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玉听了小厮的话,连忙走进来查看情况,就见琥珀站在屏风旁边说:“赶快去吧,正等着你说话呢。”
宝玉来到正房,发现贾母正与王夫人和众姐妹商量如何回请史湘云的事宜。宝玉提议道:“我有个想法。既然没有外客,吃的菜肴就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样式,每个人平时喜欢吃什么就挑几样做。也不用按桌席安排,而是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高几,各自放上一两样爱吃的菜,再配上一个什锦拼盘,自己斟酒,这样岂不更有趣味!”
贾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忙吩咐人去厨房传达:“明天就按我们各自喜欢的食物准备,根据人数装好盒子送来。早饭也安排在园子里吃吧。”
商量完毕,天色已晚,掌上了灯,这一晚上没有事情可说。
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早早地就起床了,她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擦拭桌椅,并准备茶酒用具。
这时,丰儿带着刘姥姥和她的孙子板儿走了进来,丰儿打趣道:“大奶奶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啊。”
李纨笑着回应:“我昨天就说你去不成,你还偏偏急着要去。”
刘姥姥也笑了:“是老太太留我住下,让我也热闹热闹去。”
丰儿递过来几把大小不同的钥匙,说:“我们奶奶说,外面的高脚几恐怕不够用,不如打开楼上的储藏间,把收起来的那些拿下来用一天。奶奶本来该亲自来的,但因为正和太太说话呢,所以请大奶奶开一下锁,带着人搬下来吧。”
李纨便让素云接过钥匙,又吩咐一个婆子去二门外叫几个小厮来帮忙。
李纨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指挥人上去打开缀锦阁的门,然后一张一张地把桌子往下搬。小厮、婆子和丫头们一齐动手,总共搬下了二十多张桌子。
李纨吩咐道:“小心点,别跟急鬼投胎似的慌慌张张,小心摔了磕了牙!”接着,她回头对刘姥姥微笑着说:“姥姥,您也上去看看吧。”
刘姥姥一听,满心欢喜,连忙拉着板儿,顺着梯子往上爬。
进了屋,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地堆放着屏风、桌椅和各种大小花灯等物品,虽然刘姥姥不太认识这些,但看到五彩斑斓、各有千秋的景象,还是忍不住念了几句佛号才下来。之后,她们锁上门,一行人这才下来。
李纨又说:“怕老太太一时兴起,我们把船上的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拿下来准备好吧。”大家应声答应,再次打开门,一样样地把东西搬了下来。随后,她吩咐小厮去通知驾船的婆子们,到船坞里把两只船撑出来。
正当大家忙乱着进行各种准备时,忽然看见贾母已经带着一群人走了进来。
李纨连忙迎上前去,笑着说:“老太太兴致真好,这么早就过来了。我还以为您还没梳头呢,刚摘了些菊花准备送去给您。”说着的同时,碧月已经捧着一个大如荷叶形状的翡翠盘子走了过来,盘子里盛放着各式各样的折枝菊花。
贾母便从中挑了一朵大红菊花,簪在了自己的鬓边。接着,她回头看见了刘姥姥,连忙笑着说:“过来,也给你戴朵花。”
话还没说完,凤姐就拉过刘姥姥,笑着说:“让我来帮你打扮打扮。”说着,她拿起盘子里的花,横七竖八地插在刘姥姥的头上。贾母和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刘姥姥也笑着说:“也不知我这脑袋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今天竟这样光鲜起来。”
众人笑道:“你还不快摘下来摔到她脸上呢,看你被她打扮得像个老妖精似的。”
刘姥姥笑道:“我虽然老了,年轻时也是个爱美的人,喜欢花儿粉儿的,今天这老风流样也挺好嘛。”
在谈笑风生中,一行人已来到沁芳亭上。
丫鬟们抱来一张华丽的大锦褥,铺在栏杆旁的榻板上。贾母靠着柱子坐下,并让刘姥姥也坐在旁边,接着问她:“你觉得这园子怎么样?”
刘姥姥一边念佛一边回答:“我们乡下人到了年底,都会进城买些年画来贴。平时闲聊时,大家总说要是能去画里逛一逛该多好。心里明白那些画都是假的,哪能有这么真实的地方。没想到今天进了这园子一看,竟然比画里还要美上十倍。要是有人能照着这园子画一幅,我带回家给乡亲们瞧瞧,就是死了也值啊。”
贾母听后,指着惜春笑着说:“你看看我这小孙女,她就会画画。等改天让她给你画一幅怎么样?”
刘姥姥一听,高兴得连忙跑过来,拉着惜春的手说:“我的姑娘啊,你这么年轻,长得又这么漂亮,还这么有能耐,莫非是神仙转世的吧!”
