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玉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没想到黛玉突然把手帕扔了过来,恰好碰到了宝玉的眼睛,让他着实吓了一跳,连忙问是谁扔的。
黛玉边摇头边笑着说:“不敢不敢,是我一时失手。因为宝姐姐想看那发呆的大雁,我比划给她看,结果不小心失了手。”
宝玉揉着被碰到的眼睛,本想说些什么,但又觉得不太合适,于是作罢。
不一会儿,凤姐儿来了,大家聊起了初一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情,于是提议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看戏。
宝钗笑着说:“算了,算了,天气这么热。什么戏我没看过,我就不去了!”
凤姐儿说:“那里挺凉快的,两边还有楼座。要是我们去,我提前几天派人去把道士们都赶走,把楼打扫干净,挂上帘子,一个闲杂人等都不让进庙里,这样才好。我已经跟太太说过了,你们不去我可就自己去了。这些日子我也闷得慌。家里唱戏的时候,我又不能痛痛快快地看。”
贾母听了,笑着说:“既然这样,我陪你去。”
凤姐听说贾母也要去,笑着说:“老祖宗也去,那可太好了!只是我又不能自在享受了。”
贾母说:“明天,我在正楼上,你在旁边的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里来守规矩,好不好?”
凤姐笑着说:“这就是老祖宗疼我了。”
贾母又转头对宝钗说:“你也去逛逛吧,连你母亲一起去。天气这么长,在家里也就是睡觉。”宝钗只好答应了。
贾母再次派人去邀请薛姨妈,并顺便告知王夫人,打算带着她们姐妹几人一同去游览。王夫人因为一来身体不太舒服,二来正忙着为元春可能有的出行做准备,所以早已婉拒不去。
但听到贾母这么说,她笑着回应:“您还是这么兴致勃勃。”随后,她派人到园子里传达消息:“如果有想去的,就让他们在初一那天跟着老太太一块儿去。”
这话一传开,其他人还好,但那些平时几乎不出门的丫头们听了,哪个不欣喜若狂。即使各自的主子懒得去,她们也会想尽办法怂恿主子一同前往。
因此,包括李宫裁在内的众人都表示要去。贾母听后更是满心欢喜,早就吩咐人去打扫整理,准备妥当,这些事情就不细说了。
只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荣国府门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家中的仆役和管事们,得知贵妃有祈福活动,贾母亲自前去拈香祈福,而且这天既是月初,又恰逢端午节,所以准备的所有物品无一不精致齐备,与往日大不相同。
过了一会儿,贾母等人准备出发。贾母独自乘坐着一顶八人抬的大亮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则各自乘坐四人轿,宝钗和黛玉同坐一辆装饰着翠盖和珠缨的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乘一辆装饰华丽的朱轮车。
随后,贾母的丫鬟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鬟莺儿、文杏,迎春的丫鬟司棋、绣桔,探春的丫鬟待书、翠墨,惜春的丫鬟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鬟同喜、同贵,还有香菱和她的丫鬟臻儿,李氏的丫鬟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鬟平儿、丰儿、小红,以及王夫人的两个丫鬟金钏、彩云,奶娘抱着大姐儿坐在另一辆车上,再加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以及随行的仆妇们,浩浩荡荡的队伍几乎占满了整条街的车道。
贾母等人已经坐轿走了很远,门前的人群却还未完全坐定。这边有人说“我不跟你坐一起”,那边又说“你压到我们奶奶的包袱了”,那边车上抱怨“蹭到我的花了”,这边又叫嚷“碰坏了我的扇子”,大家叽叽喳喳,笑声不断。
周瑞家的走来走去地劝说道:“姑娘们,这是在街上,别让人家看笑话!”说了两遍,大家才安静下来。
前面的仪仗队伍已经铺开,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清虚观的门口。宝玉骑着马,紧跟在贾母的轿子前面。街上的行人都自觉地站在两旁观看。
即将到达观前时,耳畔已隐约传来钟鼓之声。只见张法官手持笏板,身披长袍,早已带领着一众道士在路边恭候请安。
贾母的轿子刚抬进寺庙的山门,她在轿内便留意到两旁的守门大帅,以及千里眼、顺风耳、当地土地神和本地城隍等泥塑的神像,于是吩咐轿夫停下。
此时,贾珍带着家中的年轻一辈前来迎接。凤姐察觉到鸳鸯等人落在后面,来不及上前搀扶贾母,便自己下了轿,急忙想要上前帮忙。
恰好这时,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手里提着烛剪,负责修剪各处的烛火。他本想找个机会悄悄溜走,却不慎一头撞进了凤姐的怀里。凤姐抬手一挥,正中他的脸颊,小家伙被打了个趔趄,凤姐骂道:“小崽子,往哪儿窜呢!”那小道士也顾不上捡起烛剪,爬起来还想往外逃。
就在这时,宝钗等人也下了马车,周围被婆子、媳妇们围得水泄不通。突然见一个小道士踉跄着滚了出来,众人齐声高喊:“拿,拿,拿!打!打!打!”
