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1 / 2)

诗曰: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大意为:豪华的生活虽然足够让人羡慕,但离别时的痛苦却难以承受。虽然能够博得虚名在外,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苦与甜?

话说秦钟去世之后,宝玉悲痛欲绝,不停地哭泣。李贵等人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劝慰住他,等他回家时,脸上仍带着悲伤与哀愁。贾母资助了几十两银子,并且另外准备了祭奠的礼品,宝玉前去吊唁。七天之后,秦钟的遗体被安葬,其他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有宝玉每天思念缅怀,心中充满感伤,但也无可奈何。

又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一天,贾珍等人回来向贾政禀报:“园中的工程已经全部竣工,大老爷已经巡视过了,现在就等老爷您去查看,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再进行修改,之后就可以题写匾额和对联了。”

贾政听完,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题写这匾额和对联倒是个棘手的事情。按理说应该请贵妃来赐题才合适,但是贵妃如果没有亲眼见过这些景致,大概也不会随便拟题;如果非要等到贵妃游览之后再请她题写,这么大的园林,这么多的亭台楼阁,却没有一个字来标识,也会显得冷清无趣,即使有再美的花草树木、山水景色,也会失去光彩。”

旁边的清客们笑着回答说:“老爷说得非常对。现在我们有个不成熟的建议:各处的匾额和对联绝对不能少,但也绝对不能急着确定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先根据景致的特点,用两个字、三个字或者四个字,大致符合意境地拟出来,暂时做成灯笼匾额和对联挂上去。等到贵妃游览的时候,再请她来确定名称,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贾政听后,微笑着说:“你们的看法很准确。我们今天先去看看,随意题写,如果合适就用;不合适的话,就把雨村请来,让他再重新拟写。”

众位清客笑着回应:“老爷今天一次就能拟出佳作,何必还等雨村。”

贾政笑道:“你们有所不知,我从小在花鸟山水题咏方面就不算擅长;现在年纪大了,又因为公务繁忙,对于这种能够怡情悦性的文章更加生疏了。就算勉强拟出来,也难免显得迂腐古板,反而不能给花园亭台增添光彩。如果看起来不和谐,反而没意思。”

众清客笑道:“这也没关系。我们大家一起看大家拟的,各自提出长处,好的就保留,不好的就删除,也未尝不可。”

贾政说:“这个主意很好。况且今天天气温暖宜人,大家一起去逛逛吧。”说完站起身,带着众人前往。

贾珍事先前往园中通知众人相关事宜。凑巧的是,近日宝玉因为怀念秦钟,心情一直郁郁寡欢,贾母便时常派人带他到新园子里玩耍以解闷。这时宝玉刚好入园,猛然间看见贾珍走过来,对着他笑道:“你还不快出去?老爷马上就要到了。”

宝玉一听,连忙带着奶娘和小厮们,飞快地离开了园子。刚转过弯,就迎面碰上贾政带着一群清客走来,想躲都来不及了,只好站到一旁。

贾政最近听说私塾的老师称赞宝玉擅长对对联,虽然不喜欢读书,但似乎倒有些别样的才情,今天碰巧遇到这个机会,便吩咐宝玉跟从前往。宝玉虽然不明所以,但也只好跟着去了。

当贾政刚走到园门之前时,只见贾珍已经带着众多管理人员站在那里等候,一旁恭敬地侍立着。

贾政吩咐道:“你先命人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看看外面的景致再进去。”

贾珍听后,立即命令手下人将园门关好。贾政首先端正地站在门前仔细观察起来。只见正门有五间之宽,屋顶覆盖着桶瓦,脊背呈现出泥鳅般的曲线,门栏和窗棂上都雕刻着新颖别致的花纹,没有经过任何朱红色颜料的涂饰;整个围墙采用了一色的水磨砖砌成,底部则是白石台基,上面雕刻着西番草的花纹样式。

向左右两边望去,都是洁白如雪的粉墙,墙根处则砌着虎皮石,顺着地势自然延伸,确实没有落入豪华俗气的套路之中,贾政对此颇为满意。

于是他命令打开门,只见一进门便有一带青翠的山石屏障挡在前面。随行的宾客们都赞叹道:“好一座山,好一座山!”

贾政说:“如果不是有了这座山,一进来园中的所有景色就尽收眼底了,那还有什么趣味可言?”

