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袋囊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袋囊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1 / 2)

却说宝玉走到院子外面,几个跟随贾政的小仆人立刻冲上来,从腰间抱住他,纷纷说道:“今天多亏了我们,老爷才这么高兴。老太太派人出来问了好几次,都是我们回答说老爷很高兴。不然的话,老太太肯定会叫你进去,那你就没机会展示才华了。大家都说,你写的那些诗比所有人都强。今天得了这么大的荣誉,该赏我们点东西吧。”

宝玉笑着回答:“每人赏一吊钱。”

众人却说:“谁还在乎那一吊钱啊!把你的荷包赏给我们吧。”

话音未落,一个上来解荷包,另一个就去解扇套,不容宝玉分说,将他身上佩戴的东西统统解了下来。

他们又说:“好好送上去吧。”于是,一个小仆人抱起宝玉,其他几个围着他,一路送到贾母二门之前。

这时,贾母已经派人来看过好几次了。众奶妈、丫鬟也跟了上来,见过贾母后,得知宝玉没有受委屈,心里自然是很高兴。

过了一会儿,袭人端来了茶,发现贾宝玉身边佩戴的饰物全都不见了,于是笑着说:“戴的东西又被哪些不要脸的人偷偷解走了?”

林黛玉听见这话,走过来查看,果然一件饰物都不剩了,便对宝玉说:“我送给你的那个荷包也被他们拿走了?你以后再想要我的东西,可没有了!”

说完,她赌气回房,拿起前几天宝玉请她做的那个香袋——才做了一半——赌气地拿起剪刀就剪。

宝玉见她生气,知道事情不妙,连忙追过去,但香袋已经被剪破了。

宝玉之前已经见过这个香袋,虽然还没做完,却异常精巧,花费了不少心思。现在看到它无缘无故地被剪了,心里也很生气。

于是急忙解开衣领,从里面的红袄襟上取下黛玉送他的那个荷包,递给黛玉看,说:“你看看,这是什么!我哪一次把你的东西送人了?”

林黛玉见他如此珍视,将其藏在衣服里面,显然是担心被别人拿去,因此内心感到懊悔,自责自己太过冲动,没有弄清楚状况就剪坏了香袋。这让她既惭愧又生气,低下头默不作声。

贾宝玉见状说道:“你也不必剪了,我知道你不过是懒得给我东西。这样吧,连同这个荷包我也还给你,如何?”

说着,便将荷包扔向她的怀里,转身就要走。林黛玉看他这样,更加生气了,声音哽咽,气息不畅,眼泪又汪汪地流了下来,再次拿起荷包准备剪。

贾宝玉见她情绪如此激动,连忙转身抢过荷包,笑着哄道:“好妹妹,饶了它吧!”

林黛玉生气地把剪刀一扔,擦着眼泪说道:“你不用一会儿对我好,一会儿对我不好的,要是真的恼了,就干脆别理我。这又算得了什么!”说完,赌气上了床,面朝里躺下,继续擦拭眼泪。

贾宝玉忍不住凑上前去,不停地用“妹妹”来称呼她,赔不是。

前面贾母高声呼唤着宝玉。众位奶妈和丫鬟连忙回应道:“宝玉在林姑娘的房间里呢。”

贾母听后说:“好,好,好!就让他和姐妹们一起玩玩吧。刚才他父亲拘着他半天了,现在让他开心一会儿吧,只是别让他们吵架,别惹他不高兴。”

大家都应声答应。黛玉被宝玉缠得没办法,只好起身说道:“你这样不让我清静,我就离开你。”说着就往门外走。

宝玉笑道:“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一边说着,一边还是把荷包拿起来戴上了。

黛玉伸手去抢,说:“你说不要了的,现在又戴上,我都替你害臊!”说完,“嗤”的一声又笑了。

宝玉说:“好妹妹,明天你再帮我做个香袋吧!”