贾母稍作休息后,自然而然地带着刘姥姥四处参观,首先来到了潇湘馆。刚迈进园门,便看见两旁翠竹夹道,地上铺满了青苔,中间是一条用石子铺就的羊肠小径。
刘姥姥连忙侧身让出路来,请贾母一行人先行,自己则小心翼翼地在路边行走,试图避开湿滑的青苔。
琥珀见状,连忙拉住她提醒道:“姥姥,您还是跟我们一块儿走吧,小心青苔滑!”
刘姥姥笑道:“没事的,我常走这条路,很熟悉。倒是你们小姐们的绣花鞋,可别弄脏了。”边说边抬头与人交谈,没留意脚下,果然一滑,咕咚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拍手大笑起来。
贾母边笑边责备道:“你们这些调皮鬼,还不快扶姥姥起来,光站着笑什么!”话音未落,刘姥姥已经自己爬了起来,也跟着笑了起来,自嘲道:“刚夸下海口就摔了一跤,真是打嘴。”
贾母关切地问她:“腰没扭到吧?让丫鬟们来给你锤一锤。”
刘姥姥说:“哪里能说我这么娇贵呢。哪天不摔上两跤,要是都得捶打一番,那还了得啊。”
紫鹃早已打起湘妃竹帘,贾母等人走进来坐下。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托着一盖碗茶,恭敬地递给贾母。
王夫人说:“我们不喝茶,姑娘不用倒了。”
林黛玉听后,便吩咐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把椅子移到下首位置,请王夫人坐下。
刘姥姥看到窗下的桌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又见书架上堆满了书籍,便说:“这一定是哪位少爷的书房吧。”
贾母笑着指了指黛玉说:“这是我外孙女的房间。”
刘姥姥仔细打量了一番林黛玉,才笑着说:“这哪里像个小姐的闺房,简直比那些上等书房还要雅致。”
贾母接着问:“宝玉怎么没来?”
众丫头回答说:“在池塘里的船上呢。”
贾母又问:“是谁准备的船?”
李纨连忙回答:“才开楼拿东西时,我怕老太太高兴想坐船,就预先准备好了。”
贾母听了,正要说话时,有人禀报说:“姨太太来了。”
贾母等人刚站起身,只见薛姨妈已经走了进来,一面坐下一面笑着说:“今天老太太高兴,我就这么早早地赶来了。”
贾母笑着说:“我刚才还说来迟了要罚,没想到姨太太就来迟了。”
谈笑间,贾母注意到窗上纱的颜色已经陈旧,便对王夫人说:“这纱刚糊上时确实好看,但时间一长就不鲜亮了。而且咱们这院子里又没种桃杏树,满眼的竹子已经是绿意盎然,再用这绿纱糊窗反而显得不协调。我记得咱们以前有好几种颜色的纱用来糊窗呢。明天让人把这窗上的纱换了吧。”
凤姐儿连忙接口:“昨天我开库房时,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多匹银红色的蝉翼纱,上面绣着各种折枝花、流云卍福、百蝶穿花的图案,颜色鲜艳,纱质又轻又软,我简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纱。我还拿了两匹出来,打算做两床绵纱被,肯定错不了。”
贾母听了,笑着嗔怪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什么没见过、没经过的,连这纱都不认识,将来还怎么夸口!”
薛姨妈等人也都笑着说:“不管你经过见过多少世面,哪里敢跟老太太比呀。老太太何不指点指点她,也让我们长长见识。”
凤姐儿也笑着央求:“好祖宗,您就教教我吧。”
贾母笑着对薛姨妈等人说:“那种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难怪她会错认成蝉翼纱,确实有点像,不知情的人都这么认为。它的正经名字叫做‘软烟罗’。”
凤姐儿说:“这个名字也挺好听的。只是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各式各样的纱罗也见过几百种了,却从没听过这个名字。”
贾母笑着回应:“你才活了多少年,见过几件稀罕物,就在这里炫耀了。那种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种是雨过天晴的蓝,一种是秋香色,一种是松绿色,还有一种就是银红色;如果用它来做帐子,或者糊窗户,远远望去就像烟雾一样,所以才叫‘软烟罗’。那银红色的又叫‘霞影纱’。现在宫里用的府纱也没有这么柔软厚实又轻薄细密的。”
薛姨妈也笑着说:“别说凤丫头没见过,就连我也没听说过。”
凤姐儿边说边让人取来一匹软烟罗。
贾母看了看说:“对,就是这个。起初不过是用来糊窗户的,后来我们试着用它做被子、做帐子,效果竟然也很好。明天就找几匹出来,用那银红色的给她糊窗户。”
凤姐儿答应着。大家都看了看,赞不绝口。
刘姥姥也眯着眼睛看个不停,一边念佛一边说:“我们要是拿它来做衣服都舍不得,你们却拿来糊窗户,岂不是太可惜了?”
