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钗清楚地听见了林黛玉对她的尖刻言辞,但因为心里挂念着母亲和哥哥,所以并没有回头,只是径直走开了。
此时,林黛玉仍旧独自站在花丛的阴影里,远远地望着怡红院的方向。她看到李纨、迎春、探春、惜春以及其他人等陆续进入怡红院,然后又三三两两地散去,唯独不见凤姐儿的身影。
林黛玉心中暗自思量:“怎么她不来探望宝玉呢?即便有事缠身,她也定会找机会来露个面,讨好老太太和太太的。今天这么晚了她还不来,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边猜疑,林黛玉一边抬头再次望去,只见一群衣着华丽的人正向怡红院走来。
定睛一看,原来是贾母挽着凤姐儿的手,后面跟着邢夫人、王夫人、周姨娘以及一众丫鬟、媳妇等人都进了院子。
黛玉见状,不禁点头叹气,想起了有父母在身边的好处,眼泪又不由自主地滑落脸颊。
过了一会儿,宝钗和薛姨娘等人也进去了。这时,紫鹃从背后走来,劝道:“姑娘,该吃药了,开水都凉了。”
黛玉有些不耐烦地说:“你到底要怎样?老是催,我吃不吃,关你什么事!”
紫鹃笑道:“你好不容易咳嗽才好些,又不肯吃药了。虽然现在是五月,天气热,但还是要小心些。大清早的,你就站在这潮湿的地方半天了,也该回去休息了。”
紫鹃的这一句话提醒了黛玉,她才觉得腿有些酸,愣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跟着紫鹃回到了潇湘馆。
林黛玉迈进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地错落有致的竹影和斑驳不一的苔藓,这情景不禁让她回忆起《西厢记》中的句子:“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大意为:在幽静偏僻的地方是否有人行走,只见青苔上点缀着清冷的露水,闪着寒光。
她心中暗暗叹息:“崔莺莺啊崔莺莺,你确实是命运多舛之人!但即便你命运不济,至少还有寡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相伴。而我林黛玉如今命运比你还悲惨,连寡母弱弟都一并没有。古人常说‘美女薄命’,可我又算不得什么美女,为何命运却比崔莺莺还要坎坷!”
思绪万千间,她继续前行,不料廊上的鹦鹉见到她,“嘎”地一声俯冲下来,吓了她一跳,她不由得嗔怪道:“这该死的鸟儿,又弄得我一头灰。”
鹦鹉飞回架上,随即喊道:“雪雁,快来掀帘子,姑娘回来了。”
林黛玉停下脚步,伸手轻扣鹦鹉架子,笑道:“有没有给你添食加水呀?”鹦鹉竟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与林黛玉平日里哀叹的音调极为相似,接着它吟诵起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和紫鹃听了都忍俊不禁。紫鹃笑道:“这些都是姑娘平日里念的,它竟然都记住了,真是难得。”
黛玉吩咐紫鹃把鹦鹉架子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随后进屋,在月洞窗内坐下。
服完药后,她看见窗外竹影婆娑,映照在纱窗上,整个屋内都显得阴凉而翠绿,竹席带来丝丝凉意。黛玉为了排解胸中的郁闷,隔着纱窗与鹦鹉嬉戏,还教它念自己平日里喜欢的诗词,这些暂且不提。
话说薛宝钗回到家中,恰逢母亲正在梳理头发。母亲一见到她,便问:“这么一大早,你跑回来干什么?”
宝钗回答说:“我想看看母亲身体是否安康。昨天我走了之后,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又来捣乱?”说着,便在母亲身旁坐下,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
薛姨妈见宝钗哭泣,自己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一边伤心一边安慰她:“我的宝贝女儿,别难过了。我会好好教训那个孽子的。你要是有个什么闪失,我还指望谁呢!”
这时,薛蟠在外面听到了动静,连忙跑了进来,对着宝钗连连作揖,说:“好妹妹,你就原谅我这一次吧!都是我昨天喝酒喝多了,回来得晚,路上撞邪了,回到家还没清醒,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胡话,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了,你可别生气啊。”
宝钗原本掩面而泣,听了这话,不由得又笑了出来,于是抬起头向地上啐了一口,说道:“你不用装模作样了。我知道你心里多半嫌弃我们母女俩,想方设法让我们离开你,你就清净了。”
薛蟠一听这话,连忙赔笑道:“妹妹这话可真让我无地自容了。你向来不是爱胡思乱想、说偏激话的人啊。”
薛姨妈赶紧接着话茬说:“你就只会听见你妹妹的玩笑话,难道你昨晚说的那些话就对了?我看你是糊涂了吧!”
薛蟠连忙说:“妈,您也别生气了,妹妹也别烦恼。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跟他们出去喝酒闲逛了,怎么样?”
宝钗闻言笑道:“这不就明白过来了吗!”
