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儿依旧有些胆怯,不懂得上前问候。
贾母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岁数了呀?”
刘姥姥连忙站直身子回答:“我今年七十五岁了。”
贾母转头对众人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般硬朗。她可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是到了这个岁数,还不知道能不能动弹呢。”
刘姥姥笑着说:“我们生来就是劳碌命,老太太您是享福的命。要是我们也像您这样,那地里的活儿谁来干呢?”
贾母又问:“眼睛和牙齿都还好吧?”
刘姥姥答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有点松动了。”
贾母说道:“我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记性也差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清了。亲戚们来访,我怕人家笑话我,我现在什么都不懂,也就只能吃两口嚼得动的食物,睡睡觉,闷了就跟这些孙子、孙女们玩笑一番,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刘姥姥笑着回应:“这正是老太太的福气呢。我们想这样过还做不到呢。”
贾母道:“什么福气,不过是个没用的老朽罢了。”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贾母接着笑道:“我刚才听凤姐儿说,你带了好多新鲜的瓜菜来,已经叫她去准备了。我正馋着地里刚摘的瓜菜呢,外面买的,终究比不上你们自家田里的味道。”
刘姥姥笑道:“这些都是些乡野之物,图个新鲜罢了。其实我们倒想吃鱼肉呢,只是吃不起啊。”
贾母接着说道:“既然今天认了亲,就别空着手回去。如果不嫌弃我这里,就住上一两天再走吧。我们这儿也有个园子,园子里长着不少果子,你明天尝尝鲜,再带点回家,也算没白来亲戚家一趟。”
见贾母高兴,王熙凤也连忙挽留道:“我们这地方虽然比不上你们那大宅院,但空房间还是有两间的。你住上两天,给我们老太太讲讲你们那边的新鲜事儿。”
贾母笑着对王熙凤说:“凤丫头,别拿她开玩笑了。她是乡下来的,人老实,哪里经得起你逗弄。”说完,又吩咐人去拿些果子给板儿吃。
板儿见人多,不敢吃。贾母便又叫人拿些钱给板儿,让丫鬟们带他出去玩。
刘姥姥喝过茶后,便开始向贾母讲述乡村里的所见所闻,贾母听得津津有味。正聊得起劲时,王熙凤派人请刘姥姥去吃晚饭。贾母还特意从自己的菜中挑了几样,让人送去给刘姥姥品尝。
凤姐发现刘姥姥很合贾母的心,饭后立刻又安排刘姥姥过来。
鸳鸯连忙吩咐一个老妇人带着刘姥姥去沐浴,并亲自挑选了两件日常衣物让刘姥姥换上。
刘姥姥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待遇,连忙换了衣服出来,坐在贾母床边,还努力找些话题来聊。
这时,宝玉和他的姐妹们也都在场,他们从未听过这样的话,觉得比那些说书盲人讲的故事还要吸引人。
虽然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但她天生有些见识,加之年纪大,世事阅历丰富。见贾母高兴,又见这些少爷小姐们都爱听,即便没话可说,也会编些故事来讲。
于是她说道:“我们村子里种田种菜,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哪有空闲的时候,整天都在田头忙碌,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见过呢。就拿去年冬天来说,连续下了几天大雪,地上积雪有三四尺深。有天我起得早,还没出门,就听到外面柴草响。我心想,肯定是有人偷柴草。于是趴在窗缝里一看,却不是我们村里的人。”
贾母说道:“想必是路过的行人觉得冷了,看到现成的柴火,就抽了些去烤火也是有可能的。”刘姥姥笑着回答:“其实也不是过路的客人,所以说起来很奇怪。您猜是谁?原来是个十七八岁、长得非常标致的小姑娘,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穿着大红袄和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儿,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吵闹起来,有人说:“没事的,别吓着老太太!”
贾母等人听了,连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丫鬟回禀说:“南院的马棚里起了火,不过没关系,火势已经被控制住了。”
贾母胆子最小,听到这话,连忙站起来让人扶着走到廊上来看,只见东南方向仍有火光闪烁。贾母吓得直念佛,连忙吩咐人去火神面前烧香。王夫人等人也急忙过来请安,并回报说:“火已经扑灭了,老太太请回房休息吧。”
贾母一直等到火光完全熄灭后,才带领众人进屋。宝玉急忙问刘姥姥:“那个女孩在大雪天里为什么要抽柴草呢?万一冻病了可怎么办?”