众人纷纷附和道:“非常正确。如果不是胸中有着沟壑万千,又怎能想出这样的设计?”

说着,大家向前望去,只见白石嶙峋,有的形状像鬼怪,有的像猛兽,纵横交错地耸立着;上面长满了青苔和斑点,藤萝缠绕遮掩,隐约露出一条羊肠小径。

贾政提议道:“我们就从这条小径开始游览,回来时从另一边出去,这样才可以把整个园子都游览一遍。”

说完这番话后,贾政让贾珍在前面引路,自己则扶着宝玉,缓缓步入山口。

抬头间,忽然看见山上有一块平滑如镜的白石头,正适合题写诗句作为迎接的标志。贾政转过头,微笑着对大家说:“各位看这里,该题个什么名字才最妙?”

众人听后,有的提议题“叠翠”二字,有的建议题“锦嶂”,还有的说“赛香炉”、“小终南”,各种名字不下几十个。

其实,这些宾客心里早就明白,贾政是想借此机会考验宝玉的学问长进了多少,所以他们只是用一些陈词滥调来应付。

宝玉心里也清楚他们的用意。贾政听完大家的提议后,便回头让宝玉来拟名。

宝玉说:“我常听古人说:‘创新不如引用旧典,摹古总是胜过雕琢时俗。’况且这里并不是主要山峰的正景,原本就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题写的地方,不过是探寻美景的一个过渡罢了。不如就直接引用古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写在上面,反而显得大方而有气派。”

众人听了,都称赞道:“非常贴切!二公子的天赋极高,才情出众,不是我们这些读死书的人能比的。”

贾政笑着回应:“别过奖了。他还小,不过是以一知充十用,逗大家一笑罢了。我们再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提议。”

说着,一行人步入了石洞。洞内景色宜人,只见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奇异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生辉。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在花丛与树木的深处曲折穿行,最终潺潺汇入石缝之间。继续前行几步,地势渐渐向北展开,变得平坦而开阔。两侧高楼凌空而起,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的栏杆都巧妙地隐藏在山坳与树梢之间。低头望去,只见清澈的溪流如白雪般倾泻而下,石阶仿佛穿云而过。白色的石栏环绕着池塘边缘,石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兽首,口中似在吞吐水流。桥上还建有一座亭子。

贾政与众人登上亭子,倚靠着栏杆坐下,随即问道:“各位觉得给这亭子取个什么名字好?”

众人都回答说:“当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有亭翼然’之句,不如就叫‘翼然亭’吧。”

贾政笑着说:“‘翼然’虽好,但这座亭子依水而建,最好还是从水的角度来命名才贴切。依我看,欧阳修文中‘泻出于两峰之间’的‘泻’字就很合适。”

这时,一位客人说道:“极是,极是!‘泻玉’二字最为妙绝。”

贾政摸着胡子思考着,抬头看见宝玉站在旁边,便笑着让他也来拟一个名字。

宝玉连忙回答:“父亲刚才说的很有道理。但如果仔细推敲,好像以前欧阳公给酿泉题名时用了一个‘泻’字就很贴切,而今天这个泉如果也用‘泻’字,就不太合适了。再说,这里虽说是为省亲而建的别墅,但也应遵循宫廷礼制的规范,用那样的字眼,显得粗俗不妥。还是请再拟一个更含蓄有深意的名字吧。”

贾政笑道:“各位听听这话怎么样?刚才大家都要创新,你却说不如引用古人的,现在我们要引用古人,你又说粗俗不妥。你先说说你的想法。”

宝玉说:“如果用‘泻玉’二字,还不如用‘沁芳’二字,岂不更新颖雅致?”

贾政摸着胡子点头,没有说话。众人都连忙附和,称赞宝玉才情出众。

贾政说:“匾上的两个字容易解决。你再做一副七言对联来。”

宝玉听后,站在亭子上,四面望了一眼,灵感突现,便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大意为:河堤上的柳树倒映在水中,将水中的倒影也染上了一抹翠绿,仿佛柳枝借着水面的倒影增加了自己的色彩,而河水中那三篙的深度也仿佛被这翠绿所浸染。对岸的花儿盛开,香气随风飘散,这一脉香气与对岸的花儿相隔却又相连,仿佛花儿将香气分给了这一脉空气。

贾政听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微笑。在场的人纷纷赞不绝口。

接着,他们走出亭子,穿过池塘,对每一处景致,无论是山石、花木,都细心观赏,流连忘返。忽然,他们抬头望见前方有一片白色的围墙,围墙内有几栋精致的房屋,被成千上万根翠绿的竹子环绕遮掩。

众人都赞叹道:“真是个好地方!”