贾母说:“做衣服反而不好看。”
凤姐儿连忙把自己身上穿着的一件大红绵纱袄的衣襟拉了出来,给贾母和薛姨妈看:“你们看我这袄子。”
贾母和薛姨妈都说:“这已经是上好的了,现在宫里特制的都比不上这个。”
凤姐儿说:“这种薄绸子,还说是宫里特制供皇上用的呢,竟然连官府用的都比不上。”
贾母吩咐道:“再找找看,说不定还有青色的。如果有的话,都拿出来,送两匹给刘亲家,再拿一匹给我做个帐子挂着,剩下的加上衬里,做些夹背心给丫头们穿,别白白放着发霉坏了。”
凤姐连忙答应,仍旧吩咐人送去。
贾母站起身,笑着说:“这屋子太小了,我们再到别处逛逛吧。”
刘姥姥边念佛边说:“人人都说大户人家住大房子。昨天见了老太太的正房,配上那些大箱子、大柜子、大桌子、大床,真是气派。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难怪后院子里有架梯子,我起初还纳闷,又不爬上去晒东西,要梯子做什么?后来我才想到,一定是用来开那高高的柜子,收放东西的,没有梯子怎么够得到呢?现在又看到这小屋子,比大屋子收拾得还更精致。满屋的东西都好看极了,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我越看越舍不得离开这儿。”
凤姐说:“还有更好的地方呢,我带你去参观参观。”
说着,一行人离开了潇湘馆。远远望去,池塘中有一群人在划船。
贾母说:“他们既然已经准备好了船只,我们就去坐一会儿吧。”说着,一行人便朝紫菱洲蓼溆那一带走去。
还没到池塘边,就看见几个仆妇手里都捧着装饰精美的五彩大食盒走来。
凤姐连忙问王夫人早饭要在哪里摆开。
王夫人回答说:“问问老太太在哪里,就在哪里摆吧。”
贾母听后,便回头吩咐:“你三妹妹那里就挺好。你带人把饭菜摆过去,我们从这里坐船过去。”
凤姐听后,立刻转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以及端饭菜的仆人们抄近路来到了秋爽斋,在晓翠堂上布置好了餐桌。
鸳鸯笑着说:“我们总说外面的老爷们喝酒吃饭时都会请个清客相公来逗乐,今天我们也有了一个‘女清客’了。”
李纨为人厚道,听了这话不解其意。
凤姐儿却明白鸳鸯说的是刘姥姥,也笑着回应:“今天我们就拿她来逗逗乐。”两人便开始商量具体怎么做。
李纨笑着劝阻道:“你们也不做点好事,又不是小孩子了,还这么顽皮,小心老太太责怪。”
鸳鸯笑道:“这不关你的事,有我呢。”
正当大家交谈之际,贾母等人来到了,大家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
随后,有丫鬟端来了两盘茶,众人品尝之后,凤姐手里拿着一条西洋布手帕,包着一副乌木镶嵌银边的筷子,逐一指点座位,按照宴席安排摆放好餐具。
贾母吩咐道:“把那张小楠木桌子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坐。”
大家一听,连忙把桌子搬了过来。
凤姐朝鸳鸯使了个眼色,鸳鸯便拉着刘姥姥走到一旁,低声叮嘱了她一番,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是做错了,我们可是要笑话的哦。”
安排妥当后,众人重新落座。薛姨妈因为已经吃过饭了,所以不吃,只在一旁品茶。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坐在一桌,王夫人则带着迎春姐妹三人坐在另一桌,刘姥姥紧挨着贾母一桌坐下。
平日里贾母用餐时,总有小丫鬟在一旁侍候,拿着漱口盂、拂尘、手帕等物品。虽然如今鸳鸯已不负责这些杂务,但今天她却特意接过拂尘来挥动。
丫鬟们明白鸳鸯是想捉弄刘姥姥,便纷纷让开。
鸳鸯一边侍立,一边悄悄对刘姥姥说:“别忘了我们的计划。”
刘姥姥回答说:“姑娘放心。”
刘姥姥入座后,拿起筷子,感觉沉甸甸的,用起来很不顺手。
原来这是凤姐和鸳鸯事先商量好的,特意给刘姥姥准备了一双老年用的四棱象牙镶金的筷子。
刘姥姥见状笑道:“这筷子比我们家的铁锨还重,我怎么使得动它呢。”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只见一个媳妇端着一个盒子站在那里,随后一个丫鬟走上前揭开盒盖,里面装着两碗菜肴。
李纨拿起一碗放在贾母的桌上。凤姐却特地挑了一碗鸽子蛋放到了刘姥姥的桌上。