贾母说:“刚才就是因为提到抽柴草才引发了火灾,你还问个不停!别提这个了,换个别的话题吧。”
宝玉听了,虽然心里不太高兴,但也只好作罢。刘姥姥于是又想了个故事,讲道:“在我们庄子东边,住着一位老奶奶,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她每天都吃斋念佛,没想到竟然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夜里给她托梦说:‘你如此虔诚,本来该是无后的命运,现在我已经向玉皇大帝禀报,赐给你一个孙子。’原来这位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也只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养到十七八岁时却去世了,老奶奶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她果然又有了一个孙子,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白嫩如雪,聪明伶俐极了。由此可见,这些神佛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番话,正合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意,连王夫人也听得入了神。
宝玉心里一直惦记着抽柴火的故事,因此显得有些郁闷,默默在心里盘算着。
探春见状便问他:“昨天打扰了史大妹妹,我们回去商量一下,再组织一次诗社聚会,顺便回请她一顿,同时也请老太太来赏菊花怎么样?”
宝玉笑着说:“老太太已经说了,还要设宴回请史妹妹,让我们作陪呢。等参加了老太太的宴席之后,我们再请也不迟。”
探春道:“越往后天气越冷,老太太可能不太乐意出门。”
宝玉说:“老太太可喜欢雨雪天气了。要不我们等第一场雪下来,请老太太来赏雪不是更好?而且下雪天吟诗也更有情趣了。”
林黛玉连忙笑着说:“我们下雪天吟诗?依我看,还不如找一捆柴火来,在雪地里抽柴火玩,那不是更有趣吗!”说完,宝钗等人都笑了起来。
宝玉看了她一眼,没有接话。
众人散去后,宝玉私下里终究还是把刘姥姥拉到一旁,仔细询问起那个女孩的身份。
刘姥姥无奈之下,只好编造了一番话告诉他:“那女孩啊,原本是咱们庄子北边地埂上一个小祠堂里供奉的,不是什么神佛,以前有个老爷。”说着,她又努力去回想那个老爷的名字。宝玉连忙打断说:“不管叫什么名字了,你别想了,只说说是怎么回事就行。”
刘姥姥于是继续道:“这位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名叫茗玉。茗玉小姐知书达理,老爷太太把她当作掌上明珠一样疼爱。可惜啊,茗玉小姐活到十七岁时,因病去世了。”
宝玉听后,跺脚叹息,又问:“那后来呢?”
刘姥姥答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成疾,就盖了那座祠堂,还塑了茗玉小姐的像,派人去烧香供奉。可日子久了,人也没了,庙也破败了,那尊像据说还成了精。”
宝玉连忙说道:“不是说她成了精,按照规矩,这样的人虽死犹生。”
刘姥姥念了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若不是宝玉你说,我们都当她成精了。她经常变化成人形到各村庄店铺的路上闲逛。我才说那个抽柴火的就是她了。我们村里的人还商量着要打掉那塑像,平了庙宇呢。”
宝玉连忙说:“千万别这么做。如果平了庙,那可是不小的罪过。”
刘姥姥道:“幸亏宝玉你告诉我,我明天回去就拦住他们。”
宝玉说:“我们家的老太太、太太都是善心人,全家上下也都乐善好施,最爱修庙塑神。我明天写一个募款倡议书,帮你化些缘,你就当个香头,攒钱来修缮庙宇,再重塑神像,每月给你香火钱供你烧香,岂不是很好?”
刘姥姥道:“如果能这样,托小姐的福,我也能有几个钱使唤了。”
宝玉又询问了地名、村庄名,以及距离远近、具体位置等信息。刘姥姥便随口编造了一番。
宝玉信以为真,回到房间整整思考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就拿出一些钱给茗烟,根据刘姥姥所说的方向和地名,吩咐茗烟先去实地查看清楚,回来后再做主意。
茗烟离开后,宝玉左等右等都不见他回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好不容易等到太阳下山,才看见茗烟兴高采烈地回来。
宝玉连忙问道:“找到庙了吗?”
茗烟笑着说:“老爷您听得不准确,可让我好找。那个地方的位置和您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我找了一整天,直到东北边的田埂子上才发现一座破庙。”
宝玉一听,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忙说:“刘姥姥年纪大了,偶尔记错也是正常的。你快说说你看到的情况。”
茗烟说:“那座庙的大门是朝南开的,破旧得很。我正找得不耐烦,一看到那庙,心想‘这下可好了’,连忙走进去。结果一看那泥塑的神像,吓得我立刻跑了出来,那雕像做得跟真人似的。”
宝玉听后,高兴得笑道:“如果她真的能变成人,自然会有些生气勃勃的样子。”
茗烟拍手笑道:“哪有什么女孩子,里面供的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呢。”
宝玉一听,啐了一口,骂道:“真是个没用的家伙!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
茗烟辩解道:“二爷您又不知是从哪本书上看的,或是听了谁的瞎话,竟然信以为真,派我去干这没头没脑的事,还说我没用呢?”
宝玉见他急了,连忙安慰他说:“你别着急。等哪天有空了你再去看看。要是她骗我们呢,自然就没了;要是真的有那么回事,你不也积了阴德嘛。到时候我一定重重赏你。”
正说着,只见二门上的小厮来报:“老太太房里的姑娘们正站在二门口找二爷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