黛玉道:“那得看我高不高兴。”边说边和宝玉一起走出房间,往王夫人的上房去了。恰巧宝钗也在那里。

此刻,王夫人所在之处异常喧嚣。原来,贾蔷已从苏州购置了十二名女孩,并且聘请了教练以及所需的道具等物品归来。与此同时,薛姨妈搬至东北方向一处幽静居所,将梨香院腾空并进行修缮,用作女孩们排练戏曲的场所。

她还指派家中原有的、曾学过歌唱、如今已年迈的女人们来监督和指导这些女孩。贾蔷则被任命负责管理日常开支、银钱事务以及所有大小所需的物资和账目。

另外,林之孝家的前来禀报:“已经成功聘请到十名小尼姑和小道姑,连同新做的二十套道袍也已备齐。还有一位带发修行的女子,她是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因自幼体弱多病,买了许多替身都不见效,最终她自己入了佛门才转好。因此,她选择带发修行,今年刚满十八岁,法号妙玉。如今她的父母都已去世,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照顾。她精通文字,经文也已无需再学,相貌也极为出众。听说京城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去年便随师父来到此地,现住在西门外牟尼院。她的师父精通先天神数,去年冬天去世。妙玉本想护送师父灵柩回乡,但师父临终前嘱咐她,说她不宜回乡,应在此地静修,将来自有她的归宿。所以她就没有回去。”

王夫人没等林之孝家的说完,便道:“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请她来这里?”

林之孝家的回答道:“我去请她时,她说‘侯门公府,必以权势压人,我是不愿去的’。”

王夫人笑道:“她既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然有些傲气,我们下个帖子请她又有何妨。”

林之孝家的答应着退了出去,吩咐书启相公撰写请帖去邀请妙玉。次日派人备车轿去接等后续事宜,此时无法详述,暂且按下不表。

这时,又有人来报告说,工程那边急需用来粘贴物品的纱绫,请凤姐去楼上挑选;紧接着,又有另一人来通报,请凤姐打开库房验收金银器皿。就连王夫人和上房的丫鬟们,此刻也都忙得不可开交。

宝钗于是提议道:“咱们别在这里添乱,妨碍他们工作,去找探春玩吧。”说完,她便与宝玉、黛玉一同前往迎春等人的房间中闲逛,这里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王夫人等人每天忙碌不已,直到十月将结束,幸好一切准备就绪:各处的监管人员都已交清了账目;所有的古董和文玩摆设也都布置齐全;负责采购鸟雀的,从仙鹤、孔雀到鹿、兔、鸡、鹅等各类动物,都已全部买齐,并送到了园中的各个景点饲养;贾蔷那边也编排好了二十出杂剧;小尼姑和道姑们也学会了诵读几卷经咒。

这时,贾政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他又请贾母等人入园,对各种细节进行了仔细斟酌和布置,确保没有遗漏和不当之处。于是,贾政选定了日子,准备上奏本。奏本呈上的那天,得到了皇帝的朱笔批准:准许次年正月十五上元节,贾妃回家省亲。

贾府接到这道恩旨后,更加忙碌起来,日夜不停,连年也没有好好过。

转眼间元宵节即将到来,从正月初八开始,就有太监出来预先查看各项安排:哪里准备更衣,哪里安排闲坐,哪里接受礼拜,哪里设宴款待,以及宴会结束后在哪里休息。

此外,还有负责巡查地方和总把关防的太监等人,带着众多小太监四处巡视,设置关卡和屏障,并指导贾府的人员应该在何处退避、何处跪拜、何处用膳、何处禀报事务,各种礼仪规矩各不相同。

外面,工部官员以及五城兵备道的官员们忙着清扫街道,驱赶闲杂人等。贾赦等人则监督工匠们制作花灯、烟火等节日装饰,到了正月十四日,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这一晚,贾府上下没有一个人睡觉。