薛姨妈打趣道:“你要是真能有这份恒心,那龙都能下蛋了。”
薛蟠认真地说:“我要是再和他们出去鬼混,妹妹知道了,就尽管骂我,说我是畜生,不是人,都行!何必呢,就因为我一个人,让你们娘俩天天操心!妈因为我生气,我还可以理解,但要是总让妹妹为我操心,那我更不是人了。现在爹不在了,我没能多孝顺您,多照顾妹妹,反而让您生气,妹妹烦恼,我简直连畜生都不如了!”口里说着,眼睛里禁不起也滚下泪来。
薛姨妈本来已经止住了哭泣,但一听薛蟠这么说,又勾起了她的伤心来。
宝钗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你闹够了没有,这会子又把妈给惹哭了。”
薛蟠一听,连忙收起眼泪,赔笑道:“我哪有惹妈哭啊!算了算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我叫香菱来给妹妹倒茶。”
宝钗说:“我也不喝茶,等妈洗完手,我们就过去吧。”
薛蟠又说:“妹妹的项圈让我看看,说不定该拿去重新炸一炸了。”
宝钗回应道:“那项圈黄澄澄的,挺好的,炸它干嘛?”
薛蟠接着又说:“妹妹现在应该添置些新衣裳了,想要什么颜色、什么样式,告诉我。”
宝钗说:“那些衣服我还没穿完呢,不用再做新的了。”
过了一会儿,薛姨妈换好衣服,拉着宝钗进去了,薛蟠这才离开。
此时,薛姨妈与宝钗走进园中探望宝玉。抵达怡红院后,她们发现抱厦内外回廊上站满了丫鬟和仆妇,就知道贾母等人都在这里。
母女俩进屋与大家打过招呼后,只见宝玉正躺在榻上。
薛姨妈关切地询问他的病情是否好转,宝玉连忙想要起身回应,嘴里说着“好多了”,并补充道:“总是这样惊动姨娘和姐姐,我真是担当不起。”
薛姨妈连忙按住他躺下,继续问:“想吃点什么,尽管告诉我。”
宝玉微笑着回答:“等我想起来,自然会向姨娘要的。”
王夫人也关切地问:“你到底想吃点什么,回头我好让人给你送来。”
宝玉笑道:“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吃的,倒是上次做的那种小荷叶、小莲蓬形状的汤挺不错的。”
凤姐在一旁打趣道:“这口味倒也不奢华,就是做起来太费事了。巴巴地就想吃这个了。”
贾母听后,连忙催促身边的人赶紧去做。
凤姐笑道:“老祖宗别急,让我先想想那模具是谁收着呢。”说着,她回头吩咐一个仆妇去厨房询问。
那仆妇去了好一会儿才回来,说厨房回复说四副做汤的模具都已经交上来了。
凤姐听了之后,思考片刻说:“我记得是交上来了,但不确定交给了谁,可能放在茶房那边了。”
随后她派人去询问管茶房的人,对方也说没收。最终还是管理金银器皿的人把东西送了过来。
薛姨妈先接过来查看,发现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制模具,每副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模具上雕刻着豆子大小的各种图案,有菊花、梅花、莲蓬和菱角等,总共三四十种样式,做得非常精致。她笑着对贾母和王夫人说:“你们府上真是别出心裁,喝碗汤都有这么多花样。如果不告诉我,我还真看不出这是做什么用的。”
凤姐不等别人说话,就笑道:“姨妈哪里知道,这是去年准备宴席时他们想出的办法:不知道用什么面粉印出来的,借着新荷叶的清香,全靠好汤来提味,其实没什么意思,谁家会日常吃这个呢。那次呈样只做了一次,他今天怎么突然想起来了。”说着,她接过匣子,递给一个妇人,吩咐厨房立即拿几只鸡,再加点配料,做出十来碗来。
王夫人问:“要这些做什么?”
凤姐笑道:“有个原因:这种东西家里平时不怎么做,今天宝兄弟提起来了,单独做给他吃。如果老太太、姨妈、太太都不吃,似乎不太好。不如借这个机会多做些,大家一起吃,这样我也好沾点光。”
贾母听了笑道:“你这猴子,真狡猾!拿着公家的钱做人情。”说得大家都笑了。
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碍事。这点小钱我还是出得起的。”然后她回头吩咐那个妇人:“告诉厨房,尽管好好添加配料做,银子从我的账上领。”妇人答应着走了。
宝钗在一旁笑着说道:“我来了这么几年,仔细观察,凤丫头虽说机灵,但论起巧妙来,还是老太太更胜一筹。”
贾母听了这话,便回答道:“我现在老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巧妙。想当年我这么大年纪的时候,可比凤丫头还能干呢。她现在虽说比不上我们,但也算不错了,比你姨娘强多了。你姨娘真是可怜,话不多,跟木头似的,在公婆面前也不讨喜。凤儿嘴甜,怎能不让人疼爱。”
宝玉笑道:“这么说来,不爱说话的人就不值得疼爱了吗?”