贾母听闻后,连忙询问:“究竟是怎么回事?”贾珍连忙走出来询问详情。
凤姐儿走上前搀扶住贾母,回答道:“是一个小道童,本来负责剪灯花的,没来得及躲开,现在正到处乱窜呢。”
贾母听后,急忙说:“快把那个孩子带过来,别吓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惯着长大的,哪里见过这种场面。真是可怜,万一吓着他,他父母该多心疼啊?”说着,便吩咐贾珍去好好地把孩子带来。
贾珍只好去把那个孩子拉了过来。那孩子手里还拿着蜡烛剪子,跪在地上浑身发抖。
贾母让贾珍把孩子拉到身边,安慰他不要害怕,并问他几岁了。那孩子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贾母继续心疼地说“真是可怜”,接着对贾珍说:“珍哥儿,你带他去吧。给他些钱去买果子吃,别让人为难他。”
贾珍答应,带着那孩子离开了。
之后,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地参观游览。
外面的小厮们看到贾母等人进入第二层山门,忽然看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把他带走,并给了他几百钱,嘱咐不要为难他。
家人们听后,连忙上前几个人,把孩子领走了。
贾珍站在台阶上,问道:“管家在哪里?”
旁边侍立的小厮们听到询问,齐声高喊:“叫管家来!”随即,林之孝匆匆赶来,帽子还扣在头上,一路小跑到贾珍面前。
贾珍对他说:“虽说这里地方宽敞,但今天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你安排的人手,能用的就带到你的院子里去;用不上的,打发到别处去。再挑选几个小厮,在二门和两边的角门上守候,负责传递物品和信息。你可得记住了,今天小姐和太太们都出来了,这里一个闲人也不能留!”
林之孝忙答应“明白”,连连点头称是。
贾珍说:“去吧。”接着又问:“怎么不见蓉儿?”
话音刚落,只见贾蓉扣着衣扣从钟楼方向跑了出来。
贾珍笑道:“你瞧瞧他,我这儿还没觉得热呢,他倒先去找凉快地儿了!”说着,命令手下人朝他脸上吐口水。
那些小厮们都知道贾珍平日里脾气大,不敢违抗,于是有一个小厮上前朝贾蓉脸上吐了一口。
贾珍又说:“问问他这是怎么回事!”
那小厮便问贾蓉:“老爷都不怕热,你怎么先去乘凉了?”
贾蓉垂着手,一句话也不敢说。这时,贾芸、贾萍、贾芹等人听见了,不仅他们慌了神,就连贾璜、贾?、贾琼等也都慌忙戴好帽子,一个个从墙根下悄悄溜了上来。
贾珍又对贾蓉说:“你站着干什么?还不快骑马回家,告诉你母亲和妹妹,老太太和姑娘们都来了,让她们快来伺候。”
贾蓉一听,急忙跑了出去,连声催着要马,一边抱怨道:“早干什么去了,这会子来找我麻烦!”一边又骂小厮:“你们都是死人啊?马都牵不过来。”想要打发小厮去,又怕事后被揭穿,只好亲自跑一趟,骑马而去,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正当贾珍打算进屋时,只见张道士站在一旁,陪着笑脸说道:“按理说,我比不得其他人,本该在里面伺候着。但天气实在太热,各位小姐都出来了,我这做道士的不敢随便进去,还请大爷您指示。万一老太太问起,或者想要去哪里逛逛,我就在这里候着好了。”
贾珍清楚,这位张道士非同小可,他原是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后来还当上了“道录司”的正堂,得先皇御赐“大幻仙人”的称号,现在掌管着“道录司”的大印,又被当今皇上封为“终了真人”,王公贵族、地方藩镇都尊称他为“神仙”,因此不敢怠慢。再者,张道士常来两府走动,家中的夫人、小姐他都熟悉。
见张道士这么说,贾珍便笑道:“咱们自家人,你还这么客气。再多说,我可要把你的胡子给拔了!还不快跟我进来。”张道士闻言哈哈大笑,便跟着贾珍进了屋。
贾珍走到贾母面前,躬身带着笑意说道:“张道士进来给您请安了。”
贾母一听,连忙说:“快扶他过来。”贾珍连忙上前去搀了张道士过来。
张道士先是呵呵一笑,说道:“无量寿佛!老祖宗您一向身体康健、福寿双全吧?各位奶奶、小姐也都安好吧?我一直没来府上请安,老太太您看起来气色更好了。”
贾母笑着回应:“老神仙,你好啊?”