直到正月十五日凌晨五更时分,从贾母开始,所有拥有爵位的人,都依照各自的品级穿戴上了隆重的礼服。

园内各个角落,帐幔上绣着蟠龙舞动,帘子上彩凤飞翔;金银饰品闪耀着光芒,珠宝首饰争奇斗艳;香炉中焚烧着百合的香气,花瓶里插着象征长春的花蕊;四周静悄悄的,连咳嗽声都没有。

贾赦等人在西街门外等候,贾母等则在荣府大门外准备。街道两旁和巷口,都被幕布遮挡得严严实实。

大家正等得焦急不耐,忽然有一位太监骑着高头大马而来,贾母连忙迎上前去,询问情况。

太监回答说:“还早得很呢!未时初刻(约下午一点多)用过晚餐,未正二刻(约下午两点左右)还要去宝灵宫拜佛,酉初刻(约下午五点多)才进大明宫参加宴会赏灯,然后才能请旨出发,只怕要到戌初(约晚上七点多)才动身呢。”

王熙凤听了这话,便说:“既然如此,老太太、太太们不如先回房休息,到时候再来也不迟。”

于是贾母等人暂且各自散去,园中的一切事务都依赖王熙凤来打理。她又吩咐手下人带领太监们去用酒饭。

不一会儿,有人一担担地挑着蜡烛进来,开始在各处点亮灯火。刚点完蜡烛,就听到外面传来马蹄声。

紧接着,十几个太监气喘吁吁地跑进来,一边拍手一边示意。

这些太监心领神会,都知道是“来了来了”的意思,于是各自按照预定的位置站好。贾赦带着全族的男丁在西街门外等候,而贾母则领着全族的女眷在大门外迎接。等了半天,四周静悄悄的。

突然,一对穿着红衣的太监骑着马缓缓走来,到了西街门下马,把马赶到帷幕外面,然后恭敬地垂手站立在西边。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对太监,也是同样的做法。不久,就来了十多对太监,这时才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细乐声。

紧接着,一对对装饰着龙旌凤翣、雉羽夔头的仪仗队走了过来,还有销金提炉里焚烧着御香。随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缓缓经过,后面跟着的是穿戴整齐的皇家成员。还有值班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物品依次走过。

当这一队队的人都走过去后,最后才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的版舆缓缓行来。

贾母等人连忙在路边跪下。几个太监迅速跑过来,扶起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

那华丽的轿子被抬进大门,经过仪门向东行进,来到一座院落前,有手持拂尘的太监跪下请元春下轿更衣。于是轿子被抬入院内,太监们散去,只剩下昭容、彩嫔等人引导元春下轿。

只见院子里各式各样的花灯璀璨夺目,都是用纱和绫扎成的,精致无比。其中有一盏匾灯,上面写着“体仁沐德”四个大字。

元春进入室内更衣完毕后,再次出来,坐上轿子前往园中。只见园中香烟袅袅,花朵彩饰缤纷,各处灯光交相辉映,时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这太平盛世的景象,富贵风雅的氛围,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此刻,元春回想起当初在大荒山中的青埂峰下,那种凄凉寂寞的情景;如果不是亏了癞僧和跛道二人将她带到这里,她又怎能见识到如此繁华的场面。

她本想写一篇《灯月赋》或《省亲颂》来纪念今天的事情,但又担心落入其他书籍的俗套。按照眼前的景象,即便写出一篇赋或赞,也无法完全描绘出其美妙之处;即便不写,其豪华富丽,各位读者也能想象得到。所以,她决定省下这些笔墨功夫,还是说说正事为好。

