叮嘱惜春:“不管天气是冷是热,你就专心画画,争取在年底前完成,如果实在赶不上,也就算了。不过,第一要紧的是,你得把昨天宝琴和丫头们在梅花树下的情景,原原本本、一笔一画地细致描绘出来,尽快添到画里去,可别出错了。”
惜春听了,虽然觉得有些为难,但也只好答应了。
不一会儿,大家都围过来看惜春怎么作画,惜春只是呆呆地出神。李纨笑着对大家说:“让她自己慢慢琢磨吧,咱们先聊聊天。昨天老太太让大家做灯谜,我回家后和绮儿、纹儿都兴奋得睡不着,就编了两个与‘四书’相关的灯谜,她们俩也各自编了两个。”
大家听了,都笑着说道:“这倒是该做的。先说出来,咱们一起猜猜看。”
李纨笑着说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一‘四书’里的一句话。”
湘云马上接着说道:“是不是‘在止于至善’?”
宝钗笑着提醒她:“你再好好想想‘世家传’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猜。”
李纨也笑着附和:“对,再仔细想想。”
黛玉忽然眼睛一亮,笑着说道:“哦,我知道了!是‘虽善无征’。”
大家都笑着赞同:“这句猜对了。”
李纨接着又出了一个灯谜:“一池青草草何名。”
湘云连忙说道:“这一定是‘蒲芦也’。要是这个不对,那可就没别的了。”
李纨笑着夸她:“真难为你能猜出来。纹儿的灯谜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
探春笑着问道:“是不是山涛?”
李纹笑着点头:“就是。”
李纨又说道:“绮儿的灯谜是个‘萤’字,打一个字。”
大家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宝琴笑着说道:“这个灯谜意思挺深的,不知道是不是花草的‘花’字?”
李绮笑着说道:“正是。”
大家都觉得奇怪,问道:“萤和花有什么关系呢?”
黛玉笑着解释:“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吗?”
大家一听,都恍然大悟,笑着说道:“好!”
(编者注:古人有“腐草为萤”的说法,如《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认为在大暑时节,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变化而成,实际上,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
宝钗说:“这些谜语虽然都很不错,但可能不合老太太的心意,不如做一些简单易懂、风格浅近的东西,这样大家无论雅俗都能欣赏才更好。”
大家都附和着说:“确实也应该做一些简单通俗的东西才行。”
湘云思考了一会儿,笑着说道:“我编了一首《点绛唇》词,这可真是个通俗之物,你们来猜猜看。”说着便念了起来: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大意为:如同溪流与沟壑般彼此分离,在这纷繁的红尘俗世中游戏人生,到底有什么真正的趣味?名与利终究虚幻不实,即便生前追逐得来,身后之事也终究难以延续下去。
大家都不明白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苦思冥想了半天,有的猜是和尚,有的猜是道士,还有的猜是玩偶戏的艺人。
宝玉憋不住,笑了半天,说道:“都不是,我猜到了,一定是耍猴人手里耍的猴子。”
湘云一听,笑着说道:“就是它了,没错!”
众人纷纷问道:“前面那些猜测都还挺靠谱的,可最后这一句该怎么解释?”
湘云解释说:“你们想想,那被耍的猴子,不是都被剁去了尾巴吗?”
大家听了,都忍不住笑起来,纷纷说道:“她呀,就连编个谜语都这么刁钻古怪、与众不同。”
李纨说:“昨天姨妈提到,琴妹妹见多识广,经历丰富,正适合编些谜语,这正能发挥你的长处。而且你诗写得那么好,何不编几个谜语让我们猜猜看?”
宝琴听了这话,微笑着点点头,便自己去找思路构思谜语了。这时,宝钗也想好了一个谜语,便念了出来: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打一物。
大意为:由檀木和梓木精心雕琢而成,一层层结构巧妙,难道这仅仅是能工巧匠堆砌出来的吗?即便经历了半天狂风暴雨的洗礼,又何曾听到过它发出如寺庙梵铃般的清脆声响!
大家猜谜语的时候,宝玉也想出了一个,他念道: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大意为:天上的仙境与人间的凡尘彼此间遥不可及、模糊难辨,当琅玕节过去之后,一定要谨慎小心、多加提防。(注:琅玕节是什么节众说纷纭,有说雨节的,有说竹子节的,各位理解为某个特殊节日或时机即可)
来自仙界的鸾鸟鸣声、仙鹤传来的消息,都需要凝神注视、用心留意。面对上苍的种种安排,唯有将内心的感慨与叹息好好表达,以此作为对上天的回应。
黛玉也有了一个,念道是: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大意为:像騄駬这样的骏马,哪里需要紫绳来束缚。它奔跑起来跨越城垣、越过沟堑,气势何等凶猛狂放。主人只需一个手势示意,它便如携着风雷般奔腾向前,在那如鳌背着的三座仙山上,独自留下赫赫威名。(注:在古代传说中,騄駬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以速度和力量着称。“鳌背三山”是一个神话典故,传说中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其中三座蓬莱、方丈、瀛洲在鳌鱼的背上。当鳌鱼浮动时,仙山也会随之摇动,于是天帝命令十五只巨龟分三班轮流值守,以稳定仙山。)
探春也抽到了一支签,正要念上面的内容时,宝琴走上前笑着说道:“我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到过不少地方,见过很多古迹。现在我选了十个地方的古迹,写了十首怀古诗。诗写得虽然算不上精妙,但其中蕴含着对往事的追忆,而且每首诗里还暗藏着十件日常物品,姐姐们不妨猜猜看。”
大家听了,都来了兴致,纷纷说道:“这想法倒是巧妙,不如写出来,让我们都瞧瞧。”
想要知道这十首诗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且听下回分解。
(编者注:
脂砚斋在此回最后点评为:诗词的俏丽、灯谜的含蓄精巧自不必说,重要的是看它极为整齐又极为错落有致,情节越是紧张忙碌,人物却越显得悠然安闲。故事发展一波三折,犹如道路蜿蜒、峰回路转;情节一起一落,恰似山峦断隔、云朵相连。每个人物的格局气度、每个人的性情特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纨主持诗社时,开篇诗句却出自凤姐之口;而结尾诗句又出自年纪最小的李绮之手,这又是别具一格地制造新奇。我尤其喜爱书中中间部分惜春作画那一段,这段内容看似与正文主线没有直接关联,然而前后文的景色描写、人物刻画,都因此而生动鲜活起来,仿佛血脉相连、相互呼应;前后文的情节起伏、相互照应,也都穿插巧妙、彼此映衬。这般文字的奇妙之处,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不但原文没有这几首诗以及下一回薛宝琴十首诗的谜底,就连脂砚斋在最后的总评中都没有给出答案,可见作者只是寄情与诗本身,而不是为了做谜语。所以请读者朋友不用去真的研究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