于是,大家一起走了进去。一进门,便是曲折蜿蜒的走廊,台阶下是用石子铺成的小路。前面有三间小巧的房屋,一间明亮,两间稍暗,里面的床铺、凳子、椅子、桌子都是根据房间大小量身定做的。穿过内室的房门,又有一个小门通往后院,那里有高大的梨树和芭蕉树。还有两间小小的侧室。在后院的墙下,忽然开了一个小孔,一股清泉潺潺流出,开挖的水沟只有一尺多宽,泉水被引入墙内,绕过台阶,沿着房屋流到前院,在竹林间蜿蜒流淌,最终流出院外。

贾政笑着说道:“这个地方还算不错。如果能在月夜之下,坐在这窗前读书,那这一辈子也不算白活了。”

说完,他看向宝玉,吓得宝玉连忙低下了头。在场的客人们连忙用话打圆场,接着又说:“这里的门匾应该题四个字。”

贾政笑着问:“哪四个字?”

有人提议说“淇水遗风”。

贾政评价说:“太俗气了。”

另一个人提议“睢园雅迹”。

贾政又说:“也俗。”

贾珍笑着建议道:“还是让宝兄弟来拟一个吧。”

贾政说:“他自己还没作,就先议论起别人的好坏来,可见是个轻薄之人。”

客人们纷纷附和道:“议论得极是,又能拿他怎么办?”

贾政连忙说道:“别这么纵容他。”

于是命令宝玉:“今天任凭你胡言乱语,但要先提出你的看法,然后才允许你创作。刚才大家说的那些,有合适的吗?”

宝玉被问到,便回答说:“都不太好。”

贾政冷笑一声:“怎么不好?”

宝玉解释道:“这是第一处值得赏玩的地方,必须用来歌颂圣明才行。如果用四个字的匾额,古人已经有现成的了,何必再创作。”

贾政说:“难道‘淇水’‘睢园’就不是古人的吗?”

宝玉说:“这些太陈腐了。不如用‘有凤来仪’这四个字。”

大家都齐声叫好,觉得非常妙。

贾政点了点头,说道:“你这小子,虽然见解有限,但这次还算不错!”

接着命令宝玉:“再题一副对联来。”

宝玉随即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大意为:宝鼎中茶已煮好,闲暇之余,炉中仍冒着绿色的烟缕(烟雾透着竿竹的翠绿);幽静的窗前,下棋的人已经散去,而手指似乎还保留着棋子的凉意。

贾政摇了摇头,说道:“也没看出什么长进。”

说完,他便领着众人往外走去。刚要走时,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问贾珍:“这些庭院房屋以及桌椅板凳都还算齐全了,那么那些帐幕帘子还有摆放的古董玩器,也都是按照各处的要求配好了吗?”

贾珍回答道:“那些摆放的物件已经增添了不少,到时候自然能按规矩摆好。至于帐幕帘子,昨天听琏兄弟说,还不太齐全。原本在工程开始时,各处的设计图样就已经画好,尺寸也都量准确了,然后派人去置办的。想必昨天已经收到了一半。”

贾政听后,便明白这件事并非贾珍全权负责,于是吩咐人去叫贾琏来。

不一会儿,贾琏匆匆赶来。贾政询问他,所需采办的物品总共有多少种类,现在已经得到了哪些种类,还缺少哪些种类。

贾琏一听,连忙从靴筒里掏出藏在靴掖中的一个纸折子,快速浏览了一遍后回答道:“包括妆蟒绣堆、刻丝弹墨以及各种绸缎、大小幔子总共有一百二十架,湘妃竹帘二百挂。昨天已经收到了八十架幔子,还缺四十架。二百挂竹帘昨天已经全部到齐了。另外,猩猩毡帘、金丝藤红漆竹帘、墨漆竹帘、五彩线络盘花帘各有二百挂,这些每种都收到了一半,估计到秋天就能全部备齐了。至于椅搭、桌围、床裙、桌套这些,每份一千二百件,也都已经置办妥当了。”