且说贾妃坐在轿子里,望着这园子内外一派豪华景象,不禁在心里暗暗叹息,觉得这样的奢华太过铺张浪费。突然间,又见手持拂尘的太监跪下请求她登船,于是贾妃便下了轿子。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水流,蜿蜒曲折,宛如游龙;两岸的石栏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晶玻璃风灯,点亮后如同银花绽放,雪浪翻滚。岸上的柳树、杏树虽然还没有长出花叶,但都用通草、绸缎、绫罗、纸张、绢布等材料,依照树木的自然形态制作而成,粘贴在枝头,每棵树上都悬挂着好几盏灯。再加上池塘中的荷花、荇菜、水鸟、白鹭等装饰,也都是用螺壳、蚌壳、羽毛等物品精心制作的。各式彩灯上下辉映,整个场景仿佛是一个玻璃构成的世界,一个珠宝镶嵌的天地。

船上也布满了各种精致的盆景和彩灯,珠帘绣幕,桂木船桨、兰香船舷,自然不必多说。不久,船只驶入一个石砌的港口,港口上方挂着一盏匾灯,上面赫然写着“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按说,这四个字以及“有凤来仪”等匾额对联,都是上回贾政偶然间考验宝玉的课业才情时所作,怎么今天竟如此认真地用在了这里?况且贾政家世代诗书传家,来往的宾客都是才学之士,难道就找不出一个高手来题写,反而要用小孩子的一句玩笑话来敷衍了事?这简直就像那些暴发户新贵之家,滥用钱财,一味追求华丽装饰,最后还大肆书写“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的对联,自以为高雅可观,这哪里是《石头记》整部书中所描绘的宁国府、荣国府的行为作风?

据此看来,这里实在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各位可能还不知道其中的缘由,等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一说明,大家就会明白了。

当年,这位贾妃在还未进入皇宫之前,自幼也是由贾母亲自抚养教育的。后来宝玉出生,贾妃作为长姐,宝玉则是年幼的弟弟。

贾妃考虑到母亲年岁已高,才得此幼弟,因此对宝玉格外疼爱,与对待其他弟弟的感情有所不同。他们一同陪伴在祖母身边,几乎形影不离。在宝玉还未进入学堂之前,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贾妃手把手地引导和口头传授,学会了几本书中的内容,肚子里装了几千字。

虽然名义上是姐弟,但他们的情感却如同母子一般深厚。自从贾妃入宫后,她时常写信给父母,叮嘱道:“一定要好好抚养宝玉,不严加管教他难以成才,但过于严厉又恐怕会出现意外,还会让父母担忧。”

她对宝玉的深切关爱,时刻都不曾忘怀。前不久,贾政听私塾老师说宝玉颇有偏才,起初贾政并不相信。恰好遇上园子刚建成,便让宝玉试着题写匾额对联,以此检验他的才情和思想境界。

宝玉所拟的匾额对联虽然不是绝妙好句,但出自一个幼童之手,也算是可圈可点。即便是请名家高手来写,固然也不难,但想来终究不如自家人的笔墨来得有趣。更何况,如果让贾妃看到这是她心爱的弟弟所作,或许也能不负她平日里对宝玉的殷切期望。

因此,基于这些缘由,最终采用了宝玉所题的匾额对联。那天虽然没有题完,但后来也补全了。

闲话少说,且说贾妃浏览了那四个字后,笑着评论道:“‘花溆’二字就很贴切,何必再用‘蓼汀’?”

在座的侍奉太监一听,连忙乘小船上岸,迅速将这一意见传达给贾政。贾政听后,立刻着手更换。

不一会儿,船只靠近了内岸,贾妃又弃船换乘轿子。刚下轿,便望见一座宫殿隐约可见,桂树环绕的宫殿显得巍峨壮观。石牌坊上赫然刻着“天仙宝境”四个大字,贾妃连忙吩咐换成“省亲别墅”四字。

随后,一行人步入了行宫。只见庭院中火炬照亮夜空,地上铺满了香屑,彩灯璀璨如同树上繁花,金窗玉栏交相辉映。这里帘幕轻卷,铺着华美的毛毯,香炉中飘出麝香,屏风上装饰着雉鸡尾羽的扇子,种种景致美不胜收,难以尽述。真可谓: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这句总结句的意思是:用金和玉来装饰门户,象征着尊贵和奢华。这里直映“金马玉堂”之典,桂和兰都是芳香的草木,另外桂殿也指的是月宫中的桂树,而兰宫则是以兰室喻房舍精美高雅。

贾妃于是问道:“这座宫殿为何没有匾额?”

