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沉吟道:我们该如何应对?
连日攻城不下,若继续强攻,恐怕覆灭的就是我们了。
周瑜沉思良久:集中兵力,攻其一处。
既然林辰不在江陵,就先取江陵。
传令三军,立即回师江陵。
孙策犹豫片刻,长叹道:也只能这样了。
**
“这一招又落空了。”
“公瑾,我们真的能赢林辰一次吗?”
周瑜神色严肃:“林辰再强,终究是人。”
“虽然这次没能困住他,但至少让他措手不及。”
“听说周泰将军还伤到了林辰。”
“这就是突破。”
“突破?”
孙策摇头苦笑:“可这代价……太大了。”
“折损两员大将,两万士兵。”
“光是想想就……”
“唉!”
————
江陵城外,联军大帐内。
刘备、陈登、孙乾、太史慈四人围坐。
溃败的残兵带回消息,众人心中沉重。
刘备长叹:“林辰的谨慎远超预料。”
“与他为敌,实乃我等之不幸!”
“如今损兵折将,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陈登劝道:“主公不必忧虑,我军尚有后手,至少立于不败之地。”
“我军受阻,只因林辰在此。”
“其余各路无他阻拦,或许……”
话未说完,他忽然想到林辰未被牵制,便不再多言。
孙乾望向远方,若有所思。
“主公,我们该为下一步打算。”
“若其他几路也无法破局……”
“我们该何去何从?”
“北面沮授的军队已攻入青州、徐州。”
“不少城池已陷落。”
“我们的退路……在哪里?”
当然可以。
---
“南面刘繇尚在,需休兵养民;东为袁术所据,进退无路。”
刘备轻叹,他怎会不知此理?
纵使夺得扬州,亦难挡林辰兵锋,又能苟安几时?
一旁沉默的太史慈闻言,眼中忽现锐色。
他略一思索,上前拱手道:“主公,末将有一策,不知可否直言?”
“哦?”
刘备、陈登、孙乾皆露讶色,未料太史慈此时开口。
刘备收敛神色,肃然道:“子义但说无妨。”
太史慈目光西指:“益州!”
……
**“益州?”
刘备眉头微蹙,沉吟不语。
陈登与孙乾相视一眼,显然未料太史慈竟提此议。
他们非未思及益州,然刘焉经营多年,上下铁板一块,欲取其地,谈何容易?
良久,刘备沉声问:“子义,有何高见?”
太史慈正色道:“林辰势大, ** 不可敌。眼下青徐二州旦夕可陷,若退无可退,又当如何?”
“主公需择一立足之地。益州物阜民丰,地势险要,昔年高祖据此而成霸业。”
“蜀道艰险,燕云铁骑、背嵬军至此,战力必损。”
“刘焉病重,其子刘璋庸懦,此时入川,正是天赐良机!”
---
太史慈一席话令刘备、陈登、孙乾三人神色皆变。
沉寂片刻,刘备目光闪动,似有所悟。占据益州汉中的自在光景浮现眼前,他眼底泛起一丝希冀。
元龙、公佑,子义将军此议二位以为如何?
陈登沉吟道:此计虽妙,却有隐忧。
林辰势力本就扩张迅猛,若轻易让出青徐二州,岂非助长其势?待其吞并凉州,曹操袁术皆非敌手。
届时林辰挟横扫六合之威进逼益州,纵有山川之险,恐也难挡其锋芒。
孙乾稍作思忖,肃然道:元龙所虑虽远,终究是最坏情形。若此刻入主益州,局面大不相同。
我们大可趁林辰征讨诸侯之时,北取长安,兵出祁山。若能据有雍凉,便可谋两分天下。
届时凭险据守,足与林辰分庭抗礼。属下附议子义将军之策。
孙乾这番剖析,动摇了陈登的反对之心。倘若真能如此,对刘备确为利大于弊。
但陈登仍觉此计过于理想——刘焉如今牢牢掌控益州,岂是轻易可图?
刘备却似全然未虑此节。益州在他眼中已化作龙兴之地,尤其孙乾所言平分天下,更令他胸中炽焰翻腾。
他眸中绽出决断之色:入川确是上策。只是具体方略,还需仔细筹谋。
元龙、公佑、子义可有良策?
太史慈谦然笑道:运筹帷幄之事,二位先生远胜于我。方才所议之策,想必先生们早有成竹,不过未及言明罢了。
蜀道难
某不敢在诸位面前卖弄了。
太史慈谦逊之态,令刘玄德、陈元龙、孙公佑三人俱是颔首称善。
略叙寒温后,玄德目光灼灼望向陈、孙二人。
元龙捋须道:欲取西川,须待刘君郎身故。
其次明公需得内应相助。
若无助力,恐难全取益州。
玄德闻言蹙眉:内应?何处可寻?
元龙在益州可有故旧?
元龙答道:以明公之德,入蜀必能得人倾心。
然刘焉未死前,切记不可锋芒太露,否则恐引火焚身。
玄德微微颔首:青徐二州该当如何?
总不能如元龙所言,就此弃之不顾吧?
孙公佑沉吟道:或可赠予曹孟德、袁公路,使其阻林辰兵锋。