贾母说:“不爱说话的有不爱说话的可爱之处,嘴甜的也有让人嫌弃的地方,还不如不说话的好。”
宝玉笑道:“这就对了。我说大嫂子就不大爱说话呢,老太太待她也和待凤姐姐一样好。如果光是会说话才值得疼爱,那我们这群姐妹里头,也就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值得疼了。”
贾母道:“说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恭维,说真的,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都比不上宝丫头。”
薛姨妈听了,连忙笑着说:“老太太这话可是偏心了。”
王夫人也赶紧笑着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跟我说宝丫头好,这可不是假话。”
宝玉原本拉着贾母是想赞美林黛玉的,没想到反而赞美起了宝钗,这让他颇感意外,便朝宝钗一笑。宝钗早已转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突然有人前来邀请吃饭,贾母这才站起身,吩咐宝玉要好好休息,又嘱咐了一遍丫头们,然后才扶着凤姐儿,谦让着薛姨妈,一行人离开了房间。
贾母问道:“汤熬好了吗?”接着又问薛姨妈等人:“想吃什么,尽管告诉我,我有办法让凤丫头弄来给大家尝尝。”
薛姨妈笑着说:“老太太也会逗她呢。她时常弄些东西来孝敬老太太,可老太太终究也吃不了多少。”
凤姐儿也笑道:“姑妈可别这么说。我们老祖宗不过是嫌弃人肉酸,要是不嫌弃,早就把我吃了呢。”
一句话没说完,就把贾母和众人都逗得哈哈大笑起来,连宝玉在房里也忍不住笑了。袭人笑着打趣道:“二奶奶这张嘴,真是厉害得吓人!”
宝玉笑着伸出手拉住袭人,说道:“你站了半天,累了吧?”边说边拉她到自己身边坐下。
袭人笑道:“瞧我这记性,又忘了。趁着宝姑娘还在院子里,你去跟她说一声,请她的莺儿来帮我们打几根络子。”
(注:络就是结。络子就是结的一种用法,是用线绳编成的小网袋,可以装物。)
宝玉笑道:“多亏你提醒。”说着,便抬头朝窗外喊道:“宝姐姐,吃过饭后让莺儿来一下,帮我们打几根络子,她有空吗?”
宝钗听到后,回过头来说:“怎么会没空呢,一会儿就叫她来。”
贾母等人还没听清楚,都停下脚步问宝钗。宝钗解释了一番,大家这才明白。
贾母又说:“好孩子,你叫莺儿来帮你弟弟打几根络子。要是你身边没人使唤,我那里闲着的丫头多得很,你喜欢谁,就叫谁来帮忙。”
薛姨妈和宝钗等都笑着说:“直接叫莺儿来干就是了,哪有什么需要使唤的地方。她天天闲着也是淘气。”
众人边走边聊,忽然发现史湘云、平儿、香菱等人在山石旁采摘凤仙花,看到他们走近,便都迎了上来。
不久,一行人走出园子,王夫人担心贾母累了,便提议到自己所住的上房休息。贾母也觉得腿有些酸,于是点头同意了。王夫人随即吩咐身边的丫鬟们赶紧去准备座位。
这时,赵姨娘推说自己不舒服,只有周姨娘和其他婆娘、丫鬟们忙着打起帘子,立起靠背,铺上褥子。
贾母在凤姐儿的搀扶下走进来,与薛姨妈按宾主之位坐下,薛宝钗和史湘云则坐在下首。王夫人亲自捧了茶递给贾母,李纨则给薛姨妈奉上茶。
贾母对王夫人说:“让她们这些小辈媳妇来伺候,你就坐在那里陪我们说说话吧。”
王夫人这才在一张小凳子上坐下,吩咐凤姐儿:“老太太的饭菜就在这里摆,等会儿再添些菜来。”
凤姐儿答应了一声就出去了,随即派人去贾母那边通报,那边的婆娘连忙往外传话,丫鬟们也赶紧跑了过来。王夫人又吩咐人去请姑娘们过来。
等了半天,只有探春和惜春来了;迎春身体不舒服,不想吃饭;林黛玉更不用说,平时十顿饭也就能吃下五顿,大家也都不在意了。
过了一会儿,饭菜准备好了,众人动手布置好桌子。凤姐儿手里拿着一块手帕,包着筷子站在地上,笑着说:“老祖宗和姑妈不用客气,听我安排就是了。”
贾母笑着对薛姨妈说:“我们就是这样随和的。”薛姨妈笑着点了点头。
于是凤姐儿开始分发筷子,上面两双是给贾母和薛姨妈的,两边则是薛宝钗和史湘云的。王夫人、李纨等人都站在地上看着上菜。凤姐儿又赶紧让人拿来干净的餐具,替宝玉拣菜用。
过了一会儿,荷叶汤端了上来,贾母看了满意。王夫人见玉钏在旁边,便让她送去给宝玉。
凤姐说:“她一个人拿不动。”恰好莺儿和喜儿也来了。宝钗知道她们已经用过了饭,便让莺儿和玉钏一起过去。
莺儿说:“这么远,怪热的,怎么端了去?”
玉钏笑着说:“你放心,我自有道理。”
于是她叫了一个婆子,把汤饭等放在一个捧盒里,让她端着跟着,而她自己和莺儿空着手走。
她们一直走到怡红院门口,玉钏儿才接过来,和莺儿一起进入宝玉的房间。
袭人、麝月、秋纹三个人正在和宝玉玩耍,见她们来了,便热情地招呼。玉钏儿坐到一张凳子上,莺儿不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