随行的太监跪下禀告说:“这是正殿,外臣不敢擅自拟定匾额。”

贾妃听后点了点头,没有言语。负责礼仪的太监跪下请示贾妃升座接受朝拜,两侧乐队开始奏乐。

两位礼仪太监引领着贾赦、贾政等人在月台下排列好队伍,殿上的女官传达贾妃的旨意说:“免礼。”

随后,太监引导贾赦等人退出。又有太监引领荣国府的太君及女眷们从东阶登上月台排列队伍,女官再次传达旨意:“免礼。”于是,她们也被引导退下。

茶已经敬过三轮之后,贾妃起身离座,音乐也随之停止。她退入旁边的宫殿去更换衣服,准备乘坐省亲的车驾离开园林。

抵达贾母的正房,贾妃想要行家庭礼仪,但贾母等人连忙跪下劝阻,连声说不敢。

贾妃眼中满是泪水,这才彼此上前相见。她一手搀扶着贾母,一手搀扶着王夫人,三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一时哽咽得说不出口,只能相对哭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等都围在一旁,含泪默默无语。

过了好一会儿,贾妃才强忍住悲伤,露出笑容,安慰贾母和王夫人说:“当初硬把我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好不容易今天能回家和母亲、姐妹们团聚,不说说笑笑,反而哭起来。一会儿我走了,又不知何时才能再来!”说到这里,又不禁哽咽起来。

邢夫人等人连忙上前劝解。贾母等人请贵妃回座,又逐一拜见,又是一番哭泣。

之后,东西两府的管家和下人们都在厅外行礼,两府的管家媳妇带着丫鬟们也依次行礼完毕。

贾妃问:“薛姨妈、宝钗、黛玉为何没来?”

王夫人回答说:“她们是外戚,没有职务,不敢擅自进来。”

贾妃听了,连忙命人快去请。

不一会儿,薛姨妈等人进来,想要行国礼,也被贾妃免了,上前叙谈离别后的思念和近况。

又有贾妃原先带进宫的丫鬟抱琴等人上来叩见,贾母等人连忙扶起她们,命人带到别的房间招待。

随行的太监以及彩嫔、昭容等侍从人员,宁国府和贾赦那边也自有人招待,只留下三四个小太监在旁侍候。母女姊妹们深入交谈着离别的情景以及家中的私事。

随后,贾政来到帘子外面问候请安,贾妃隔着帘子行了参拜等礼仪。她又隔着帘子含泪对她父亲说:“农家虽然生活简朴,只有粗茶淡饭和布衣,但终究能够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如今我们虽然富贵到了极点,但亲人却各在一方,终究没有什么乐趣!”

贾政也含着泪回答说:“我本是出身贫寒、微不足道的人,在一群平庸之辈中,哪里敢想象能有女儿成为贵妃这样的吉祥之事。如今贵人您蒙受皇上的恩宠,彰显了我们祖先的德行,这都是因为山川日月的精华汇聚在一个人身上,有幸降临到我夫妇二人身上。而且现在皇上开启了天地间生育万物的伟大恩德,赐予了前所未有的广大恩泽,即便是粉身碎骨,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怎能报答得了万分之一!除了早晚勤勉谨慎、忠于职守之外,我只愿皇上万寿无疆,这也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幸福。贵妃千万不要挂念我们夫妇年迈,而心怀不满,更希望您自己多加保重。只有兢兢业业、勤勉谨慎、恭敬严肃地侍奉皇上,才不辜负皇上对您如此深厚的体贴和宠爱。”