众人一边说着,一边行走,突然间被一座青山斜斜地挡住了去路。

绕过山的怀抱,隐约可见一堵由黄泥砌成的矮墙,墙头上巧妙地插满了稻茎作为遮掩。数百株杏花竞相绽放,绚烂得如同火焰喷射、云霞蒸腾一般。矮墙内是几间茅草屋。而屋外则是桑树、榆树、槿树、柘树等各式树木,它们的新枝幼条随着地形蜿蜒曲折,巧妙地编织成两排翠绿的篱笆。篱笆外的山坡上,有一口土井,旁边摆放着桔槔、辘轳之类的汲水工具。井下的田地划分得整整齐齐,种植着各种鲜美的蔬菜和金黄色的油菜花,广阔无垠,美不胜收。

贾政笑着说:“这个地方确实有些意思。虽然是人工雕琢的,但此刻一见,却不由得让我萌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我们还是进去歇息一会儿吧。”

说完,正要迈进篱笆门,忽然发现路旁立着一块石碑,显然是预留给人题词的。

大家笑道:“太妙了,更妙了!如果这里挂个匾额等待题字,那田园的质朴气息就被破坏了。有了这块石碑,景致增添了不少生气,除非用范成大田园诗的意境,否则难以尽述其妙。”

贾政说:“各位请题个词吧。”

众人说:“刚才有位世兄说过,‘创新不如述旧’,这里古人的意境已经表达得很完美了,不如直接写上‘杏花村’最为贴切。”

贾政听了,笑着对贾珍说:“多亏你提醒了我。这里一切都妙不可言,只是还缺一个酒招子。明天做个简单的,不用太华丽,就按照外面村庄的样子做,用竹竿挑在树梢上。”

贾珍答应了,又补充道:“这里不宜养别的鸟,只买些鹅、鸭、鸡之类的家禽才相配。”

贾政和大家都说:“更妙了。”

贾政接着对众人说:“‘杏花村’固然好,但它是现成的村名,需要另外起个名字才合适。”

客人们都点头赞同:“对呀!那么,现在用什么字好?”

众人正思索之际,宝玉已迫不及待,未待贾政发话,便开口说道:“古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现今何不取‘杏帘在望’四字为妙。”

众人听后纷纷称赞:“‘在望’二字真好!还巧妙地呼应了‘杏花村’的意境。”

宝玉却冷笑回应:“若村名用了‘杏花’二字,那便显得俗气至极。再者,古人有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直接用‘稻香村’更为绝妙?”

众人听后,更是欢声雷动,拍手叫好:“妙极!”这时,贾政突然严厉地喝止:“你这无知的蠢物!你又能知晓几位古人,能背诵几首耳熟能详的诗句,竟敢在老前辈面前卖弄!你刚才那些信口胡诌,不过是试探你的才情深浅,逗乐罢了,你倒当真了!”

说着,他领众人走进茅草屋,屋内陈设简陋,只有纸糊的窗户和木制的床榻,丝毫不见奢华之气。

贾政心中暗自满意,却转头看向宝玉问道:“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其他人见状,都急忙悄悄地推搡宝玉,示意他说些好话。然而宝玉并不理会旁人的暗示,径直回答道:“这里比不上‘有凤来仪’那般华丽。”

贾政听后,不悦道:“真是个无知的笨蛋!你只懂得欣赏那些朱楼画栋、富丽堂皇的东西,哪里懂得欣赏这里的清幽雅致。说到底,还是因为你读书太少!”

宝玉连忙回应道:“老爷的教诲自然有道理,但古人常说‘天然’二字,不知其中深意究竟为何?”

大家看到宝玉固执己见,都责怪他还是那么呆板不知变通。现在见他问起“天然”二字,众人连忙解释说:“别的你都懂,怎么连‘天然’都不知道?‘天然’就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不是人力所能造就的。”

宝玉说:“又来了!这个地方建造一个田庄,明显是人力刻意雕琢的结果。远处没有邻近的村庄,近处也不靠着城墙,背后的山没有山脉相连,临近的水也没有源头,高处没有隐蔽的寺庙宝塔,低处也没有通往市场的桥梁,孤零零地耸立着,看起来并不壮观。哪里比得上原先那里有着自然的布局,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即使种植竹子、引来泉水,也不会显得生硬做作。古人说的‘天然图画’这四个字,正是担心在不合适的地方硬要造景,在不合适的山上硬要造山,尽管再精巧终究也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