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的福,我也还算硬朗。其他的倒也没什么,就是一直惦记着宝玉少爷,他最近身体还好吧?前天是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举办遮天大王的圣诞法会,来的人不多,环境也很清净,本想请宝玉少爷来逛逛,却说他不在家?”
贾母笑着说:“他确实不在家。”说着,回头呼唤宝玉。谁知宝玉刚才去方便了,这时才赶来,急忙上前问候:“张爷爷好。”
张道士忙抱住他问了安好,又转头对贾母笑道:“宝玉少爷越长越福气了。”
贾母道:“他外表看起来壮实,其实内里虚弱。加上他父亲逼着他读书,硬是把孩子给逼出病来了。”
张道士说道:“我前几天在好几个地方看到宝玉少爷写的字、作的诗,都好得不得了,怎么老爷还抱怨说他不爱读书呢?依我看,也就挺不错了。”接着又感叹道:“我看宝玉少爷这模样身段、言谈举止,简直就和当年的国公爷一模一样!”说着,两行眼泪流了下来。
贾母听了,也不由得满面泪痕,说道:“正是这样呢,我养了这么多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有这宝玉像他爷爷。”
那张道士接着对贾珍说:“想当年国公爷的风采,你们这一辈自然是无缘得见,恐怕就连大老爷和二老爷也记忆模糊了。”说完,他又呵呵大笑起来,继续说道:“前几天我在一户人家里见到一位小姐,今年刚满十五岁,长得真是标致。我想咱们宝玉少爷也该考虑婚事了。论这位小姐的长相、聪明才智以及家庭背景,与宝玉倒是相配。只是不知老太太意下如何,我这做道士的不敢擅自做主。还是得等老太太拿个主意,我才好去向人家提亲。”
贾母听后说道:“上次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中注定不宜早婚,还是等他再大一些再做定夺吧。你现在也可以多留意着,不管那家的财富地位如何,只要模样能与宝玉相配就好,到时候来告诉我。即便那家境贫寒,我们多给些银两也就是了。只是这模样和性格都难得找到好的。”
说完这番话后,只见凤姐儿笑着说道:“张道长,我们丫头的寄名符您还没拿去换新的呢。前几天,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派人来跟我要鹅黄色的缎子!我要是不给您,又怕伤了您老人家的面子。”
张道士哈哈大笑,说道:“你看,我这眼睛真是花了,都没注意到奶奶您在这儿,也没来得及道谢。寄名符早就准备好了,前几天本想送过来的,不巧赶上娘娘来做善事,就给忙忘了,还放在佛前镇着呢。我这就去拿。”
说着,他便跑到大殿上,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茶盘子,上面搭着一块大红蟒缎的经袱子,托着寄名符走了出来。大姐儿的奶妈接过了寄名符。
张道士刚想抱起大姐儿,凤姐儿笑道:“您直接从手里拿出来不就好了,还用盘子托着。”
张道士说:“手里不干净,怎么拿呢?用盘子托着更干净些。”
凤姐儿笑道:“您这一拿出盘子来,可把我吓了一跳。我不说您是来送符的,倒像是来向我们化缘募捐的呢。”
众人听了这话,都笑了起来,连贾珍也忍不住笑了。
贾母回头对凤姐儿说:“你这猴子,猴子!你就不怕下割舌头地狱吗?”
凤姐儿笑道:“咱们这些人没关系。他怎么老是说我该积阴德,不然迟了就短命呢!”
张道士笑着说:“我拿出盘子来一举两得,并非为了寻求布施,而是想把哥儿的这块玉取下来,托出去给那些远道而来的道友和徒子徒孙们开开眼界。”
贾母问:“既然如此,你这么大岁数的人为什么要跑一趟,带着他去看看就行了,叫他进来不更省事吗?”
张道士回答说:“老太太您不知道,虽然我年纪已经八十多了,托您的福身体还算健朗;但外面的人太多,气味难闻,何况现在是暑热天气,哥儿受不了这种气味,万一受了腌臜气味,那就糟糕了。”
贾母听后便让宝玉摘下通灵玉,放在盘子里。张道士小心翼翼地用蟒袱子垫着,捧着出去了。
在这里,贾母和众人四处游览了一番后,才上楼去。
这时,贾珍回来禀报说:“张道士把玉送来了。”
话音刚落,就见张道士捧着托盘走到跟前,笑着对大家说:“多亏了小道,大家才有幸见到公子的玉,真是稀奇。大家也没什么贵重的贺礼,这些都是他们各自修行时用的法器,都愿意作为贺礼献上。公子就算不稀罕,也请在房里留着赏玩或者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