贾妃也嘱咐说:“只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有空时多多保重身体,千万别牵挂我们。”

接着,贾政又禀报:“园中的亭台楼阁、轩榭馆所,都是宝玉题的名字;如果其中有一两个还算看得过去的,请您另外赐个名,那就太好了。”

元妃听说宝玉能题写匾额对联,便含笑说道:“看来他确实有长进了。”随后,贾政便退出了宫殿。

(编者注:此处一会儿贾妃、一会儿元妃,并非本人翻译问题,而是原文就是如此,不明白作者用意。还有之前王熙凤一会儿是凤姐,一会儿是凤姐儿,加了“儿”字,也是原文如此,并非翻译错误。)

贾妃见到宝玉和林黛玉,觉得他们与其他姐妹相比,更显得如同娇艳的花朵和温润的美玉一般出众。

于是她问道:“为什么宝玉没有进来参见?”

贾母回答说:“因为没有得到您的旨意,外男不敢随便进来。”

元妃便命令赶快让宝玉进来。小太监出去引领宝玉进来,宝玉先行了国家的礼仪,完毕后,元妃让他走上前来,拉着他的手,把他搂在怀里,又抚摸着他的头颈,笑着说:“你比以前长高长大了不少……”话还没说完,眼泪就像下雨一样流了下来。

尤氏和凤姐等人上前禀报说:“宴席已经准备妥当,请贵妃娘娘赏光游览。”

元妃等人起身,命令宝玉在前面引路,于是众人步行来到园门前。只见园内灯火辉煌,如同火树银花,各种布置极其华丽。

进入园中,元妃一行人依次游览了“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景点,他们登楼攀阁,涉水爬山,四处观赏,流连忘返。每一处的布置都各不相同,每一处的点缀都新奇别致。

元妃对此大为赞赏,并劝诫道:“以后不可太过奢侈,这些已经过分豪华了。”随后,一行人来到正殿,元妃吩咐免去礼节,各自入座,大开宴席。贾母等人在

元妃于是下令备好笔墨纸砚,亲自拿起湘妃竹制的毛笔,挑选了几处她最喜爱的地方,赐予它们名字。根据她的书写记录:“顾恩思义”(匾额)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大观园”园之名“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正楼被命名为“大观楼”。东侧凸出的楼阁叫做“缀锦阁”,西侧倾斜的楼阁则称为“含芳阁”。此外,还有诸如“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景点名称。更有十多个四字匾额,比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此刻难以一一尽数。同时下令保留原有的匾额和对联,不必摘除。接着,先题写了一首绝句: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这里解释一下上面所述词句意思:

“顾恩思义”(匾额)及对联?:?匾额“顾恩思义”?:意在提醒要时刻铭记受到的恩惠、恩德,常怀感恩之心,同时思考如何回报这些恩惠。

对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这副对联进一步阐述了“顾恩思义”的主题。上联说天地展现了宏大的慈悲,无论是平民百姓(赤子苍头)都深感戴德;下联说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典范(旷典),使得全国上下(九州万国)都沐浴在恩荣之中。整副对联表达了对天地、古今恩德的感激和尊崇。

大观园及其各处的命名?:?“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黛玉居所。原题“有凤来仪”,暗指黛玉有凤凰般的才情和美貌。元妃赐名“潇湘馆”,取潇湘竹之清雅,与黛玉的气质相符。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宝玉居所。原题“红香绿玉”,描绘了园中的花木之美。后来改为“怡红快绿”,更强调色彩的和谐与愉悦感。最终定名为“怡红院”,寓意宝玉在这里能怡然自得、快乐生活。

“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宝钗居所。原题“蘅芷清芬”,描绘了蘅芜等香草的清香。元妃赐名“蘅芜苑”,突出了宝钗如蘅芜般端庄、清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