贾母这边刚说了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大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说完,自己却憋着笑不吭声。起初大家伙儿都愣住了,但随即一听这话,上上下下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史湘云笑得实在忍不住,一口饭直接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得岔了气,伏在桌子上直喊“哎哟”;宝玉早就滚到了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直叫“心肝宝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薛姨妈也憋不住,嘴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身;探春手里的饭碗都撞到了迎春身上;惜春离开了座位,拉着她的奶妈喊“揉揉肚子”。
在场的没有一个不弯腰屈背的,有的躲出去蹲着笑,有的强忍着笑上来替姐妹们换衣裳,唯独凤姐和鸳鸯还硬撑着,继续招呼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筷子,觉得不太顺手,又说:“这里的鸡长得真俊,下的蛋也小巧可爱,真漂亮。我先戳一个尝尝。”大家刚停下笑,听到这话,又开始笑了起来。
贾母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身旁的琥珀赶紧为她轻轻捶背。贾母边笑边说:“这肯定是凤丫头那个调皮鬼搞的鬼,大家可别上她的当。”
这时,刘姥姥正赞叹着鸡蛋的小巧,打算夹一个尝尝,凤姐儿笑道:“这一个要一两银子呢,快尝尝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刘姥姥于是伸出筷子去夹,却怎么也夹不起来,在碗里折腾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夹起一个,刚伸长脖子要吃,那鸡蛋又滑了下来,滚到了地上。
刘姥姥连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捡,早有旁边的人快手快脚地捡走了。
刘姥姥感叹道:“一两银子啊,连响声都没听见就没了。”
这时,大家已经没了吃饭的心思,都看着刘姥姥取乐。
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双讲究筷子拿出来了?又不是请客摆大宴。都是凤丫头搞的鬼,还不快换了!”
原本底下的人并没有准备这种象牙筷子,是凤姐和鸳鸯特意拿来的,听到贾母这么说,连忙收了回去,换上了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
刘姥姥说:“去了金的,又来银的,到底还是不如我们自家的筷子用得顺手。”
凤姐儿解释说:“要是菜里有毒,这银的下去就能试出来。”
刘姥姥笑道:“要是这菜里有毒,那我们平常吃的那些菜不就都成砒霜了?哪怕毒死,我也要吃个痛快。”
贾母见刘姥姥如此有趣,吃得又津津有味,便将自己的菜也端过来给她吃。还吩咐一个老嬷嬷,将各种菜肴也给板儿夹到碗里。
饭后,贾母一行人移步至探春的卧室闲聊。
那边厢,桌上的残羹剩饭被迅速收拾干净,随即又摆上了一桌新的。
刘姥姥目睹李纨与凤姐儿并肩而坐用餐,不禁感叹道:“别的不说,我就爱你们家的这些规矩。难怪常说‘礼出大家’。”
凤姐儿连忙笑道:“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刚才不过是大家图个乐呵。”话音未落,鸳鸯也走进来,笑吟吟地说:“姥姥别生气,我给您赔个不是。”
刘姥姥笑答:“姑娘这是说的哪里话,咱们不过是逗老太太开心,哪有生气的道理!你事先告诉我,我就懂了,不过是逗乐子嘛。要是真心里不舒服,我也不会说了。”
鸳鸯随即责备下人:“怎么不给姥姥倒茶喝?”
刘姥姥忙说:“刚才有位嫂子已经给我倒过茶了,我也喝过了。姑娘也该用餐了。”
凤姐儿拉着鸳鸯坐下说:“你就和我们一起吃吧,省得回去还得再折腾。”鸳鸯于是坐了下来。
婆子们赶紧添上碗筷,三人将饭吃完。
刘姥姥笑道:“我看你们这些人,就吃这么一点就饱了,真不知你们是怎么饿不着的。难怪都说你们弱不禁风。”
鸳鸯问道:“今天剩下的菜不少,都打算怎么处理?”
婆子们回答:“都还没分呢,等着一会儿一起分给下人们吃。”
鸳鸯说:“他们吃不完的,挑两碗给二奶奶屋里的平儿送去。”
凤姐儿说:“她早吃过饭了,不用给她。”
鸳鸯笑道:“她不吃,就喂你们的猫。”
婆子听了,连忙挑了两样菜用盒子装好送去。
鸳鸯又问:“素云去哪儿了?”
李纨说:“她们都在这里一块儿吃呢,还找她做什么。”
鸳鸯说:“那就算了。”
凤姐儿说:“袭人不在这里,你倒是让人送两样给她去。”
鸳鸯闻言,便吩咐人也送了两样菜给袭人。
接着,鸳鸯又问婆子们:“回头喝酒用的攒盒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